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效评价
《中国果树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明确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葡萄霜霉病病菌的生物活性,客观评价该类杀菌剂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应用前景,进行了3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葡萄霜霉病病菌的敏感性测定及对葡萄霜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3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即250 g/L嘧菌酯悬浮剂、25%烯肟菌酯乳油和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对葡萄霜霉病病菌的EC50分别为1.89、5.12、5.56μg/mL,EC90分别为13.27、42.01、36.63μg/mL;3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1 000倍液叶面喷雾7天后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效在90.17%以上,均极显著高于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说明在甘肃天水地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葡萄霜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嘧菌酯 烯肟菌酯 吡唑醚菌酯 葡萄霜霉病 甘肃天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地马铃薯不同覆盖种植方式的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条件下,以不同沟垄覆盖种植方式为处理,通过测定土壤含水量、耕层土壤温度和产量等,计算马铃薯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旱作条件下马铃薯不同覆盖种植方式的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采用高垄膜覆盖沟覆草垄播能有效增加马铃薯生育前期地温,苗期日均地温较传统平播(CK)增加了0.5℃~2.23℃,0~100 cm土壤贮水量提高52.8 mm。6月底至7月中旬的伏旱期间,高垄膜覆盖沟覆草垄播处理0~25 cm土层日均地温较全地膜覆盖处理降低3.6℃~6.9℃,较CK仅增加0.6℃~0.8℃;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较全膜覆盖处理增加6.2~8.3 mm,较CK增加27.3 mm。表明采用高垄膜覆盖沟覆草垄播种植,可改善伏旱期间的土壤水热状况,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发育,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其它覆盖种植方式分别提高8.39%~58.38%和8.46%~67.97%。因此,高垄膜覆盖沟覆草垄播处理实现了水温对马铃薯生长的协同作用,能显著提高马铃薯对自然降水的利用效率和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耕作方式与施肥对陇东旱塬冬小麦-春玉米轮作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陇东黄土旱塬已进行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为基础,分析了免耕和传统耕作条件下5个施肥处理冬小麦收获期土壤水分、土壤容重(2011年)及土壤养分和产量(2005—2011年)变化,探讨了耕作方式和施肥对冬小麦-春玉米轮作农田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及土壤肥力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1年免耕条件下0~200cm各土层土壤含水量、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容重及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均高于传统耕作.相同耕作条件下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的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含量高于其他施肥处理;不同耕作方式及施肥处理下速效钾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传统翻耕处理的产量高于免耕,相同耕作条件下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产量最高,不施肥对照产量最低.不同耕作方式和施肥处理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肥力效应以免耕优于传统翻耕,产量以传统翻耕下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无硫复合护色液对“红富士”苹果片干制过程中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以红富士苹果片为试材,研究了无硫复合护色液对果片干制过程中相关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无硫复合护色液浸泡处理后的果片,在各干制时间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酶活力远高于非处理或单一护色液处理组,而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酶活力及丙二醛(MDA)水平远低于非处理或单一护色液处理组。这表明无硫复合护色液的护色效果是通过抑制PPO、POD活力的增加和SOD、CAT活力的下降,进而降低MDA水平来实现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射干地龙颗粒对鸡的亚慢性毒性试验
