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肃旱作大豆全膜双垄种植的土壤水热及产量效应
《应用生态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晋豆23为材料,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镇原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全膜双垄沟播(FMRFC)、覆膜沟播(FMFC)、覆膜条播(FMSC)和露地条播(NMSC,CK)4个处理的水热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在大豆生育期降水量为246.3 mm(干旱年)和407 mm(丰水年)两种年型下,各覆盖处理0~20 cm土层平均地温在24 h内呈"S"型变化,并随生育进程波动振幅缩小.各覆盖处理使大豆苗期(VE~V3)至鼓粒期(R6)0~20 cm土层平均土壤温度显著提高0.5~2.5℃,并使全生育期平均地温提高1.3~1.6℃.各覆盖处理分别加速了大豆植株对0~12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消耗,但使0~200 cm土层的平均含水量和贮水量分别提高了1.2%~1.4%和62.7~70.3 mm.与CK相比,FMRFC和FMFC在旱年增温增湿作用显著,改善了大豆株高、分枝数、单株荚数和百粒重等经济性状,使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47.7%~56.3%和33.3%~35.4%,产量分别提高27.7%~51.1%和10.2%~25.2%,是旱作大豆优选的抗寒抗旱覆盖种植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苜蓿品种对2种色型豌豆蚜的抗生性
《草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21~23℃,湿度50%~70%,光照时间14h的人工气候箱条件下,组建生命表并用其参数测定评价了5个苜蓿品种对2种色型豌豆蚜的抗生性。结果表明,同一苜蓿品种和不同苜蓿品种之间对2种色型豌豆蚜的抗生性都存在差异。以内禀增长率为抗性指标,俄罗斯杂花苜蓿对绿色型豌豆蚜的抗性高于红色型;阿尔冈金对红色型豌豆蚜抗性高于绿色型;甘农5号对2种色型豌豆蚜均具有一定的抗性;不同苜蓿品种对红色型豌豆蚜抗性大小为:俄罗斯杂花苜蓿<陕北野生苜蓿<阿尔冈金=甘农3号<甘农5号;绿色型豌豆蚜抗性为:阿尔冈金<俄罗斯杂花苜蓿<陕北野生苜蓿=甘农3号<甘农5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N0期舌癌淋巴结清扫治疗与观察的系统评价
《口腔医学研究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对N0期舌癌患者进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或者观察治疗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1966~2012年6月年发表的关于)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比观察治疗对舌癌患者死亡率以及淋巴结转移率等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并严格评价符合纳入文献的质量,用RevMan 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个研究,共21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END(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可有效降低N0期舌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而观察治疗在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率结局指标上优于清扫术,其他结局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END治疗方案比观察治疗方案能明显降低N0期舌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使淋巴结转移控制在期望的范围内,从而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然而在隐匿性淋巴结的控制方面END方案不及观察治疗方案。
关键词: N0期舌癌患者 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观察治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庄浪县农户吊炕的热效率模拟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 201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西部黄土丘陵地区冬季比较寒冷,取暖用能成为必然需求,炕是农村家庭的主要取暖设施。在甘肃庄浪县2个村的6户农家建造新式节能吊炕,并与传统炕一起进行室内外的温度观测和燃料使用记录,获取连续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数学模型。用matlab7.0程序,模拟分析冬季取暖期农户日常生活情景下2种炕的热效率。结果表明,每农户年平均取暖用能占到家庭生活用能的一半。高崖韩村吊炕户和传统户取暖用能折合标准煤分别为868.43和1338.51kgce,下湾村分别为956.36和1583.50kgce。吊炕的热效率在27%~37%之间,比传统炕高出一倍以上。使用吊炕能够有效提高燃料的利用效率,是现阶段解决农户取暖问题的较好途径。因此建议,国家应像推广沼气一样推广吊炕的应用,改善农户冬季室内的热舒适性。
