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608条记录
加速大鹦哥绿925(绿豆)开发

作物杂志 1990

摘要:吉林西部是绿豆生产的主要产区,近年来虽有新发展,但单产不高,主要是品质欠佳,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高,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吉林省白城地区农研所选育成的大鹦哥绿925。于1987年经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现已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小麦高蛋白品种大青芒

作物品种资源 1990

摘要:大青芒(erythrospermum Krn)变种,是黑龙江省地方品种,曾在农业生产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该品种来源于苏联,但种植历史悠久,区域不同,后来形成了勃力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品种间豆腐加工特性的差异

中国油料 1990

摘要: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与MV、豆腐硬度呈正相关,脂肪含量与MV、豆腐硬度呈负相关。磷镁、钙与MVT以及钾和脂肪含量与硬度、弹性、凝集性呈负相关。丰收12号适于加工豆腐。

关键词: 大豆品种 加工 豆腐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地区大豆栽培技术研究的演变

大豆科学 1990

摘要:东北地区是我国大豆主要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国40%,总产占50%,商品量占80%.出口量占90%,其中黑龙江省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 大豆生产伴随着大豆栽培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发展。建国四十年来,东北地区大豆科学研究事业有了很大发展,除在大豆育种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外,大豆栽培技术,包括大豆施肥技术、共生固氮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得到广泛深入的开展,在很多方面成绩斐然。现拟从五个方面加以归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世界气象观测网概况

世界农业 1990

摘要:一、世界气象观测网 概括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报道,到1989年5月全世界的气象观测站共有9546所。在由世界气象组织主办的有关气象观测站的资料(Volume A简称Vol.A)中列入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和高空观测(包括高空风观测)的所有气象观测站。但没有标记国际地点号码的观测站一般不列入。在此气象观测站资料中,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G.max L.)种子耐渍水性与其子叶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大豆科学 1990

摘要:以渍水造成大豆萌动种子的缺氧环境条件下,观察种子活力对渍水的反应与其子叶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的关系,种子外渗液的电导率与其细胞“膜相”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种子在渍水环境中所能维持的活力状态,与子叶亚细胞结构受损程度趋势相一致,其细胞质膜受损与种子外渗液电导率的增加为同步。随着渍水时间的延长,种子活力下降,子叶细胞质壁分离越加严重,细胞器及质膜受损加剧,外渗液的电导率加高;萌动种子耐清水能力品种间存在差异。耐性大豆,在清水条件下保持活力的时间长而强。渍水敏感品种进入萌动期早,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比耐性强的品种出现的早,但在继续清水条件下快速失去活力,质壁分离,细胞质及细胞器膜的受损出现的也早,显现了对缺氧环境的敏感性。表明大豆萌动种子的耐渍水性有其细胞学的依据。

关键词: 清水环境 种子活力 外渗液的电导率 子叶细胞的超微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联大豆生产和科研近况

大豆科学 1990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黑龙江省科委及黑龙江省农科院,根据中苏两国间农业科技合作的协议,在1988至1989年间,先后共派出六个农业专家组,其中包括一次被邀请参加1989年9月在布拉戈维申什克举行的“全苏大豆科研生产讨论会”,对苏联大豆生产和科研进行了全面考察。 通过对全苏列宁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全苏列宁农科院远东分院全俄大豆研究所,滨海边疆区农科所、远东分院育种研究中心、阿穆尔州农学院及各所属试验站、农场和集体农庄等单位的参观、访问、座谈,使我们对苏联目前大豆生产和科研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生产现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品种的几种生化鉴定方法

世界农业 1990

摘要:作物的品种鉴定是农业科研和生产的基础,随着生化技术的发展,目前国外已研究出几种可以在实验室内准确鉴定小麦品种的新方法,并已在生产中广泛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FAO/IAEA第二次固氮协调会议简况

大豆科学 1990

摘要: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协作委员会第二次生物固氮工作协调会议于1990年5月2日—11日在巴基斯坦的发斯兰堡(Faisalabad)市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均来自承担FAO/IAEA区域合作研究课题的东南亚国家共15名。我国黑龙江省农科院作为区域合作研究者之一’应邀派员参加。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利用同位素核技术来研究提高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粮食作物产量和豆科植物的固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旗叶解剖构造、光合能力与粒重的关系

麦类作物学报 1990

摘要: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有意识地选择了籽粒饱满和粒大的品种作为生产资料。然而籽粒的最终大小在遗传性的基础上也因环境条件(尤其是籽粒发育和增重期间)的影响而有相当大的波动。粒重是构成小麦籽粒产量的三要素之一,要提高小麦产量,粒重是不容忽视的。研究表明,小麦籽粒产量80%以上在抽穗开花后形成,其中1/3以上由旗叶提供。因而,了解并改善旗叶的生产能力对提高粒重尤为重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