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早熟型谷子在北方寒地的利用
《作物杂志 》 1986
摘要:黑龙江省谷子单产不高不稳,除品种、栽培管理等因素外,周期性出现低温冷害是个严重的不利因素。因此,我们把谷子育种目标转向为选育早熟、高产、抗病、适应性强方面上来,经几年努力已初见成效。


野生大豆田间感染大豆灰斑病简报
《大豆科学 》 1986
摘要:大豆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 Hara)又称蛙眼病,1915年首先在日本报道,现已遍布美国、巴西、中国、日本等主要大豆产区。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福建、四川、广西等地均有此病为害。病原真菌属半知菌类,为害大豆子叶、叶片、茎、荚及籽粒,叶片上病斑灰褐色、园形、周围有狭窄的暗褐色边缘


PEG对大豆(Glycine. max)种子萌发影响及幼苗生长抑制的研究 1.PEG对不同抗旱类型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大豆科学 》 1986
摘要:不同抗旱类型大豆(G. max),在种子吸胀和萌发时期对水分的要求不同,萌发吸水速率不同。研究抗旱类型大豆品种“呼80—1001”和敏感型大豆品种“绥农四号”的吸水速率,结果表明:抗旱类型大豆品种在种子吸水后30分钟内吸水速度快;敏感型大豆品种在吸水后30分钟内较慢。这是种子的重要适旱特性,也是区别不同抗旱类型大豆种子的依据。 高渗溶剂聚乙二醇(PEG 600),在45%浓度下对吸水4—4.5小时的不同抗旱类型大豆品种的萌发率、胚根长、胚根重都有影响。抗旱类型大豆品种萌发率高,胚根生长速度快;敏感型大豆品种萌发率低,胚根生长慢。试验结果表明:PEG在45%浓度下可作为筛选不同抗旱类型大豆种子的适合浓度。


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地区大豆接种根瘤菌的效果与应用技术
《大豆科学 》 1986
摘要:1982—1984年我们通过所内试验和所外示范进行大豆接种根瘤菌应用效果的研究,初步明确了接种根瘤菌使大豆大根瘤(直径大于3毫米)数量和固氮能力明显提高,增加了大豆单株荚数、粒数和百粒重,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都比较明显。接种根瘤菌除具有增产作用外,明显地提高了大豆籽实中的蛋白质含量,且有随大豆亩增产量的提高而提高的正相关关系。 通过试验还看到大豆接种根瘤菌的效果变幅较大,明显受使用条件佐佑,因此要想充分发挥根瘸菌的作用,应注重选用优良根瘤菌剂,注意根瘤菌与大豆品种的相宜性,适当加大菌剂用量,保证有充足菌数,优先在供氮水平较低的土壤上使用等,以提高接种根瘤菌的增产效果。


寒地少耕法的改土作用及增产效应
《土壤 》 1986
摘要:为了探讨高寒地区少耕法的改土增产效应,我们于1978—1983年在本所的暗棕壤上进行二种轮作方式,二种耕法(少耕与连翻)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总结如下。一、设计与方法土壤特性质地粘重,透水性差,耕性不良,适耕期短,土壤冷浆,冻结期长达十个月,冻层二米半左右,春季化冻晚,犁底层滞水,土壤温度上升较慢。在土壤性能上表现出


保持黑土肥力粮豆持续增产的技术
《土壤肥料 》 1986
摘要:在研究黑土肥力过程中,采用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结合少耕及合理换茬等综合技术,经多年试验,取得良好效果,对保持黑上肥力,粮豆持续增产,维持农业生态平衡,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意义。


三江平原黑朽土“哑叭”涝治理措施及效果
《土壤 》 1986
摘要:黑朽土属草甸土和潜育草甸土亚类,是三江平原主要低产土壤之一,耕地面积113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8%。该土粘朽、冷浆、通透性能差,在多雨季节或年分常形成上层滞水或潜育型涝害,即所谓“哑叭”涝,致使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哑叭”涝在农业生产上的危


大白菜新品种——龙白一号
《农业科技通讯 》 1986
摘要:该品种是用胶二叶×通化F_4干种籽,以钴~(60)丙种射线七万伦琴处理,经自交系统和集团交母系选育成的。原代号78—22—3。1979—1983年经中间试验和多点示范,其丰产性、多抗性、品质、贮性等性状,表现突出。1984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并确定推广。1985年在本省及吉林省


TuMV在心叶烟上的症状反应与苗龄和温度的关系
《植物病理学报 》 1986
摘要:在心叶烟(Nicotana glutnosa)上接种芜菁花叶病毒(TuMV)的一个分离物,随接种的苗龄和培养温度不同,出现枯斑的类型和数量不同。3叶期接种,在20℃和25℃条件下培养,全部出现典型系统枯斑。6叶期接种后遮光24小时,培养在30℃下,则全部出现系统轮纹枯斑。3叶或6叶期接种,培养在35℃下,接种后25天内,多数植株出现系统枯环,而无其他类型枯斑。试验反映了不同条件下出现不同枯斑类型的趋势及其演变。从而为利用心叶烟鉴别植物病毒病的毒原种群明确了接种和培养条件,有助于鉴定的准确性。同时也反映出应当寻找其他指示植物代替心叶烟来做TuMV株系鉴定的指示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