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内蒙古白绒山羊小肠可吸收氨基酸模式对MDV和PDV组织游离氨基酸代谢影响的研究
《畜牧兽医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3只体况良好,体重25~30kg的2周岁内蒙古白绒山羊半同胞羯羊,安装永久性十二指肠近端瘘管以及门静脉、肠系膜静脉、颈动脉、颈静脉慢性血插管进行试验。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3个试验处理的十二指肠氨基酸灌注模式分别为M、M90+C10、M80+C20。结果表明,小肠可吸收氨基酸模式对MDV和PDV组织SAA的净流量具有显著影响,其中Met随着绒毛模式所占比例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105)。MDV组织Cys的净流量显著高于其小肠消失量。绒山羊胃肠道组织摄取了大量的BCAA。因此,在调整绒山羊小肠氨基酸模式时应注意BCAA,尤其是Leu的补充。小肠可吸收氨基酸模式对绒山羊体内氨基酸代谢的利用有显著影响,绒山羊小肠内理想的氨基酸模式应界于M90+C10和M80+C20之间。


腾格里沙漠固定沙丘结皮层藓类植物的生态功能及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中国沙漠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1998—2001年的野外调查,沙坡头地区固定沙丘结皮层藓类植物共3科、11属、24种,新发现 8 个本地区新记录种。人工固定沙丘仅分布有7种藓类,而自然固定沙丘包括了所有的 24 种藓类,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构成了复杂的苔藓植物群落。沿坡向随高度的上升,藓类植物的盖度减少,而藻类植物的盖度却有上升的趋势。自然固定沙丘藓类植物盖度明显小于围封的人工固定沙丘。人工固定沙丘随着固定年限的增加,藓类植物的生物量明显增高,不同种类藓类植物的生物量明显不同,综合盖度因素,真藓拥有该地区最大的生物量。不同类型、不同种类的藓类植物结皮厚度和株高之间都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 01)。不同固定沙丘藓类结皮土壤的总盐量、阴、阳离子总量都明显高于藻结皮和流沙,苔藓结皮中苔藓植物体内Mg/Ca率在0 50~0 98之间,结皮土壤Ca2+含量明显高于其他3种离子,Na+、K+ 离子含量较少。苔藓植物生物量与土壤磷、土壤有机质呈明显正相关(P<0 05),土壤pH值与土壤磷含量和苔藓植物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P 分别为<0 01 和<0 05),表明高的 pH值显著影响土壤磷含量和植物生物量。磷含量还与氮含量显著相关(P<0 05),充分表明磷是荒漠生态系统苔藓植物生长发育首要的限制因子。藓类结皮土壤中的有机质、全磷、全氮、速磷、速氮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固定沙丘 生物结皮 苔藓植物 土壤理化性质


甜菜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与其对丛根病抗性的关系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比较生理学方法,以抗丛根病(rhizomania)性不同的4个甜菜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丛根病地和无丛根病地上抗、感病品种的几丁质酶(chitinase)和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活性与甜菜抗丛根病的关系。抗病品种在病地和无病地上皆比感病品种具有较高的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表明这两种酶与甜菜抗丛根病性有关;另外,病地上两种酶的活性均不同程度地高于无病地上,是病原物侵染诱导抗性的表现。


