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豆不同类型品种粒茎比与产量等性状关系的研究
《大豆科学 》 1984
摘要:本研究结果表明,大豆不同类型品种的粒茎比差异转大,粒茎比的大小与品种的生育期长短、植株高度、叶面积指数、粒茎产量呈高度显著或显著的负相关。与叶片形状的关系亦相当密切,长叶类型品种粒茎比高于园叶类型品种。粒茎比与籽粒大小无关,与籽实产量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就粒茎比、株高、籽实产最三者关系而言,以株高80—90厘米粒茎比平均在1.7以上的品种类型籽实产量最高。


大豆一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研究的某些新进展
《大豆科学 》 1984
摘要:本文简述了目前关于大豆—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研究的某些新进展。其中包括侵染的分子识别,根瘤菌氢酶,根瘤菌自生固氮,根瘤菌与植物细胞离体固氮,根瘤菌与宿主的关系,质粒与固氮基因转移等。


三个大豆杂交组合中五个农艺性状基因效应的遗传分析
《遗传 》 1984
摘要:有效育种程序的选择主要依靠基因作用的性质和大小,特别象产量这种数量性状,因此了解其遗传模型是必要的。基因效应的估值有助于了解群体的遗传潜力,对于可能得到的估算基因效应的各种家系类型的任何组合,可以设计出成套的尺度检验。


大豆高光效育种的探讨
《植物学通报 》 1984
摘要:自六十年代在高等植物中相继发现光呼吸和C_4双羧酸途径以后,人们开始认识到提高光能利用尚有巨大潜力。从而引起农学家、育种工作者们的重视,并试图从光合作用机理方面探讨育种的新途径。实际上,在过去的育种工作中,人们早已注意到光合特性的重要性,只不过着重在叶色、叶形、叶厚度、叶片伸展角度等方面。而今则要着手


大豆不同结荚习性品种间杂交F_2世代生育期分离的趋势及不同结荚习性产量因素分析
《大豆科学 》 1984
摘要:本文报导了大豆不同结荚习性杂交F_2代生育的分离情况。无限×亚有限和相同结荚习性亲本之间杂交的F_2代生育期分离范围较窄;有限×无限的F_2代分离范围较广,相当于前者的二倍。F_2代分离类似极早熟亲本结荚习性的早熟材料多。产最因素间株高、节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呈极显著地正相关。无限和有限性的F_2代的百粒重与其它性状相关性不大,百粒重在亚有限F_2代中与单株荚数呈弱的负相关。同一组合分离出三种结荚习性的百粒重是相同的。


黑农27(哈75—5112)大豆新品种的选育
《大豆科学 》 1984
摘要:黑龙江省常发生低温冷害,使一些晚熟品种遭受危害,为此选育早熟、高产、抗灾、优质品种成为我们大豆育种的主要目标,黑农27就是在这一目标指导下选育出的大豆新品种。


光温条件对大豆器官建成及生长的影响
《大豆科学 》 1984
摘要:大豆在开花前对温度、日照时数和光质的反应并非始终同一。器官建成的时期Ⅱ是光周期敏感期,最适光周期为8小时日照。红光有阻碍发育的作用。在时期Ⅴ大豆对温度的要求提高了,对光照条件的要求改变了。最适光周期为12小时日照。在8小时日照条件下,红光对时期Ⅴ有促进作用。运用生物学检定的方法,有助于研究作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黑龙江省农药、化肥的污染与防治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1983
摘要:一、全省农药化肥施用现状: 黑龙江省1958年使用农药4,000吨,1970年达13,500吨,1980年猛增到30个品种23,162吨,其中杀虫剂15,000吨,占农药总量65%,主要有666、DDT、敌百虫、敌敌畏、乐果、辛硫磷等;杀菌剂572吨,占总


黑龙江省野生大豆的考察和研究
《植物研究 》 1983
摘要: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之一,又是我国大豆生产的北界,但对全省野生大豆资源缺乏全面考察,因此,考察我省野生大豆资源,对丰富大豆种质基因库,适应科研和育种工作的需要均具有重要意义。


对1553个野生、半野生、栽培大豆基因型致瘤及基因转移研究
《大豆科学 》 1983
摘要:从致瘤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的15个菌系中筛选出7个对大豆致瘤效果较好的菌系。找出了大豆结瘤较好的条件。对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半野生大豆(G.gracilis)和栽培大豆(G.max)的1553个基因型做了引瘤实验,从中筛选出94个结瘤基因型。从瘤组织中诱导出脱菌的愈伤组织。生化鉴定证明,上述瘤来源的愈伤组织中有一部分含有胭脂碱。它们分属于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成功地实现了基因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