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再议中国近海小黄鱼种群的划分问题
《应用生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往认为,中国近海小黄鱼可划分为3个种群.本研究从地理隔离、数量动态、形态解剖,分子遗传学和海洋水文等不同方面,重新审视了我国近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Bleeker)种群的划分问题.研究表明:中国近海小黄鱼仅仅存在两个种群,即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种群及渤海和黄海北部小黄鱼种群.主要证据有三:其一,分析1965年至今小黄鱼不同种群形态解剖学和分子遗传学重要文献,发现这些文献的结果仅仅支持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是一个种群的结论;其二,依据1971—1982年我国10多个主要渔业公司小黄鱼捕捞统计资料,黄海南部和东海的小黄鱼在地理分布上几乎不存在隔离的现象.在冬季外海,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栖息于同一个越冬场.进入春季后,它们从该越冬场分别向舟山渔场、鱼山渔场和吕泗渔场产卵洄游.同时,东海南部近海越冬场的小黄鱼向北作产卵洄游,在舟山渔场汇入外海来的小黄鱼鱼群中.从5—8月,黄海南部至东海仅存在一个小黄鱼索饵群体.而黄海北部和渤海小黄鱼群体与上述群体存在明显的地理隔离;其三,黄海南部和东海,近年来小黄鱼产量增长趋势一致,而同期的渤海和黄海北部小黄鱼资源量恢复不大.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产品孔雀石绿残留量的优化研究
《南方水产 》 2010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产品中孔雀石绿的残留量,优化了检测过程中的提取方式、硼氢化钾用量、蒸馏温度、固相萃取柱选择和流动相选择等对加标回收率的影响因素。样品经匀浆与超声相结合提取,用质量分数为6%的硼氢化钾还原,40℃真空蒸干,PRS固相萃取柱净化,所得样液以V(乙腈):V(乙酸铵)=75?25的缓冲液为流动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样品回收率高,且前处理简便,结果准确。


日本蟳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机选取莱州湾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野生个体96只,分别测量了其额宽(X1)、甲长(X2)、甲宽(X3)、体高(X4)、全甲宽(X5)、大螯不动指高(X6)、大螯长节长(X7)、大螯不动指宽(X8)、大螯不动指长(X9)、第一步足长节高(X10)、第一步足长节长(X11)、第一侧齿间距(X12)、第二侧齿间距(X13)、体重(Y)共14个形态学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计算了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重作因变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相关指数,定量分析了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日本蟳的14个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揭示了多元分析中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真实关系,甲长、甲宽、第二侧齿间距对体重的通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是直接影响体重的重要指标,其中甲长对体重的直接影响(1.060**)最大,是影响体重的最主要因素,而第二侧齿间距对体重的直接影响是反向的;决定分析的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所选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复相关指数为R2=0.886,说明影响体重的主要自变量指标已经找到;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甲长、甲宽、第二侧齿间距对体重的回归方程Y=10.028X2+1.962X3-3.662X13-330.271,为日本蟳的育种提供了理想的测度指标。
关键词: 日本蟳 形态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多元回归方程


亚洲龙鱼形态结构及幼鱼生长特性
《水产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亚洲龙鱼(金龙鱼)形态结构和幼鱼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金龙鱼身体侧扁并延长,具腹棱,吻尖,口斜上位,颐须一对,体被大型圆鳞,鳞式23~2533;背鳍18~19,腹鳍1+4,臀鳍25~26,胸鳍1+6,尾鳍15;舌端宽圆,游离,内具软骨,鳃弓5个,鳃耙数15~17;胃大壁厚,呈"U"形盘曲,幽门盲囊2个;肝脏左叶大于右叶,鳔1个,长度几与腹腔相当,性腺一个,成熟雌鱼大约有30~60粒成熟卵,卵径可达12~15mm;(2)人工养殖条件下的金龙鱼体长(L)与体重(W)呈幂函数关系:W=0.0235L2.8763(R2=0.9867),说明其体长生长与体重生长略有差异,为异速生长类型;(3)金龙鱼幼鱼5月龄前体长增长较慢,之后快速生长,体长(AL)和月龄(m)呈线性相关,关系式为AL=-0.0077m3+0.1615m2+1.3633m+6.6883(R2=0.9987);幼鱼体重增长较快,体重(W)生长与月龄(m)的关系为W=-0.1336m3+5.5545m2-6.915m+9.9116(R2=0.9972);日增重率随着月龄的增加而波动,12月龄时最大3.06g/d;(4)金龙鱼幼鱼期的肥满度随月龄不同而有所差异。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冲突与协调——以三门峡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
《湖南农业科学 》 2010 CSCD
摘要:采用实地问卷调查对三门峡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的相关管理部门做了大量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保护区和社区发展之间仍然存在矛盾,保护区管理责任关系交叉、社区居民对湿地资源存在较大依赖性、环境变化造成各种经济产出不稳定、湿地资源利益分配不均衡、居民的保护意识薄弱等是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诸多问题提出科学规划功能区、实施社区共管、开展专业培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高公众意识等提升保护区管理成效的管理建议。
关键词: 三门峡湿地自然保护区 社区和谐 问卷调查


