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蠡湖鱼类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空间特征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蠡湖渔业资源的种群组成结构特点,了解蠡湖渔业资源多样性的时空变化规律,于2007年5月至2008年4月在蠡湖设置了10个采样点,调查和分析了蠡湖渔业资源种类和优势种以及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调查期间,青梢红鲌(Erythroculter dabryiBleeker)和湖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是各个监测站点的优势品种;各个站点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介于1.26~2.89之间,依此判定蠡湖渔业资源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属于正常水平。渔父岛和鹿丁山以及渔父岛和水上明月站点间H′和Wilhm改进指数(H″)差异显著(P<0.05),其余站点间H′差异均不显著(P>0.05);10个站点间J差异均不显著(P>0.05)。运用GIS软件分析,西蠡湖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明显高于东蠡湖(以宝界桥为界)。


西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鱼类分类学多样性
《水产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南中国海西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鱼类分类学多样性和更好地保护其鱼类,根据西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鱼类物种组成的历史资料对西沙群岛及其16座岛礁的珊瑚礁水域鱼类物种数目、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16座岛礁的G-F多样性指数作了分析。结果显示,西沙共记录鱼类661种,隶属于25目、93科、305属。其中,永兴岛(351种),华光礁(173种),东岛(160种)记录鱼类物种数目较多。西沙鱼类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约为60.2,各岛礁的Δ+与物种数目无关。中建岛、晋卿岛、玉琢礁等岛礁鱼类平均Δ+显著低于西沙鱼类Δ+。西沙鱼类Δ+小于陆架和河口区鱼类Δ+,说明珊瑚礁海域鱼类亲缘关系比陆架和河口区域的都要接近,此外大尺度上,一般纬度越低,中国海洋鱼类Δ+越小。但G-F多样性测度各指数由物种数目的大小决定,一般物种数目较大的岛礁G-F多样性各指数也相对较高,而RG-F指数更适合该海域鱼类多样性的测度。以石岛为例初步探讨了G-F指数为负的原因,一是物种数目较少,二是多样性测度的关键函数Y=-XLnX并不是单调函数所致;物种数目较大的岛礁如永兴岛、华光礁、东岛等应该成为西沙珊瑚礁海域鱼类保护的重点区域。


大菱鲆体表粘液细胞组化研究及高温胁迫对其类型和分布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体重(150±10)g,体长(18±2)cm的大菱鲆为研究对象,利用阿利新蓝-过碘酸希夫氏试剂(AB-PAS,AB染液pH2.5,pH1.0)染色方法,研究高温23和(27±0.5)℃胁迫对大菱鲆体表黏液细胞分布与类型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温度不断升高的外界刺激下,体表皮肤不同部位粘液细胞的分布与数目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与对照组[常温(16±0.5)℃]相比,Ⅱ型粘液细胞增幅最大,Ⅳ型次之,Ⅰ型变化不显著,而Ⅲ型增幅呈现出无规律性。研究认为,体表粘液中含丰富的溶菌酶、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等水解酶类,其酸性环境可以溶解寄生物从而保护机体,但是,随着水温不断增加,病原微生物活力提高,对鱼体构成威胁,而Ⅱ型和Ⅳ型粘液细胞均为使AB呈阳性的酸性粘多糖,随温度的升高其分泌的酸性粘液成分而显著增加,可有效地防止病原菌侵入,为体表粘液的免疫防御功能提供证据。


纵条矶海葵中的生物碱成分研究
《中国海洋药物 》 2010 CSCD
摘要:目的对纵条矶海葵(Haliplanella luciae)进行生物碱成分的研究。方法采用包括HPLC在内的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应用多种波谱学方法,主要是MS、1H-NMR、13C-NMR和2DNMR,结合文献对照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纵条矶海葵的甲醇提取物水溶性部位中分离鉴定了3个吲哚生物碱成分:tryp-toline(1),1-甲基四氢-β-咔啉(1-methyltetrahydro-β-carboline,2)和β-吲哚乙胺(tryptamine,3);以及1个嘌呤生物碱成分:2-甲基亚氨基-3-甲基-6-甲基氨基-9氢-嘌呤(2-methylimino-3-methyl-6-methylamino-9H-purine,4)。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纵条矶海葵科中获得;吲哚、嘌呤类是该种海葵中生物碱成分的主要类型。
关键词: 纵条矶海葵 生物碱 1-甲基四氢-β-咔啉 2-甲基亚氨基-3-甲基-6-甲基氨基-9氢-嘌呤


