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马铃薯无光干芽和花乙酸乙酯粗提物杀虫活性的研究
《草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关于马铃薯芽和花的杀虫活性研究,国内外未见文献报道。研究马铃薯无光干芽和花的杀虫活性及其对粘虫的作用方式,可为利用无光干芽和花创制新型植物源杀虫剂提供线索和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虫体浸渍法和夹毒叶碟法测定了庄薯3号马铃薯无光干芽和花乙酸乙酯粗提物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庄薯3号马铃薯无光干芽和花乙酸乙酯粗提物对粘虫幼虫具有很强的触杀作用,稀释5倍液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2.0%和61.36%。无光干芽和花乙酸乙酯粗提物对粘虫幼虫具有很强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处理后1,2,3,4,5,6d的生长发育抑制率分别为100%和100%,76.92%和61.54%,66.67%和59.26%,70.27%和45.95%,72.55%和49.02%,67.12%和35.62%;具有很强的麻醉作用,1h内的麻醉率分别为68.0%和66.0%,麻醉作用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2.0542+3.1331 X和Y=3.0114+2.3334 X,苏醒中时RT50分别为8.71和7.12h;对小菜蛾、菜粉蝶、大菜粉蝶和云斑粉蝶幼虫具有很强的触杀作用,稀释5倍液(小菜蛾4倍液)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5.0%和58.33%,87.50%和95.0%,100%和93.33%,100%和100%;对萝卜蚜均具有很强的触杀作用,稀释30倍液的校正死亡率分别高达98.52%和97.79%。
关键词: 马铃薯(庄薯3号) 无光干芽 花 乙酸乙酯粗提物 杀虫活性


长期施肥下黑垆土有机碳变化特征及碳库组分差异
《中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阐明长期施肥下土壤有机碳演变规律及碳库组分变化,揭示黄土旱塬土壤固碳效应及培肥模式。【方法】利用32年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碳(SOC)数据分析土壤碳投入、固定及演变特征,采集2010年土样样品,通过物理分组方法得到砂粒、粗粉粒、细粉粒、粗黏粒、细黏粒及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分析施肥对碳库组分的影响。【结果】试验中总碳投入从不施肥(CK)的8.10 t C hm-2增加到秸秆还田(SNP)的69.40 t C hm-2,耕层土壤SOC贮量施肥之间相差1.82倍,增施有机肥(M、MNP)SOC为21.76—24.04 t C hm-2,SNP为16.01 t C hm-2;土壤SOC贮量随碳输入量的增加而提高,有机碳固定率25.80%—36.05%,而秸秆还田只有8.20%;除长期不施肥处理仅靠根茬投入维持稳定的SOC水平外,其余所有肥料处理SOC均随试验年限延长而增加,SNP、M、MNP处理固碳速率依次为0.246、0.326、0.361 t C hm-2 a-1。MNP和SNP处理砂粒SOC是CK的3.85和2.94倍、N处理的2.41和1.84倍,MNP处理较CK、NP处理SOC总量只增加了32.50%、18.10%,而砂粒中SOC却提高了285.12%、105.74%,砂粒级有机碳对施肥最敏感。施肥提高了活性有机碳(POC)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的比率(W),MNP、M、SNP处理的W值达18.62%、16.24%、14.41%,单施氮肥(N)和氮磷配施(NP)仅9.11%、9.99%,施肥提高了有机碳活性,改善了土壤有机碳质量。不施肥大团聚体(>250μm)SOC是微团聚体(<53μm)的9.14倍,施肥提高了15.83—23.84倍,并提高了大团聚体中土壤C/N比,而对微团聚体C/N影响不大。尽管团聚体含碳量随团聚体粒径增加而增加,但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增加对土壤固碳速率的作用显著高于大团聚体,对土壤碳的固定与物理保护起着重要作用。【结论】长期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提高了黄土旱塬黑垆土的碳固定与积累,且固碳增量主要分布在砂粒和大团聚体中。因此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是环境友好型土壤培肥措施。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有机碳 演变 有机碳组分 黄土旱塬 黑垆土


利用杀线植物资源防治植物寄生线虫的研究进展
《草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杀线植物指具有毒杀线虫的植物化合物。本研究综述了具有杀线虫作用的植物资源种类,包括大多数菊目和豆目植物,及从不同类群的植物和同种植物不同部位中分离到具有杀线虫的活性物质及活性代谢物。阐述了杀线植物及活性物质对植物寄生线虫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机理,分析了影响植物杀线活性的因子,采用体内和体外2种测定方法测试提取物的活性,讨论了利用杀线植物资源防治植物寄生线虫存在的问题。为了寻找新一代杀线植物和活性物质,今后需要继续扩大对杀线植物资源种类调查和挖掘,明确杀线植物对植物寄生线虫的作用机理,加强对植物杀线虫活性成分的研究与应用以及从分子水平上加强对植物抗线虫品种资源的研究。
关键词: 杀线植物 植物寄生线虫 活性成分 作用方式 作用机理 活性测定


