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134条记录
春小麦联合固氮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1985

摘要:自从Dobereiner(1976)报道了带脂螺菌(Spirillum lipoferum)与玉米根系具有联合固氮作用以来,引起了国内外科学者广泛的注意。它的发现为非豆科作物固氮提出了一条新的途径。黑龙江省是全国主要春麦区,研究和探讨春小麦在黑龙江省土壤-气候条件下的联合固氮作用,对小麦施肥和育种都具有重要意义。1979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大豆田杂草的种群组成及其分布

大豆科学 1985

摘要:农田杂草种群及其分布的研究是杂草防除的基础。只有查清各地农田的杂草种类,并根据各自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土壤类型作物地中出现频率、发生数量和危害程度,区分出农田常发性杂草和非常发性杂草,确定出各地的主要杂草种类和群落类型,才能制定出正确适宜的防除措施,有效地控制杂草危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亩产五百斤的生育规律及综合技术措施

中国油料 1985

摘要:我所在总结大豆亩产400斤基本经验基础上,开始探索亩产500斤大豆的生育规律和综合技术。自1980年以来连续四年亩产在450斤以上,最高亩产达528.6斤。1981年五个点平均亩产492.2斤,1982年五个点平均亩产500.7斤。本文以所内近两年的研究资料为主加以整理阐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寒地麦豆产区少耕法的研究——兼述抗旱培肥的效应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85

摘要:连年翻地作为土壤耕作的基本措施,已有悠久的历史,它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作物产量过程中,超过很大作用,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但翻地使有机质的分解加速,土壤失墒严重,机械耗能量大,作业成本高。为此,借鉴国内外低耗高效妁少耕法经验,研究麦豆产区少耕法的效益。提出麦、豆不同轮作方式下的适宜的少耕法,并探讨抗旱保墒和培肥地力及其增产的效应,为生产上提供科学依据。本地区土壤特性:质地粘重,透水性差,耕性不良,适耕期短,冻结期长达十个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含T-DNA大豆细胞系的建立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5

摘要:本文报道了由致瘤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C58菌株诱发的栽培大豆“四月黄”品种的瘤组织,经过无激素的MS培养基初步筛选和标记基因产物胭脂碱纸上电泳鉴定,筛选出含T-DNA的大豆愈伤组织。经过65代悬浮继代培养以及三次单细胞筛选,成功地获得了含T-DNA的稳定的大豆细胞系。同时还建立了一个含有T-DNA的多倍体细胞系。异源的T-DNA中的胭脂碱合成酶基因在大豆细胞基因组中稳定的整合和表达。为大豆的基因工程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品种大豆的产量及质膜透性对水分胁迫的反应

大豆科学 1985

摘要:本研究是1984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用盆栽,在不同生育期人工模拟旱境的条件下进行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基础产量水平虽然不同,但其产量及产量因子对不同生育时期的干旱胁迫,有着基本一致的反应。也就是说,干旱胁迫对其相应时期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如荚形成时期和鼓荚时期的干旱胁迫,致使秕荚大量增加,粒数减少;鼓粒期的干旱胁迫且导致百粒重的下降。荚鼓期的干旱胁迫造成产量大幅度下降,主要是因为粒数的减少和百粒重的降低等综合因素所致。但是其减产幅度的大小,因品种的抗旱性而异。如抗旱品种“呼80—1001”减产10%,对照品种“黑农26”减产17.9%,而不抗旱品种“绥农4号”减产39.2%。从总的趋势看,大豆基础细胞质膜透性,随生育期的进展,直至鼓粒期,均有增加的趋势,但质膜透性存在着品种间差异。在干旱条件下,细胞质膜的相对变化因品种,因生育期而异。荚鼓期的水分胁迫,对细胞质膜的伤害最严重,这与荚鼓期的水分胁迫对产量的影响是相一致的。说明,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品种的质膜透性,与其抗旱性有密切的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γ射线照射春小麦杂交当代种子诱变效果的探讨

原子能农业应用 1985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表明辐射与杂交相结合对提高小麦的诱变率有比较明显的效果.照射杂交当代种子,由于杂交分离世代与辐射分离世代相吻合,有利于选择.照射杂交种子是否比相应的未照射种子在主要分离世代上有更多的突变类型和更宽的变异谱?比照射亲本种子是否有更丰富的变异类型?这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为了进一步研究照射杂交当代种子的实际效果,及产生的变异与单纯杂交分离和照射亲本后代间的关系,我们于1980-1981年在两个杂交组合上进行了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江平原泥炭资源及其利用

土壤学报 1984

摘要:三江平原(包括穆稜—兴凯平原)位于我国的东北部,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汇流的三角地带,是由沼泽、草甸、森林、河流、湖泊和农田组成的一个巨大的湿生生态系统的低湿平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泥炭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致瘤及基因转移研究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4

摘要:本文报道了致瘤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的15个菌系对大豆的致瘤作用,筛选出致瘤效果较好的7个菌系.从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1553个品种和品系中筛选出94个结瘤品种和品系,占筛选总数的6%,并获得了无菌愈伤组织.经生化鉴定证明,上述愈伤组织中有一部分含有胭脂碱(nopaline),证明Ti质粒可以做为载体,把胭脂碱基因转移到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基因组中去整合和表达,并稳定地保存在大豆基因组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国密执安州的大豆栽培技术

大豆科学 1984

摘要:大豆在密执安州属于新发展起来的作物,目前已跃居第二,仅次于玉米,播种面积600多万亩,占大田作物面积的六分之一强。密执安州的大豆面积和总产在美国州际间比较占第十八位。1982年其单产在美国占第十位,每亩279斤。近二十年里密执安州大豆生产有较大发展,播种面积增加245%,单产提高36%,总产提高365%,单产以1%的速度递增。其总产迅速提高主要依靠播种面积的扩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