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2种生态类群刀鲚(江刀和海刀)肌肉游离氨基酸的差异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 》 2010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种生态类群刀鲚(Coilia nasus)(江刀和海刀)的肌肉游离氨基酸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者肌肉游离氨基酸组成相似,但含量存在差异.江刀和海刀100 g鲜样中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397.01 mg和370.03 mg,游离必需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47.24 mg和53.92 mg.江刀4种鲜味氨基酸(Glu、Asp、Gly、Ala)含量(4.59%)显著低于海刀(6.12%),而牛磺酸含量(265.43 mg/100 g)则显著高于海刀(200.88 mg/100 g)(P<0.05).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鱼/虾生物体中甲苯咪唑及代谢物的残留
《分析试验室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同时测定鱼、虾生物体中甲苯咪唑及代谢物-氨基甲苯咪唑和羟基甲苯咪唑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以水和乙酸乙酯提取,正己烷去脂、MCX固相萃取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测定。重点研究了样品前处理方法,并对各种不同的固相萃取柱的净化效果和准确度进行了研究。甲苯咪唑及代谢物在5~200μg/kg的添加水平下回收率为81.4%~95.3%,相对标准偏差为1.9%~8.6%,方法线性范围为10~2000ng/mL。方法检测限为甲苯咪唑:5μg/kg,羟基甲苯咪唑:5μg/kg,氨基甲苯咪唑:10μg/kg。


西伯利亚鲟卵巢发育过程血清脂蛋白脂酶活性与血脂代谢的研究
《海洋渔业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微创手术检查的方法对人工养殖西伯利亚鲟的卵巢发育期进行鉴别,根据卵巢发育期将西伯利亚鲟分为Ⅱ期、Ⅲ期、Ⅳ期、Ⅴ期和Ⅵ期共5个实验组。对5个实验组血清脂蛋白脂酶(LPL)活性及血脂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卵巢发育,血清LPL活性、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甘油三酯(TG)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LPL在Ⅴ期达到最高值,VLDL-C、TG均在Ⅳ期达到最高值;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随卵巢发育表现为上升趋势。血清TG与LPL呈正相关关系。


江黄颡(♀)和乌苏里拟鲿(♂)及其杂交子代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RAPD分子标记分析了江黄颡(♀)和乌苏里拟鲿(♂)及其杂交子代3个群体的遗传结构。18个RAPD随机引物对每个群体8尾鱼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获得106个条带清晰且重复性较好的RAPD标记,片段大小在200~2 000 bp之间,江黄颡(♀)和乌苏里拟鲿(♂)及其杂交子代3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17.92%、18.87%和25.47%,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940 8、0.936 8和0.928 0,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59 2、0.063 2和0.072 0,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075 4、0.073 8和0.103 6,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108 7、0.108 1和0.150 1;亲缘关系树状图显示杂交子代与母本遗传距离较近,而与父本遗传距离较远。结果分析表明:杂交子代继承了双亲的优良性状,但从母本中继承的遗传物质稍多于父本;杂交子代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高于两亲本群体,杂交一代基因杂合性增强,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
关键词: 江黄颡 乌苏里拟鲿 杂交子代 遗传差异 RAPD标记


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长江口及南黄海水域春季拖网渔获物的营养级
《中国水产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氮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对2005年4-5月长江口及南黄海毗邻水域拖网渔获物的营养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主要生物资源种类的营养级处于3.19~5.11,集中在3.70~4.65;南黄海海域主要生物资源种类的营养级处于2.46~4.88,集中在3.90~4.40。基于系统基线生物稳定同位素比值的影响,相对南黄海,长江口海域55%生物的相对营养级增加,增加幅度为0.01~0.63,集中在0.01~0.06,其生物数量占了总生物数量的30%;40%生物的相对营养级减少的,减少幅度为0.02~0.74,集中在0~0.21,其生物数量占总生物数量的30%;以上结果接近用胃含物分析法得到的生物营养级空间变幅绝对值。将营养级的胃含物分析结果与氮稳定同位素计算结果相比,长江口9种鱼类2种方法计算结果变幅绝对值为0.01~1.21;南黄海11种鱼类2种方法计算结果变幅绝对值为0.08~1.26;两海域的计算结果变幅绝对值差异较小。结论认为,两海域生物资源种类的营养级存在空间差异,随生物种类差异有所不同;稳定同位素法与胃含物分析法的计算结果差异较小。


不同脂肪源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脂肪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 》 2010
摘要:通过为期28d的养殖试验,研究了不同脂肪源(猪油、豆油和鱼油)和不同鱼油水平(2%、4%、6%和8%鱼油)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生长和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脂肪源比较,猪油组与豆油组获得较大增重率,显著高于脱脂组和6%鱼油组;不同鱼油水平比较,4%鱼油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2)不同脂肪源和不同鱼油水平对幼蟹肝胰腺和肌肉中FAS活性的影响有显著差异。不同脂肪源比较,6%鱼油组显著低于脱脂组、猪油组和豆油组,猪油组显著高于脱脂组,猪油组和豆油组差异不显著。不同鱼油水平比较,2%鱼油组和4%鱼油组显著高于6%鱼油组和8%鱼油组。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脂肪 生长 脂肪酸合成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