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四个直接利用的稗子资源
《作物品种资源 》 1983
摘要:稗子(Echinockloa cuisgallill)具有耐涝、抗旱、耐盐以及适口性强、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其营养价值亦高,粗蛋白质含量7.74%,粗脂肪含量8.10%,种子淀粉含量45—52%,磨粉可当主食,也可酿酒制麦芽糖以及用作家畜的精料。茎叶纤维可作造纸原料和制纤维板用,稗草可作绿肥及饲料。通常7—8月间割取鲜草、切碎喂马、牛、羊


大棚黄瓜霜霉病防治技术
《植物保护 》 1983
摘要:黄瓜霜霉病是大棚黄瓜生产的重要病害。以往,主要采用代森锌、退菌特等有机硫锌杀菌剂进行防治。由于防效低,逐渐把药剂浓度加大,喷药间隔期缩短,在黄瓜生长期喷药12—18次,不仅效果不好,而且叶片质脆早衰,产品污染。因此大棚生产面积显著减少。


三江平原主要土壤土体构造特点与治理途径的探讨
《中国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三江平原地处黑龙江省东部,包括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汇流的三角地带和倭肯河、穆棱河流域,总面积1.5亿多亩,其中,棕壤5,165万亩,占总面积的33.4%,黑土834万亩,占5.3%;白浆土2,945万亩,占19.0%;草甸土3,475万亩,占22.4%;沼泽土1,654万亩,占10.6%。这里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适于农林牧副渔全面发


氟乐灵施用方法的改进
《植物保护 》 1983
摘要:氟乐灵是防治豆田一年生单子叶杂草的优良除草剂。自1978年引进试用,1982年黑龙江省应用面积达1,200万亩、 合理、有效的施药方法,是依据该药剂的理化性能和杀草致死原理、因氟乐灵具有光解、挥发的理化性能。和触杀杂草胚芽的特点。目


大豆模拟株型的研究
《作物学报 》 1983
摘要:本文通过大豆株型模拟技术,运用电子计算机程序,讨论无限结英习性大豆品种模拟株型——塔形株型和碟形株型其顶、中、底冠层叶面积指数(LAI)垂直分布及光分布特征。研究塔形株型及碟形株型顶、中、底冠层光截获(RLI)对单株荚数(NPP),单株粒数(NSP),单株粒重(SWP),粒茎比(SSR),主茎荚数(PMS)及主茎每节荚数(PNMS)等产量性状形成的多元回归效应。结果表明顶冠层的光截获与上述六个产量性状均呈负相关;而中、底冠层的光截获则呈正相关。研究结果还表明:顶、中冠层叶面积指数与上述六个产量性状均呈高度显著负相关。作者认为,改良大豆株型,调整冠层结构,首要的是调整顶、中、底冠层 LAI 的垂直分布比例。因此,在大豆株型改良育种中筛选和创造顶冠层 LAI 较小的遗传背景是无限结英习性大豆株型改良的关键。


~(60)Coγ射线照射大豆风干种子当代贮藏效应的研究
《核农学报 》 1983
摘要:本试验以大豆 M_1代的株高和成株率为指标,研究了种子辐照后贮藏的当代效应。初步明确了贮藏具有使当代辐射生物效应增强的趋势,这种趋势随着贮藏日数的增加而增加。主要表现在生长受抑制,成株率降低,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在贮藏71天的起点上,因此可以认为种子辐照后在一个半月至二个月内播种对辐射当代效应无影响。种子照射后在我省12月至翌年4月份贮藏在室温和仓库自然温度下,对辐射当代生物效应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浅谈研究所图书情报工作中的读者服务工作
《黑龙江图书馆 》 1983
摘要:读者服务工作在图书情报与读者之间起着桥梁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图书文献资料的作用,要加强流通和情报信息的传递,采用多种服务方式为书找人,为人找书,提高图书文献资料的利用率,减少拒借率,加速文献周转,加快研究进度,多出成果,这就是我们服务工作的目的。现将二十年来,我们所所作的三项工作简述如下:一、基础建设研究所图书情报工作首先要搞好基础建设,针对所内研究课题,采购、搜集有关的图书文献资料,并做好分编,科学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给读者服务工作创造条件。我们是1958年建所,从1963年起在市图书馆的指导下,开始了基础建设工作,共清理图书6896册,装订期刊1820册,1973年以来清理专题资料10810份、内部期刊600个.课题档案536份,每年收到内部交换资料3500—3800份,编制题录卡3000条、资料目录27期,每年借出图书资料达2000册。由于基础建设初步形成,给科技人员带来很多方便,几年


大豆不同孕性辐射后代的遗传变异
《核农学报 》 1983
摘要:用钴-60γ射线照射三个品种大豆风干种子,于 M_1代随机选取孕性正常及孕性较差的植株,衍生成 M_2及 M_3群体,分析比较了来自两种孕性的群体两个世代、九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遗传方差、遗传力和遗传进度,结果表明,M_1孕性较差的植株所衍生的群体,上述遗传参数均大于M_1孕性正常植株所衍生的群体,即前者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和可靠性。而且,对 M_1孕性较差植株衍生的群体,于 M_2代选择孕性正常的植株,M_3代主要农艺性状均表现正常。M_1孕性较差的植株,在辐射育种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黑龙江省五种土壤磷素状况及水溶性磷肥形态转化的初步研究
《土壤通报 》 1983
摘要:据各地的试验,磷肥利用率一般为10—20%,有些地方还低于10%。原因是水溶性磷肥的主要成分磷酸一钙施入土壤后即转化成另一些新的磷酸盐形态,其中大部分磷素作物不能吸收利用。因此,了解本省主要土类磷素状况,以及水溶性磷肥施入不同土类的形态转化,为改进磷肥施用方法和提高磷肥利用率提供依据。针对这个问题,于1981—1982年开展室内模拟试验及磷素形态化学分析,所得研究结果叙述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