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134条记录
黑土肥力变化特点及其与土壤复合胶体性质的关系

土壤学报 1982

摘要:黑土占黑龙江省耕地面积一半以上,是肥沃的土壤。但是,开垦后用养结合不好,土壤肥力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本文拟从研究黑土肥力下降及其与土壤复合胶体的关系,以及有机质培肥黑土的效果及其对土壤复合胶体的影响,探索黑土肥力下降原因及培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瓜雌性系选育与利用初报

中国蔬菜 1982

摘要:利用黄瓜雌性系做母本用于杂种一代制种,可节省去雄用工,提高种子产量与纯度,是加速黄瓜杂种一代利用的良好途径与措施。为了选育优良的黄瓜雌性系,并用于配制一代杂种,我所于1976年起,开展了黄瓜雌性系选育和利用研究工作,兹将结果初报如下: 一、试验材料及方法 主要应用回交法进行黄瓜雌性系的转育工作,试验材料为7个品种。即: (一)轮回亲本:大青刺水黄瓜、苜蓿园刺瓜、四平刺瓜及津研四号黄瓜。 (二)非轮回亲本:306—71、菲克、75240,这三个品种都是雌性F1代。 二、试验简要经过 1976年春于塑料大棚中进行杂交,并获得8个组合。1976年秋起至1979年春,进行3代回交、4代自交,观察了自交株系的性型分化、果型、生长势、抗病能力(霜霉病、枯萎病)、早熟性(前期产量)等,经比较从中选出13个优良株系。1979年冬于温室,进行株系原种繁殖,并以津研一号品种为父本,与优良雌性株系做了杂交,获得部分组合及种子。1980年进行F1组合力测定,调查了F1组合的丰产性、早熟性及抗病性。试验小区面积为 7m2,行株距70 x 30厘米,重复3次,以长春密刺早熟性对照,津研一号为丰产性对照。于6月30日起收获至9月14日共收获14次,试验地应用地膜覆盖。1981一年,将1980年初选组合进行重播,试验小区4.Zm’,行株距70 x 30cm,重复 4次。 三、试验结果 (一)优良黄瓜雌性系的选育 自1976年起,经过杂交、连续回交,依据选育标准,从大量的品系中选出四个优良雌性品系13个株系,其基本性状如表1. (二)雌性系FI组合力测定 1980年及198]年,以长春密刺及津研一号(以下简称津一)品种为标准,分别测定了以雌性系作母本配制的杂种一代的早熟性、丰产性及抗病性。 1.早熟性: 黄瓜的早熟性是从两方面来衡量,一是收获始期,二是前期产量。长春密刺是目前早熟优良品种,适于大棚栽培,早期产量高,缺点是抗病能力弱(对霜霉病)。从表2—1可以看出,以雌性系为母本的组合的始收期均略早于对照。 早期产量,1980年优于长春密刺的有8个组合,增产幅度为3.3—62.5%,其中增产20%以上有 5个组合,尤以5423-6-1-16 X津一为最佳。比长春密刺增产62.5%。 1981年,将1980年人选组合重播,在早期产量 L比长密增产 29. 9—124.0%,收获期与长春密刺基本接近。见表2—2 2.丰产性; 就雌性系Fl总产看来,1980年测试的8个组合,均优于对照津研一号,其增产值为22—82.3%,合亩产在 2万斤以上的就有3个组合(见表3—1)其中5418-13-14-16X J,平均株产7.69斤,合亩产24411斤。单株平均收获个数,也明显增加,8个组合均超过对照,幅度为29.4—81.9%,其中以5418-13-14-16 x津一, 5423-6-1-16 X津一为最多,分别为81.9%和79.7%,每株比对照津一多收6.2.6-6.69个瓜。黄瓜雌性系FI的产量优势主要是单株果数增多的结果。 1981年雌性系F。组合的总产,3个入选组合仍表现优良(见表3—2)。比标准品种增产27.5—48,8%。 3.抗病性、雌株率及果实性状: 黄瓜的抗病性,一般是晚熟种较抗霜霉病,而不抗枯萎病,早熟种较抗枯萎病而不抗霜霉病。因此,长期以来缺乏既早熟丰产而又抗霜霉病的品种。 我们选育出的黄瓜雌性系Fl,在抗霜霉病的能力上,比现有早熟良种长春密刺抗病(见表4— 1, 4—2)。1980年的 8个FI组合,均比长春密刺抗病。霜霉病指数为6.5一31.7标准种为68.1,在抗病性上优于津一的有 5423-6-1-16 X津一的这一组合。对黄瓜枯萎病的抗性,黄瓜雌性系FI组合的死秧率也较低(0—11.1%)而对照则为18.4一39.3%。 1981年黄瓜雌性系Fl组合抗病性均明显轻于标准品种,枯萎病死秧率低于津一,接近于长春密刺品种。 黄瓜雌性系Fl的果实均表现为中间型,多呈棒形或短棒形。色泽深绿,品质好,其中固形物含量在 4%以上的有 3个组合,即5418-13-14-16 x津一, 5423-6-1-16 X津一及5418-13-5-18 X津一等(见表 5)。 总之,通过1980—1981年两年组合力测定结果表明, 5418-13-14-16 X津一, 3529-8-8-7 X津一及5423-6-1-16 X津一,为三个优良的雌性系配制的黄瓜一代杂种。其中: 5418-13-14—16 X津一:较早熟,前期比对照长春密刺增产28.sl%,总产比津一增产50. 4%,平均株产为5. 95斤,抗病力强,植株生长繁茂,果实棒形,白刺、质佳。 3529-8-8-7 X津一;前期比长春密刺增产34. 4%,总产比对照津一增产59. 7 %,平均株产5.99斤,抗病能力强,霜霉病指数11.9—14.2枯萎病死秧率为1.3—2.3%。植株生长繁茂,果实深绿色白刺,质佳。 5423-6-1-16 X津一:较早熟,前期比对照长春密刺增产103.2%,总产比津一增产37.7%,平均株产5.l斤。抗病能力强,霜霉病指数6.5—14.1,枯萎病死秧率为9.4一11.1%。植株生长势中强,果实深绿,白刺雌株率为100%(1981年调查)。这三个组合已于1982年进入中间试验,于省内外进行区域试验以进一步了解它们的适应性及应用前途。 (三)黄瓜雌性系原种田殖与制种 黄瓜雌性系的性型保持,可用两种方法。一是利用雌花节率高的多雌型株上的少量雄花进行自交或姊妹交留神。另一种方法是人工诱导全雌型株使之再现雄花留种。我所于1977—1978年秋冬,进行了诱雄试验,以0.1%浓度的赤霉素(GA—8)喷幼苗的全株或大苗生长点在内的五片真叶,每隔5天喷一次,连喷3次(见表6)。 处理后平均间隔8.59—11.7节,再现雄花。一般能连续着生3—5节,每节中雄花少则1朵,多则10—20朵,而后仍恢复其雌性型。一般喷药至现营开花需时15—25天,花期7—10天左右。黄瓜雌性系选育与利用初报@林蔚杉$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万亩大豆丰产综合技术试验初报