甘肃省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气候区划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该文运用综合因子法和主导指标法相结合的原则对甘肃省日光温室蔬菜生产进行了气候区划。该区划利用甘肃省1971~2000年的气候整编资料,以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为一级区划指标,将甘肃省分为北部Ⅰ区、南部Ⅱ区两个一级区,并在北部Ⅰ区做二级分区和三级分区。二级区划采用综合因子原则,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将北部区划分为4个二级区。三级区划采用主导指标原则,将北部Ⅰ区划分为7个三级区。通过分区评述各级区的气候特点,指出在该区内发展温室生产的气候资源优势和不利气象条件,提出各区的温室发展方向。


胡麻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胡麻主要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为胡麻品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256份胡麻品种资源为材料,应用简单相关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胡麻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胡麻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间存在显著地相关性,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可以归纳出6对主要典型变量,占两组性状间总相关信息的99.30%,在二者典型相关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性状有千粒重、单株果数、单株产量、单株分茎数及含油率、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其中,前3对典型变量所包含的相关信息分别占两组性状间全部相关信息的45.47%、30.53%和13.51%,所凝聚的生物学信息主要是千粒重与含油率、单株果数与油酸及亚麻酸含量、单株分茎数与含油率的相关性,表明千粒重大、单株果数多而分茎数较少的品种含油率及油酸的含量较高。因此,通过农艺性状可以实现对胡麻品质性状的间接选择。


燕麦坚黑穗病抗性鉴定两种接种方法比较及种质抗性评价
《植物保护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燕麦坚黑穗病的发病条件与接种技术,采用菌土覆盖和菌粉混种后的分期播种法分析其适宜发病因子与接种方法,并评价162个品种的抗病性。出苗10 d以上,大气温度15℃和5cm土层温度18℃以下时适宜发病。两种接种方式下96个皮燕麦和21个裸燕麦的抗病性一致,28个皮燕麦和17个裸燕麦菌粉拌种的抗病性低于菌土覆盖。研究表明,适期早播是确保发病和提高鉴定准确性的有效途径,适期晚播是预防发病的有效途径,且稃壳有阻隔病菌侵染作用,免疫与抗病种质是品种选育的重要抗源。


复合无硫护色剂对干制红富士苹果片中部分自由基抑制作用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抑制苹果干制过程中易引起果肉褐变的自由基蓄积的有效护色剂。[方法]考察了干制红富士苹果片中的超氧自由基和过氧化氢自由基的浓度随干制时间的变化及复合无硫护色剂对果肉中蓄积自由基的抑制效果。[结果]各组干制苹果片中氧和过氧化氢自由基浓度随干制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8~10 h浓度达到最大。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自由基浓度在各干制时间点均较低,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在各处理组之间,复合处理组干制果片中的自由基浓度最低,CaCl2处理组干制果片中的自由基浓度最高,其他4组自由基浓度基本相近。[结论]复合无硫护色剂的护色效果与它能有效抑制果肉中的蓄积的自由基浓度的变化紧密相关。


bar基因的亚麻花粉管通道法转化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鉴定T1代转基因亚麻植株中抗除草剂基因(bar)整合是否成功。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bar基因导入转化植株,以叶片涂抹法对T1代转化植株进行田间草丁膦最低致死浓度筛选;以最低致死浓度草丁膦进行田间喷施后筛选耐受草丁膦药液的抗性植株,并用PCR检测bar基因阳性的抗性植株数目。草丁膦对T1代转化植株的最低致死浓度为100mg/L。得到耐受草丁膦药液的抗性植株44株,PCR检测结果表明,8株为PCR阳性植株,平均转化率为18.2%。花粉管通道法将bar基因成功转入亚麻基因组。


大豆异黄酮超声波辅助提取条件优化的研究
《大豆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豆为原料,甲醇为浸提溶剂,5种大豆异黄酮提取率为指标,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通过单因素实验初步确定提取工艺条件。然后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建立了总大豆异黄酮含量与各影响因子的回归方程,并得到以总大豆异黄酮提取率为响应值的响应面图和等高线图,进而得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50、甲醇提取液浓度85%、提取时间45 min。在此条件下提取2次,大豆异黄酮的总提取率可达0.308%。


不同鲜食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比较
《北方园艺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对甘肃省不同鲜食葡萄品种进行了室内离体叶片接种和田间自然发病情况调查,以期为葡萄抗性品种的选育和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室内接种试验和大田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室内离体叶片接种发现,供试的10个葡萄品种中"京亚"对霜霉病的抗性最强,"瑞必尔"和"火焰无核"的抗性最弱;从发病时间来看,抗性与发病时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抗性越强发病越晚;田间调查结果表明,34个鲜食葡萄品种可分为3类,其中"京亚"等16个品种属于抗病品种,"红地球"等10个品种属于感病品种,"瑞必尔"和"京秀"等8个品种为高感病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