《湖北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射干地龙颗粒的安全性,将120只21日龄的三黄肉鸡,随机分为3倍剂量组、6倍剂量组、12倍剂量组和对照组,观察射干地龙颗粒对鸡的心、肝、脾、肺、肾脏和血液等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鸡的体重、脏器指数以及血常规指标组间差异总体不显著(P>0.05),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及肌酐含量与药物剂量间呈现无规律性变化,白蛋白含量和尿素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用药后,各组鸡的心、肝、脾、肺和肾脏均无明显差异,表现正常。
干装苹果罐头加工工艺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优化干装苹果罐头加工工艺和稳定产品质量,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柠檬酸质量浓度、Ca2+质量浓度和D-异抗坏血酸钠质量浓度对干装苹果罐头感官品质和色泽的影响,优化固化护色剂的配方;并对新工艺和传统工艺加工的干装苹果罐头的杀菌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固化护色剂的优化配方为25 g/L柠檬酸+2.8 g/L CaCl2+3 g/L D-异抗坏血酸钠。采用新工艺使干装苹果罐头的杀菌公式优化为"5'-25'-30'杀菌温度98℃",杀菌时间缩短16.7%,新工艺生产的干装苹果罐头质量明显优于传统工艺生产的干装苹果罐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洲灌区覆膜方式对制种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及灌溉效益的影响
《节水灌溉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额定灌水量下,不同覆膜方式对制种玉米物候期、经济性状、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灌溉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垄作沟灌种植、全膜平作种植和宽行覆膜平作种植与窄行覆膜平作种植相比,在孕穗期之前各处理对作物的物候期没有影响,抽雄期以后其他处理较对照晚成熟,生育期延长了2~5d;全膜垄作沟灌和全膜平作种植的经济性状表现较好;全膜垄作沟灌种植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表现最好,分别为7 633.4kg/hm2和12.5kg/(hm2.mm),全膜平作种植产品纯收入及灌溉效益表现最好,分别为43 676元/hm2和12.6元/m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穗腐病样品中黄色镰孢的分离鉴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
《草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甘肃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于2009年9月在甘肃省四大生态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样品,以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对分离得到的镰孢菌菌落进行纯化和单孢分离后,以形态学为基础,参照Leisle分类系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271株镰孢菌菌株中有105株经形态学鉴定为黄色镰孢,占分离镰孢菌的38.7%。分析发现黄色镰孢种群数量随采样区而异,陇东和陇南地区采集的样品中分离频率分别为52.0%,55.4%,本研究充分证明了黄色镰孢是甘肃省陇东和陇南地区玉米穗腐病的优势病原菌。按照柯赫氏法则用混合菌株接种法对沈单16和金穗96832进行致病性测定,证实了黄色镰孢对玉米果穗的致病性。随机选取3株黄色镰孢菌株进行rDNA-ITS基因序列分析,将PCR产物回收测序后在GenBank上比对,菌株3-1-1与GenBank中登记的黄色镰孢菌株K1004和K216、6-4-1和21-2-1与黄色镰孢菌株CBS122.73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99%。利用DNAStar软件绘制其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表明,菌株3-1-1与K1004和K216、菌株6-4-1和21-2-1与CBS122.73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聚为一类,与形态学的鉴定结果一致。
马铃薯连作地健康株与病株根区土壤微生态特性比较
《作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甘肃省连作马铃薯健康生长的微生态机制,采用常规养分分析法测定了健康株与病株根区土壤中速效氮磷钾含量,稀释平皿涂抹法测定土壤放线菌数量,琼脂块法筛选拮抗放线菌;16S rRNA序列分析法鉴定优势放线菌,发酵液抑菌试验检测优势放线菌灭癌素链霉菌(S.gancidicus)对马铃薯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在连作4年的田中:马铃薯病株根区土壤的速效P、K含量分别较健株低29.9%、12.5%,铵态氮含量较健株高24.1%。在高氏1号培养基上,病株根区土壤中放线菌总数、小单孢菌及未鉴定放线菌数量较健株分别减少51.1%、83.0%及53.9%;腐植酸琼脂培养基上,病株根区土壤中放线菌总数、链霉菌数量较健株分别减少46.0%、46.7%。在病、健株根区土壤中,对4株靶标真菌的拮抗潜势SAAP值病株均小于健株。健株根区土壤中的优势放线菌为灭癌素链霉菌(S.gancidicus),该菌对4株马铃薯常见土传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R.solani)、茄病镰刀菌(F.solani)、硫色镰刀菌(F.sulphureum)和大丽轮枝菌(V.dahliae)均有抑制作用;病株根区土壤中的优势放线菌为加利利链霉菌(S.galilaeus),该菌为马铃薯疮痂病致病菌。由此可知,保持连作马铃薯健康生长的根区土壤微生态特征是,高量磷钾及低量氮的速效养分组合,较多放线菌且拮抗放线菌的拮抗潜势较大,优势放线菌为有益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