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哲罗鱼微卫星亲子鉴定的应用
《动物学研究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通过7对微卫星标记,对哲罗鱼的微卫星亲子鉴定准确率、亲子鉴定能力与候选亲本群体大小的关系及应用作了研究。通过计算机软件分析,亲子鉴定能力随候选亲本群体的增大而减小。在81个可能的父母对条件下,单独养殖家系鉴定准确率为80%,混合养殖家系有78.9%的后裔可以鉴定其父母;而在9个可能的父母对条件下,单独养殖家系鉴定准确率为93.3%,混合养殖家系鉴定率为92.2%。该研究表明微卫星分子标记可以用于哲罗鱼的家系鉴定。


基于条件价值法对长江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非使用价值评估
《四川动物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条件价值法对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非使用价值定量评估。结果表明:根据支付意愿中位值(100元/人.年)估算出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非使用价值可达15975万元/年,其中存在价值6784.6万元/年,遗赠价值6346.9万元/年,选择价值2843.5万元/年。被调查者的支付意愿与其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以及对保护区的熟悉程度显著相关(P<0.01),对保护区越熟悉,被调查者越愿意为保护区保护支付更高的价格。收入水平仍成为制约公众积极参与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67%的渔民认为保护区的建立对其个人利益造成了损害,但仍有60%渔民支持设立保护区。因此加强保护区的宣传,提高人们对自然保护区作用和功能的认识才有利于保护区非使用价值体现,从而有利于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关键词: 中华鲟 自然保护区 条件价值法 非使用价值 支付意愿


微卫星标记与镜鲤部分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41个SSRs标记对德国镜鲤抗寒品系F1代的68个个体基因组DNA进行检测,共检测到100个等位基因,各座位等位基因2~4个,片段长度91~376bp,有效等位基因1.4287~3.9454个,观察杂合度0.3676~1.0000,期望杂合度0.3023~0.7521,平均位点多态信息含量0.4059.利用统计软件SPSS的GLM程序,对41个微卫星标记与镜鲤体重、体高、头长和吻长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标记hlj354与体重、体高、头长显著相关;标记hlj855与体重、体高和吻长显著相关;标记hlj919、hlj585与头长显著相关,标记hlj895、hlj704与吻长显著相关.


高体革(鱼刺)消化道发生的组织学观察
《水产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出膜后1~30 d的高体革(鱼刺)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形态学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培养水温在26.6~29.7℃条件下,高体革(鱼刺)初孵仔鱼消化管为一柱形盲管,管腔狭窄,口、肛门尚未与外界接通.出膜30 h仔鱼,口开始张开,消化管相通.出膜2 d仔鱼肠壁出现皱褶,肠瓣将肠道分为前肠和后肠,在显微镜下可见消化管蠕动.出膜3 d仔鱼可以开口摄食,消化管上皮分化,食管中出现黏液细胞,肝脏和胰脏出现,鱼体由内源性营养转入混合营养阶段.混合营养阶段仔鱼消化道明显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前肠、直肠等,消化腺肝脏和胰脏也已形成,各部分已经有初步结构和一定的消化吸收能力.随着仔鱼的发育,仔鱼消化系统各器官也趋于完善.出膜21 d稚鱼的胃壁出现胃腺,标志着稚鱼期开始.


全球观赏渔业发展概况
《水产科技情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全球观赏鱼产业的发展和国际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促进了观赏鱼国际贸易的大发展,观赏鱼贸易成为水产品贸易的一个组成部分.过去20多年来,全球观赏鱼贸易额大幅增长,从1980年的4000万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2.52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9%~10%.目前,全球观赏鱼的年批发价值为10亿美元,年零售交易额30亿美元,交易量为15亿尾,加上养殖观赏鱼所用的器材、药物、饲料,整体产业的产值达140亿美元,其中30~40种观赏鱼为市场销售主体.
关键词: 观赏鱼 发展概况 渔业 国际贸易 市场需求量 水产品贸易 组成部分 年增长率


