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豆田化学除草免中耕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鉴于黑龙江省多年来春小麦采用窄行、平播、密植、机管(主要是机播、机收、机脱)的生产方式,能获得省工、增产、低成本、便于机械作业的成功经验启示,作者于1975—1982年进行了大豆小行距机械单条平播、密植、化学除草免中耕的试验研究。并予1978年底初步提出黑龙江省(或北方)应在现有耕作技术条件下,充分综合运用当前有效增产技术措施的“二十四字”大豆种植方法的建议,即小垄(行距30—45厘米)机


大豆孢囊线虫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研究
《中国油料 》 1983
摘要:大豆孢囊线虫病是东北三省重要病害,近年来发病较重。嫩江地区历史上大豆种植面积最多为461万多亩,亩产204斤。现因此病的危害仅种植270多万亩,亩产只100斤左右。特别是本地区南部各县发病较重。为发展大豆生产,扩大种植面积,开展大豆孢囊线虫病防治研究工作,对促进大豆生产有着重要意义。我们经过四年的研究,兹将结果报道如下。


糜禾草螟的生物学及防治
《昆虫知识 》 1983
摘要:糜子是嫩江地区主要杂粮之一,历年均有一定的种植面积,但常遭受螟虫危害而减产。以往误认为是玉米螟或栗灰螟。笔者在研究玉米螟及其近缘种的试验观察中,发现糜子上螟虫种类、危害情况与前人所述不同。经鉴定为糜禾草螟Chilo panici Wang et Song。


黑龙江省大豆品种系谱分析
《大豆科学 》 1983
摘要: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大豆产区。幅员辽阔,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地形复杂,形成了不同的大豆生态类型区域。建国以来,在大豆种子科研工作上,通过农家品种整理、引种鉴定,以及农业科研和高等院校选育的大豆新品种,使生产上应用的大豆品种不断更新改善,对发展我省大豆生产起了很大作用。在此期间,经过省地两级品种审定委员会


大豆有性杂交后代叶片光合作用遗传控制的研究
《大豆科学 》 1983
摘要:本试验用红外线二氧化碳分析仪研究了大豆不同类型亲本有性杂交后代叶片光合作用的遗传控制,以及叶片光合作用与某些植物学特征和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其主要结果如下:1、F_1表观光合速率(APR)表观明显差异,低光合作用在不同组合中存在不同程度显、隐现象。2、F_2 APE分散度很广,基本呈连续单峰曲线,APR遗传为数量遗传。3、F_2 APR广义遗传力为43—61%,故在F_2对APR选择是困难的。4、APR和比叶重、叶面积氮素、净光合生产率及结荚期叶绿素含量有密切正相关,可将其做为高光效育种选择APR的简易指标;试验还指出能够有意识通过选择提高APR;同时要把表观经济系数纳入高光效育种的选择指标。


小麦根腐病蠕形菌寄主范围试验
《植物保护 》 1983
摘要:黑龙江省的小麦受根腐病的为害,一般减产10—30%,千粒重下降,影响了种子的品质和发芽率。目前此病发生普遍,凡是麦产区几乎都有发生。


不同施肥方法对大豆结瘤固氮和产量的影响
《大豆科学 》 1983
摘要:本试验采用乙炔——乙烯还原法(Hardy等人1968)使用SP—2305型气相色谱仪研究了不同施肥方法对大豆结瘤固氮和产量的影响。其主要结果如下:1、大豆施肥必须考虑大豆共生固氮的特点,施肥既能促进根瘤的发育发挥其固氮能力,又能给大豆补充营养。2、在当前生产条件下,种肥每亩施磷5~10斤于种籽下3~5厘米时,据大豆根瘤菌的固氮酶活性测定,大豆生育期的单株固氮量较对照增加61.4%,达到了“以磷增氮”的效果。增产7.9~14.9%。因此,大豆增产重视磷肥的施用是必要的,在缺磷的土壤上效果更显著。3、氮素作追肥,亩追施氮7斤于垅侧开沟深施复土和结荚鼓粒期叶面喷氮肥,亩施尿素1.5~2斤加水60~80斤。氮素主要抑制大豆主根根瘤的发育,对侧根根瘤的发育是促进的,单株根瘤数比对照高16.2~67.6%,单株根瘤重增加4~14.9%,增产10.1~13.1%。结荚鼓粒期叶面喷氮肥,增产4.3~5.9%。


大豆需水规律与灌溉增产效果研究
《大豆科学 》 1983
摘要:试验表明:大豆是需水较多的作物。为了保证其生育有一定的繁茂度,和促进生殖器官的健壮生长,增加开花、结荚数,一般在黑土地区苗期至分枝期土壤含水量占最大持水量的65—70%以下时,就要进行灌溉。但此时灌水量不宜过多,过多就会降低地温,影响生育或招致节间伸长,生育期易徒长倒伏。大豆在开花之后,鼓粒以前需水最多,土壤含水量在占最大持水量的85%时,生育最佳。但在大田条件下很难达到,一般占最大持水量的80%,就可满足需要。鼓粒后需水量虽逐渐减少,但也不能低于占最大持水量的75%,当降到70%以下时,即要进行灌溉。灌溉方法因地势和条件而不同。一般平地可沟灌,岗地需要喷灌,以满足大豆对水分的需要。


尿素深施在土壤中的运转及增产效果
《土壤肥料 》 1983
摘要:氮肥增产效果不高,利用率低是当前生产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施肥方法不当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据国内外报导,氮肥深施可以减少损失,提高肥效。但在我省旱作上应以多深为宜,基肥一次深施能否影响肥效。我所从1978—1980年在冲积草甸土、白浆土上对玉米、小麦开展了研究。试验处理有①对照;②尿素侧深施5厘米(侧离种子玉米6、小麦10厘米);③尿素深施10厘米;④尿素深


叶面和土壤处理两种类型除草剂防除大豆田杂草试验初报
《大豆科学 》 1983
摘要:多年来我省大豆田所用的除草剂品种,都是土壤处理剂。氟乐灵于大豆播前土壤处理并将药剂耙入土内,另一些除草剂如拉索等则于大豆播后苗前土壤处理,其药效发挥均极大地受土壤水分影响,加之我省的气候特点是十年九春早,因而常常达不到完全控制大豆地杂草的目的。另外除草剂的品种单一是存在的另一个问题,需要一个包括播前或苗前除草剂同适时的苗后除草剂处理相结合,以及同中耕相结合,既提高除草效果又提高大豆产量的除草体系。我们于1979年搞了苗后叶面处理和苗前土壤处理类型的除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