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龙江省生育季节干旱对大豆产量潜力的多元回归分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1984
摘要:本文对黑龙江省67个县(市)近十年的大豆生育季节(5~9月份)内诸月各旬降水、旬积温(≥10℃)与大豆产量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认为全生育季节的持续性高温和季节性少雨是构成黑龙江省大豆生育季节干旱的主要气象因子。而生育季节少雨干旱乃是左右黑龙江省大豆产量的关键。 文章通过全生育季节各旬降水、旬积温(≥10℃)对大豆产量的偏相关、复相关及其决定系数以及多元回归方程和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测定指出:黑龙江省大豆生育季节内主要有四个时期发生干旱与产量的相关密切,即:五月下旬的芽旱,六月中下旬的植株营养生长干旱;七月中下旬的花旱;以及八月中下旬的荚旱。因此,这四个时期可为黑龙江省大豆生育期内对水份的敏感时期。 因此,为最大限度地在黑龙江省增加大豆产量,应注意旱作栽培技术,并应将大豆品种的抗旱性作为黑龙江省大豆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


我所图书室的读者服务工作
《黑龙江图书馆 》 1984
摘要:我所是在日伪国立佳木斯试验场的废墟上于1947年重新建立起来的,主要是为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服务,进行以粮豆作物为主的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并有部分课题是国家和省的重点协作项目。图书馆根据本所的研究任务进行了调查研究,有目的地采购新书,按着科技人员的需要提供文献资料。我室现有藏书15000多册;外文杂志3340册;中文期刊12000多册。读者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前哨,是联系读者与藏书的桥梁。读者服务工作是指图书馆通过馆内阅览、馆外借阅、图书宣


大豆属贮存蛋白的研究——Ⅰ、大豆及某些野生类型大豆球蛋白构成的比较
《大豆科学 》 1984
摘要:从三个栽培种及六个野生类型的大豆种子中分离出三种不同的球蛋白,即11S,7S和2S球蛋白,并以超速离心和凝胶电泳加以鉴定。各类型大豆的球蛋白组成有很大差别。从野生、半野生和栽培的演化趋势来看11S蛋白逐渐增加,7S蛋白逐渐减少(见表2)。2S蛋白在含量上表现为多种多祥。同时在半野生类型的大豆中找到了一个富含11S球蛋白的类型。


三十烷醇对大豆生长和产量影响试验的总结
《江西农业科技 》 1984
摘要:用胶体和乳剂三十烷醇,对大豆进行了浸种、苗期叶面喷洒、开花期叶面喷洒等试验。结果没有表现出刺激生长和增加产量的效应。无论是浸种处理还是苗期叶面喷洒处理,大豆的株高、根干重和茎叶干重均没增加;开花期叶面喷洒处理的籽实产量也没提高。


野生、半野生及栽培大豆球蛋白组分的比较
《科学通报 》 1984
摘要:将野生大豆高蛋白等优良性状转移到栽培大豆上去,在遗传操作和育种实践中已引起广泛的重视。为此,了解从野生到栽培的演变过程中,贮存蛋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贮存蛋白绝大部分是球蛋白。本工作将野生大豆(G. soja)、半野生大豆(G.gracilis)和栽培大豆(G.max)的球蛋白组分进行了比较研究。现简报如下。按Appu Rao和Narasinga Rao的方法,以Mg~(++)和不同饱和度(NH_4)_2SO_4。使各种球蛋白分离。通过沉降系数的测定和凝胶电泳的分析对11S、7S和2S三种球蛋白加以鉴定。对属于野生大豆、半


试论解决旱农地区干旱问题提高作物产量的根本途径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1984
摘要:干旱灾害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半湿润易旱地区尤其如此。目前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划分,一般均采用干燥度(K)做指标;也有以年平均降水量做指标的,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黑龙江省西部都划在半干旱地区,而中部和东部大多属于半湿润易旱区,农牧渔业部又把黑龙江省西部归属为风砂半干旱


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ora Sojina Hara)生理小种鉴定结果初报
《大豆科学 》 1984
摘要:1980—1982年在东北三省部份地区采集的一批大豆灰斑病菌菌株,分别接种于不同大豆品种材料上,结果证明,大豆灰斑病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六个鉴别寄主(钢5151、九农1号,双跃4号、合交69—231、Ogden、桦南绿大豆,将现有采集菌株分为5个生理小种,即病菌生理小种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及五号;并明确一号小种是三江平原地区的优势小种。


减少大豆田中耕的研究简报
《中国油料 》 1984
摘要:我区是麦豆主产区,大豆面积占总播种面积25%。生产上一直沿用秋翻拢作三铲三蹚的习惯耕作方法,机车进地次数多,耗能量多,产量又无显著提高。能否减少中耕次数是生产上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对大豆田减少中耕次数进行两年的研究。


推广稀土应用技术,促进小麦大面积增产,几年来黑龙江省共增产粮食四千万斤
《稀土 》 1984
摘要:稀土元素应用于农业、为稀土资源的利用开辟了新的、广阔的领域。农业生产上使用稀土元素,为农业增产增收找到了新途径,这一点已被黑龙江省十年的科研和生产实践所证实。我省稀土农用的研究开始于1975年。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