干旱半干旱地区生物结皮层藓类植物氨基酸和营养物质组成特征及适应性分析
《生态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藓类体内的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变化、营养元素含量变化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及藓类结皮土壤相应营养元素含量变化的分析,以揭示藓类的营养组成特征及对环境的适应性机制。研究样地选择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的典型草原区和宁夏腾格里沙漠南缘的草原化荒漠区。通过实验,从藓类植物体内检测出17种氨基酸,表明其体内的氨基酸组成大部分与高等植物相同,其中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最高,约占总氨基酸的50%。脯氨酸含量在所有氨基酸中处于较低水平,平均只占氨基酸总量的3.12%。草原化荒漠区与典型草原区分布真藓平均总氨基酸含量均大于土生对齿藓,两地区间真藓有10种氨基酸(包括脯氨酸)含量有显著性均数差异(p<0.05),而土生对齿藓只有脯氨酸有显著性差异(p<0.05)。赖氨酸、精氨酸含量在两个地区各种藓类体内有相对稳定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而脯氨酸的含量在同一地区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在不同地区却有显著性差异。藓类体内营养元素显著高于结皮层土壤,表明苔藓植物有很强的元素富集能力,其中N含量最高,P含量最低。不同种类植物体内营养元素Ca、Mg、K的含量存在差异,表明藓类植物对金属营养元素有很强的选择吸收能力。元素相对利用能力(植物/土壤),K最大,P最小,Ca、Mg因种类不同存在差异。N/P比率在草原化荒漠区分别为真藓10.25,刺叶赤藓13.59,土生对齿藓15.78;在典型草原区分别为真藓11.91,土生对齿藓10.55,盐土藓11.37,可知N、P在干旱区不是藓类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元素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N和P,Ca和Mg明显相关(p<0.05),而K和Ca、Mg之间则显著负相关(p<0.01),表明K和Ca、Mg之间存在制约关系。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分析表明,随降雨量增加二者含量明显呈现递减趋势,说明脯氨酸、可溶性糖的含量与苔藓植物的抗旱性有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 生物结皮层 藓类植物 营养元素 氨基酸 脯氨酸 可溶性糖


雄性不育胡萝卜遗传特性及主要经济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胡萝卜雄性不育性遗传类型表现有两种,即细胞质不育型和核质互作不育型。瓣化型雄性不育为细胞质不育型,是易于保持的不育类型,而褐药型雄性不育属于核质互作不育型,遗传复杂。根重、根粗性状在遗传中表现出较高的超中亲现象。


光照和褪黑激素对内蒙古绒山羊氮分配的影响
《畜牧兽医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氮分配的角度研究了光照和褪黑激素对内蒙古白绒山羊营养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时间和埋植褪黑激素显著影响绒山羊体内氮物质分配,短光照或埋植褪黑激素显著提高绒山羊血液中的褪黑激素水平,并使其他相关激素如催乳素(PRL)、胰岛素(INS)、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IGF-I)、瘦素(LEP)的含量发生显著变化,结果使毛绒氮的沉积增加,体氮的沉积减少。短光照条件下毛绒氮和体氮的沉积分别为33.7%±0.64%和66.3%±0.64%;而长光照条件下则减少毛绒氮的分配量,增加体氮分配量,毛绒氮和体氮的沉积分别为23.6%±0.46%和76.4%±0.46%。短光照和褪黑激素之间有强烈的互作效应,短光照埋植褪黑激素组毛绒氮和体氮的分配比例分别为36.1%±0.79%和63.9%±0.79%。试验期绒山羊的产绒量平均增加(338.83±72)g,比普通绒山羊提高73.86%,新生羊绒的品质符合纺织工业标准的要求。
在氨基酸平衡日粮内不同代谢葡萄糖水平对绒山羊小肠氨基酸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摘要:选用9只体况良好,体重23~25kg的2岁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十二指肠瘘管和回肠瘘管的内蒙古白绒山羊半同胞羯羊进行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个组试验羊灌注相同水平氨基酸、不同水平的葡萄糖,使进入绒山羊十二指肠的各种氨基酸(日粮氨基酸+灌注氨基酸)达到M 85+C15(即85%的肌肉和15%的绒毛氨基酸模式)的理想氨基酸模式,1、2、3组的代谢葡萄糖水平分别为35.56、55.56和70.56g/d。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随代谢葡萄糖水平的提高,NEAA及EAA中Lys、ArgI、lu、Val、Phe的表观消化率降低,2、3组明显低于1组(P<0.05);2、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苏尼特羔羊肉中共轭亚油酸含量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05 北大核心
摘要:共轭亚油酸是亚油酸的一组几何和位置异构体,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作为瘤胃微生物的产物,反刍动物肉制品是共轭亚油酸异构体较丰富的天然来源,本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离测定了5月龄苏尼特羔羊肌肉和腹部脂肪中共轭亚油酸总含量,研究结果表明,背最长肌间脂肪中CLA相对百分含量平均为0.83%,腹部脂肪中CLA相对百分含量平均为0.99%。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苏尼特羔羊 共轭亚油酸 含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