拟穴青蟹幼蟹耗氧率和窒息点的研究
《海洋渔业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盐度20、温度28.0±0.2℃条件下,采用密封流水方法进行了拟穴青蟹幼蟹耗氧率和窒息点的研究。结果表明:拟穴青蟹Ⅴ期幼蟹的平均耗氧率高于Ⅵ期幼蟹,Ⅴ期幼蟹的窒息点也高于Ⅵ期幼蟹。其中,当蟹苗体质量为1.00±0.22 g时,耗氧率为0.437 2±0.083 mg/(g.h),耗氧量0.423 7±0.080 mg/(ind.h),窒息点为0.716 0±0.017 mg/L;当蟹苗体质量为1.81±0.30 g时,耗氧率为0.381 6±0.081 mg/(g.h),耗氧量0.671 7±0.140 mg/(ind.h),窒息点为0.698 7±0.011 mg/L。实验发现,拟穴青蟹幼蟹的耗氧率和耗氧量具有比较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其峰值出现在20∶00及02∶00左右,谷值出现在08∶00及16∶00。研究结果可为拟穴青蟹养殖生产中制定合理的苗种放养密度和养殖工艺提供参考依据。


两种喂食方式下微囊藻毒素-LR在罗非鱼肝脏和肌肉中动态变化的比较
《生态毒理学报 》 2010 CSCD
摘要:试验以尼罗罗非鱼作为受试动物,通过直接投喂未经处理的新鲜藻细胞和喂食相同量经超声波破碎过的藻细胞,比较了罗非鱼在摄食完整蓝藻细胞与摄食破碎的蓝藻细胞时微囊藻毒素-LR(MC-LR)在其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代谢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是喂食破碎蓝藻细胞还是未破碎的蓝藻细胞均可在罗非鱼肝脏和肌肉中检出MC-LR,细胞破碎组肝脏和肌肉的富集能力高于未破碎组.富集第3d,即可在肝脏和肌肉中检出不同程度的MC-LR,肝脏中MC-LR的含量显著高于肌肉,随着富集时间的延长,MC-LR的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破碎组肝脏和肌肉分别在染毒的16d和11d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021μg·g-1和0.071μg·g-1);未破碎组则分别在染毒的24d和21d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856μg·g-1和0.036μg·g-1).整个富集阶段破碎组肝脏MC-LR的平均值为1.171μg·g-1,略高于未破碎组的1.029μg·g-1;破碎组肌肉含量的平均值0.051μg·g-1,高于未破碎组的0.029μg·g-1.将细胞未破碎组的罗非鱼进行释放阶段的试验.结果表明,罗非鱼的肝脏能快速清除MC-LR,释放13d时达到释放阶段的最低值(为0.241μg·g-1),与肝脏相比,肌肉对毒素的清除要缓慢得多.


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主衣壳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南方水产 》 2010
摘要:把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神经坏死病毒(RGNNV)主衣壳蛋白(MCP)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载体pRSETA-MCP转化至大肠杆菌(Estherichia coli)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显示表达的重组蛋白主要以不可溶的包涵体形式存在,分子量约44.5kD。通过Ni-NTA-Agarose亲和层析柱纯化,经分析纯度达90%,之后免疫新西兰兔制备抗血清,ELISA效价达1:12800以上。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该血清与表达的重组蛋白有较强反应,说明通过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关键词: 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 主衣壳重组蛋白 多克隆抗体 免疫原性


我国鲻、梭鱼类资源开发及其生态养殖前景的探讨
《渔业科学进展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鲻科鱼类(Mugilidae)是知名的世界性分布的经济鱼类,广泛栖息于淡水、河口和海水中。鲻鱼Mugil cephalus和梭鱼Liza haematocheila是亚洲地区鲻科鱼类中最主要的经济代表种。鲻、梭鱼属于植食性或腐屑食性,主要摄食环境中的有机碎屑。在养殖生产中,亦可起到净化养殖水域的作用,对维持养殖水域生态平衡和优化环境可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从生态养殖角度考虑,广泛开展鲻、梭鱼类养殖,对调整我国当前渔业产业结构,降低养殖水域的自身污染,保障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VC对草鱼成鱼生长、肌肉品质及血清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VC磷酸酯为VC源,配制VC添加量分别为0mg/kg(对照组)、100mg/kg、200mg/kg的3组实用饲料,喂养体重(614.9±60.5)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60d,探讨VC对草鱼成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VC100mg/kg或200mg/kg,均可显著提高草鱼增重率(P<0.05),降低饲料系数(P<0.05);草鱼肌肉胶原蛋白含量、肌纤维直径和肝脏VC含量随VC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饲料中VC添加量≥100mg/kg后,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VC添加量达200mg/kg后,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提高(P<0.05);各组间血清溶菌酶(LSZ)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上述研究表明,实用饲料中添加VC能促进草鱼成鱼生长,改善肌肉品质,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以生长性能为指标,草鱼成鱼饲料中适宜的VC添加量为100mg/k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