春夏季闽江口和兴化湾鱼类数量特征的研究
《水产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考察春夏季闽江口和兴化湾鱼类数量特征,利用2008年4月(春季)和9月(夏季)这两个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这两个不同生态类型海域鱼类密度的时空分布,分析优势种特征、以及地形地貌、海流和水文等因素对鱼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闽江口鱼类重量密度(165.31kg/km2)和尾数密度(15.89×103ind/km2)都低于兴化湾重量密度(638.4kg/km2)和尾数密度(19.73×103ind/km2),夏季相反,闽江口鱼类重量密度(1728.83kg/km2)和尾数密度(158.81×103ind/km2)远远大于兴化湾重量密度(1378.20kg/km2)和尾数密度(58.15×103ind/km2)。这些与闽江口和兴化湾鱼类资源生态特征有一定的关系:依据优势性分析,在兴化湾,优势种以地方种为主,除了六指马鲅,其它主要优势种优势性不明显,对总密度变化的贡献不大。而闽江口,优势种大多是洄游性经济鱼类,其中凤鲚重量密度和尾数密度明显高于其它优势种。春季洄游性鱼类尚未游到闽江口海域产卵,这是闽江口鱼类资源重量密度远远小于兴化湾的原因。夏季有较多鱼类洄游到闽江口,是这一海域鱼类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春季,鱼类重量密度高值出现在闽江口南部,主要是南部出现了前鳞鲻、凤鲚、龙头鱼等洄游性经济鱼类。在兴化湾,洄游性鱼种六指马鲅和竹鱼,地方性鱼种皮氏叫姑鱼和鳐科,科鱼类大量出现湾口,这是该水域鱼类数量较高的原因。


不同饵料对黄喉拟水龟稚龟生长的影响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摘要:进行了3种饵料对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 Cantor)稚龟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历时154 d.结果表明:1)稚龟平均日增重,鳙鱼肉组为0.13 g,配合饲料组为0.12 g,黄粉虫组为0.09 g.2)成活率,配合饲料组最高,为100%;黄粉虫组次之,为97.1%;鳙鱼肉组最低,为88.6%.3)饵料系数,鳙鱼肉组最高,为6.38,黄粉虫组次之,为3.56,配合饲料组最低,为1.83.结果显示,用配合饲料喂养黄喉拟水龟稚龟效果良好.


基于FIASCO技术的合浦珠母贝微卫星标记分离与筛选研究
《热带海洋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FIASCO(Fast Isolation by AFLP of Sequences Containing Repeats)技术开展了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基因组微卫星标记的分离与筛选研究。合浦珠母贝基因组DNA经限制性内切酶MseI酶切后与接头连接,用生物素标记的(CA)15探针与其杂交,然后用磁珠富集、洗脱获得单链目的片段,经PCR扩增后形成双链,最后进行克隆转化,构建微卫星富集文库。挑选克隆用探针引物(CA)15和载体引物进行第2次筛选,获得阳性克隆357个,测序结果表明,297个克隆(83.2%)含有微卫星序列,包括479个微卫星DNA结构域。其中完美型微卫星有370个(77.3%),非完美型95个(19.8%),复合型14个(2.9%)。合成引物49对,有31对(63%)扩增出目的产物,其中9对在种群中(n=32)具有扩增多态性,其多态信息含量PIC值在0.375―0.809之间,平均为0.536;等位基因数在2―9个之间,平均为4.889个;观测杂合度介于0.200―0.600之间,平均为0.415;期望杂合度的变化范围为0.454―0.844,平均为0.598。表明FIASCO技术适合于合浦珠母贝微卫星标记的分离与筛选。
关键词: FIASCO法 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 微卫星标记 分离与筛选


用Protein A亲和层析法快速分离纯化鲫血清IgM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rotein A亲和层析法对鲫Carassius auratus血清中的IgM进行快速分离纯化,所得产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采用Protein A亲和层析法可以很好地分离到高纯度的鲫血清IgM,电泳条带中重链和轻链清晰可辨,重链、轻链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85 000、25 000左右,无明显杂带;利用纯化的鲫血清IgM免疫小鼠,获得了高效价抗IgM抗血清,可以特异性识别鲫血清和黏液中IgM重链。应用间接ELISA方法对浸泡免疫后的鲫血清和皮肤黏液中抗体的动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鲫皮肤黏液中的抗体滴度在免疫后第6天达到峰值,血清中抗体滴度在免疫后第15天达到峰值,前者高峰期出现较早,但持续时间短,后者高峰期出现较晚,但持续时间较长。本试验中所建立的Protien A亲和层析法为鱼类抗体制备、病原检测及免疫学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