水环境Mg~(2+)、Ca~(2+)含量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及其机制
《水产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人工海水,在保持海水盐度为30的条件下,设置了8个处理,R1,R2,R3,R4,R5,R6,R7和R8,其Mg2+/Ca2+比值(mg/mg)和Mg2+、Ca2+实测含量(mg/L)分别为0.11(35,330),0.53(175,330),1.59(525,330),2.42(800,330),3.36(1110,330),4.78(1110,232),7.87(1110,141),11.81(1110,94),研究了水环境Mg2+、Ca2+含量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及其机制。实验持续40d(其中R8处理因为实验虾死亡率高而只进行了30d)。实验结果:对虾的生长、蜕皮、食物转化效率和能量收支受水环境Mg2+和Ca2+含量的影响均很显著(P<0.05);其摄食量受水体Ca2+浓度的影响明显(P<0.05),而受Mg2+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本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对水体低Mg2+含量的耐受能力较强,而对低Ca2+含量的耐受力很弱。在利用内陆低Mg2+或Ca2+含量的天然咸水进行对虾养殖中,通过添加Mg盐或Ca盐,只需将Mg2+浓度调节到该盐度下正常含量的15%以上,保证Ca2+浓度达到正常值的60%以上,对虾就能正常生长。


牙鲆3个养殖群体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微卫星标记分析技术,用5个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对来自3个不同国家(中国、日本和韩国)的牙鲆养殖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3个牙鲆群体平均等位基因在4.8~5.6之间,平均观测杂合度(H0)在0.3917~0.5643之间,平均期望杂合度(HE)在0.5981~0.6264之间。有多个位点在不同的群体中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遗传距离分析表明,中国群体与日本群体遗传距离最近,韩国群体与日本群体遗传距离最远。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群体内遗传变异与群体间遗传变异分别占总遗传变异的92.44%和7.56%,固定系数(Fst)为0.0752(P<0.001),表明牙鲆3个养殖群体遗传分化显著。


黄海鳀鱼的卵巢发育
《渔业科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组织切片方法和常规目测法对黄海鳀鱼的卵巢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描述了卵巢各发育期的特征,对不同发育期卵巢内卵母细胞的发育时相组成、卵径分布、卵巢两叶及其前、中、后部发育的差异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鳀鱼卵母细胞发育不同步;Ⅱ期卵巢由1~3时相卵母细胞组成,2时相卵母细胞在数量上占优势(66.3%);Ⅲ、Ⅳ和Ⅵ期卵巢均由1~4时相卵母细胞组成,其主要区别在于4时相卵母细胞所占比例不同,其中Ⅳ期卵巢中最高(34.8%),Ⅲ期次之(28.6%),Ⅵ期最低(17.8%);Ⅴ期卵巢由1~5时相卵母细胞组成,已发育成熟的5时相细胞所占比例最高(29.8%);卵巢由Ⅲ期到Ⅴ期的发育过程中,主要是3、4时相卵母细胞向4、5时相的发育,1、2时相细胞所占比例基本不变。卵母细胞的粒径分布呈明显的峰、谷特征,这与以前对该问题的"浅锯齿状分布"认知有明显不同;Ⅲ和Ⅵ期卵巢内的卵径(长径)呈单峰分布,优势粒径组均为0.5~0.6mm;Ⅳ和Ⅴ期卵巢呈双峰分布,优势粒径组分别为0.2~0.3mm、0.7~0.8mm和0.5~0.6mm、1.1~1.2mm;Ⅴ期卵巢两个优势卵母细胞群在粒径分布上彼此分离,粒径较大的群内均为水合卵母细胞,呈现出明显的分批产卵特征。鳀鱼卵巢左叶大、右叶小,右/左重量比值为0.71,95%置信区间为(0.67,0.75);卵巢叶间和叶内部位间卵母细胞的发育状态无显著差异(P>0.05)。
关键词: 卵巢发育期 卵母细胞发育时相 卵径 组织学 鳀鱼 黄海


金鳟伪雄鱼的制备及全雌三倍体的诱导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4龄金鳟Oncorhynchus mykiss为试验鱼(雄、雌性平均体重分别为1.7、2.2 kg),采用人工诱导雌核发育技术灭活金鳟精子,对受精卵进行热休克处理后正常孵化,获得初孵仔鱼;再用雄性激素诱导全雌二倍体,得到性逆转雄鱼(伪雄鱼);培育至性成熟后进行人工繁殖,采用热休克法对受精卵进行处理获得全雌三倍体鱼类。结果表明:金鳟全雌二倍体的诱导出现率为80%,金鳟伪雄鱼获取成功率为75%;用不同pH人工精浆激活伪雄鱼精巢精子,高pH(9~10)的人工精浆激活受精卵的效果最好,金鳟三倍体的出现率为75%~80%,其中还有一定比率的嵌合体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