关键词: 加热设备 热损失 节能 模拟分析 吊炕 黄土丘陵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栽培模式对旱地嫁接西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黄土高原地区嫁接西瓜的优质高效栽培模式,设计了全覆膜垄上播种(RM)、全覆膜垄上开沟播种(GM)、全覆膜垄沟播种(TG)、半覆膜垄上开沟播种(GH)、半覆膜垄上播种沟覆草(RS)和半覆膜垄上播种(RH,对照)6种栽培模式,分析了不同栽培模式对西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西瓜蔓长、叶绿素含量以处理GM最优,各生育期均显著高于处理RH,较其它处理也有一定优势;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片水分利用率以处理RM、GM最高,均显著高于对照RH;西瓜产量以处理GM最高,较对照RH增加14.48%;可溶性固形物含量GM显著高于处理RM,与其它处理差异不显著。硝酸盐含量处理RS和对照RH显著低于其它处理。酸度指标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处理GM在生长和产量指标上均明显优于对照RH及处理GH和TG,与处理RM和RS相比也有一定优势。全覆膜垄上开沟播种是适宜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区嫁接西瓜生产的栽培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马铃薯块茎中的GA_3、IAA和ABA含量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Agilent C18色谱柱(4.6mm×250mm),以乙腈、甲醇和0.6%乙酸VCH3CN∶VCH3OH∶V0.6%CH3COOH=5∶60∶35)为流动相,流速为0.8mL/min,在检测波长209、221、262nm,柱温30℃的条件下,同时分离并测定了马铃薯块茎中的内源激素GA3、IAA和ABA.3种激素的分离效果理想,回收率分别达到93.1%、90.3%和92.4%,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碱地日光温室马铃薯微型种薯生产关键技术
《中国蔬菜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在盐碱地日光温室栽培马铃薯微型种薯,通过温室优化、选择适宜品种、定期喷盐碱改良剂等措施,平均每667m2一季可生产微型种薯12万粒,经济效益1.5万元。秦王川是甘肃中部干旱地区之一,包括永登、皋兰两县,土壤平均含盐量为0.21%~0.24%,pH值绝大部分在8.0~8.5,制约了日光温室的发展。为此,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秦王川试验站的日光温室中进行了盐碱地条件下的马铃薯微型种薯栽培试验,探索出适合于盐碱地日光温室马铃薯微型薯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覆盖对全膜双垄沟留膜复种马铃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氮肥效应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秸秆覆盖对全膜双垄沟留膜免耕复种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氮肥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膜双垄沟留膜免耕复种栽培模式下,秸秆覆盖有利于促进马铃薯生长和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且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着前茬施N量的增加呈明显增加趋势,N肥的后效增产作用非常明显;秸秆覆盖条件下,相同施肥处理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N肥农学效率分别比无秸秆覆盖提高25.5%~59.5%、30.8%~67.3%、8.8%~155.6%,前茬N、P2O5和K2O的用量分别为300、120、60kg/hm2时(F1N5处理),马铃薯产量最高,可达16 737kg/hm2,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表明马铃薯在全膜双垄沟留膜复种模式下,秸秆覆盖可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氮肥效应更加明显。
关键词: 全膜双垄沟播 秸秆覆盖 马铃薯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旧膜二次利用方式对旱地胡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环境下,研究了5种旧膜处理方式对旱地胡麻生育进程中叶面积、干物质累积、净同化率(NAR)、相对增长率(RGR)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花前营养生长期,播种前收除旧膜并覆盖新膜免耕播种(T4)与当年收除旧膜并整地覆盖新膜、翌年播种(T5)处理较当年全膜覆盖作物收获后收除旧膜、翌年整地播种(T6)(无覆膜对照)对提高胡麻叶面积影响最为显著,但花期及花后各处理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胡麻总干物质在花前T4、T5处理较T6积累量最多,其中分器官茎、叶干物质呈现相同趋势,花后T5处理跃居首位。NAR因处理和生育时期不同而有所差异,表现为生育前期T4高于其它处理,生育后期T5处理最优的结果;RGR在枞形期-现蕾期T4、T5处理较对照分别上升20.45%和16.12%,而花期T5处理表现最高,二者均呈现出与其干物质积累动态相一致的趋势。5种处理方式均提高了有效分枝数和千粒重,对蒴果数和每果籽粒数影响不大,其中T4、T5处理下胡麻籽粒产量分别达到了1 024.95 kg·hm-2和996.15 kg·hm-2,比对照显著增产120.91%、114.71%,旧膜留至翌年免耕播种(T1)、在旧膜上覆土免耕播种(T2)、当年作物收获后在旧膜上覆盖玉米秸秆、翌年去除秸秆免耕播种(T3)与对照T6产量差异不显著。可见,收获后留旧膜、翌年收旧膜覆新膜免耕播种的处理方式有利于提高生长速率和干物质累积,进而获得高产,而结合生产效益,收获后留旧膜翌年直接播种(T1)方式为干旱半干旱胡麻种植区旧膜再利用的最优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