科研产出
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渔业经济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从科技成果及农业、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概念出发,在对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转化模式与途径、影响转化的因素、对策建议、转化率及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侧重分析了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情况,以期为深入研究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开展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与途径、政策组织机制等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借鉴。


珠江口叶绿素a时空分布及初级生产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6年5月至2008年2月季度性对珠江口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及珠江口水域初级生产力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表层叶绿素a含量分别与底层、上游叶绿素a含量间无显著差异;表层叶绿素a含量在夏、春季明显大于秋、冬季,但各口门间无显著差异。珠江口水域初级生产力水平夏、秋季明显高于春、冬季,但各口门间无显著差异。表层叶绿素a含量分别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初级生产力间相关显著。不同口门及不同季节间影响叶绿素a含量的环境因子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 珠江口 叶绿素a 时空分布 初级生产力 逐步回归分析


三聚氰胺在斑点叉尾(鱼回)体内的残留及代谢规律研究
《淡水渔业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1±1)℃水温条件下,研究了三聚氰胺在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 punctatus)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结果显示:血浆中药时数据符合有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动力学方程为:C=3.952660(e-0.027279t-e-0.127279t),吸收半衰期(T1/2kα)为5.4469 h,消除半衰期(T1/2ke)为25.4093 h,达峰时间(Tp)为15.4045 h,达峰浓度(Cmax)为20.3985 mg/L,表观分布容积(Vd)为2.5763(mg/kg)/(mg/L).肌肉、肝、肾中吸收半衰期(T1/2kα)分别为3.5582、4.1884、5.4397 h,消除半衰期(T1/2ke)为50.8081、23.3504、23.7242 h,达峰时间(Tp)为14.6766、12.6524、14.9967 h,达峰浓度(Cmax)为7.6449、22.9249、40.6047 mg/L,表观分布容积(Vd)为8.5657、2.3970、1.2712(mg/kg)/(mg/L).结果表明:药物在体内吸收迅速,药物浓度较高,分布广泛,消除较为缓慢.以80 mg/kg剂量混饲口灌3 d后,各组织中三聚氰胺含量总体呈现肾脏>肝脏>肌肉.停止灌药后第5天肌肉中及第7天肝脏和肾脏组织中三聚氰胺含量低于我国(2008)卫生部公布的乳制品及含乳食品中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和欧盟对中国进口产品设定了三聚氰胺的最大残留限2.5 mg/kg.
关键词: 三聚氰胺 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 punctatus) 残留 代谢 超高压液相色谱(UPLC)


依据大规模捕捞统计资料分析东黄渤海白姑鱼种群划分和洄游路线
《生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我国10多个主要渔业公司1971-1982年间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捕捞统计资料,从产量分布,鱼群移动等方面,研究了东黄渤海白姑鱼的种群划分和洄游路线。结果显示,我国沿海白姑鱼可分为2个种群。其中,黄渤海种群越冬场主要在黄海中部34°00'N以北水域。每年3-4月份,鱼群陆续进入山东半岛的乳山沿海、渤海各海湾、黄海北部沿岸和海州湾产卵。栖息在渤海的白姑鱼9-11月份在渤海中部索饵,形成越冬群体,11月后绕过成山头向越冬场洄游,12月至1月份到达越冬场;东黄海种群越冬场主要是在东海外海和中南部近海。每年3-4月份东海外海白姑鱼向西进入舟山渔场。在舟山渔场,这部分鱼群与从东海中南部近海北上的产卵群体汇合,向西进入舟山群岛沿海水域产卵。到了5月份,在浙江北部近海形成索饵群体。6-8月份,索饵群体经过长江口北上黄海南部近海索饵,9月份,索饵群体前锋到达34°00'N禁渔线外侧。此后,索饵场的白姑鱼向南做越冬洄游,并在10月份回到长江口。从这里,一部分群体游向外海越冬场,一部分群体继续南下回到东海中南部近海的越冬场。另外,在东海中南部近海越冬群体,部分就近游向沿岸的海湾,河口产卵,产卵后在产卵场外侧索饵,冬季回到就近的越冬场。


浅议人力资本价值报告
《企业经济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在组织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人力资本作为一种资源要素在组织中出现,并在组织的各资源要素中占据了首要地位,成为组织发展的最重要的资产。那么如何计量、报告组织的人力资本,让报告的使用者能通过完善的人力资本价值报告了解组织的人力资本情况也成了当前应迫切解决的问题。


基于AFLP技术的不同群体虾夷扇贝遗传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17组AFLP引物对虾夷扇贝中国天然群体、中国养殖群体、人工培育的"象牙白"双面白壳群体及俄罗斯群体和日本群体共150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获得391条清晰可辨的条带,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83.12%、68.54%、79.54%、70.59%和84.14%;Shannon指数分别为0.5639、0.4657、0.4067、0.4795和0.5705;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4035、0.3335、0.3867、0.3435和0.4083,群体内遗传变异系数为0.3651,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为0.1454,群体间遗传流动系数为2.9396.本研究还发现了各群体的差异性AFLP位点,其中E6M1-283位点是"象牙白"群体的特异性位点;5个虾夷扇贝的群体聚类结果显示:中国的天然群体、中国养殖群体、"象牙白"群体首先聚为一类,尔后与日本群体聚在一起,俄罗斯群体单独聚为一类;同时,本研究还进行了150个虾夷扇贝的个体聚类分析.本研究对开展虾夷扇贝资源保护、优良品种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澄湖似刺鳊(鱼句)个体繁殖力的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澄湖48尾产卵前成熟似刺鳊(鱼句)雌鱼的个体绝对繁殖力(F)、体长相对繁殖力(FL)和体重相对繁殖力(FW)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及与体型若干形态学指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似刺鳊(鱼句)样本由1~5龄鱼组成,F主要变幅在1.71×104~3.83×104粒之间(平均为2.45×104粒);FL主要变幅在0.94×103~1.52×103粒/cm之间(平均为1.13×103粒/cm);FW主要变幅在95~155粒/g之间(平均为119粒/g)。F与体长、体重和年龄分别呈二次函数、直线和三次函数相关,FL与体长、体重均呈三次函数关系,FW与它们相关不显著。综合分析,在进行渔业生产时以体长21~23 cm、年龄2~3龄鱼为人工催产亲本为宜。采用SPSS软件的曲线回归分析其F和FL均与体长、体重和成熟系数密切相关,而FW仅与成熟系数相关,在实际中可直接用体长、体重同繁殖力的关系来预测似刺鳊(鱼句)的绝对繁殖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