大豆科学 1982

摘要:1981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在宾县新立公社进行了万亩大豆丰产综合技术试验,目的在于总结出一套“高产、稳产、优质、效益大”的大豆丰产综合技术生产模式,为大豆大面积生产实现亩产300斤,提供技术经验和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菜花粉植株的诱导

园艺学报 1982

摘要:采用花粉发育时期为单核至双核初期的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 Rupr.)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诱导产生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为:B_5、MS,附加不同浓度的2,4-D、NAA、KT(或6BAP)、腺嘌呤,温度为32~24℃。诱导愈伤组织分化的培养基为:B_5(或MS)+6BAP 2毫克/升+蔗糖1.5%,温度为24~17℃。生根培养基为White+NAA 0.05毫克/升+IAA 0.2毫克/升+蔗糖1.5%。已在多种品种(组合)上获得较大量的花粉植株,为进一步开展单倍体育种提供了试材。 小植株根尖、幼叶体细胞染色体镜检n=10,为单倍体植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关于科技阅览服务工作的探讨

黑龙江图书馆 1982

摘要:阅览服务,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是组织读者在阅览室利用书刊资料的一种服务形式;做好这项工作,就要求服务内容丰富,服务形式多样,服务质量既有深度又有广度。除利用所藏书刊为读者服务外,主要是通过对书刊资料的推荐、宣传、提供目录卡、开架阅览和参考咨询等来满足读者在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需要,使这项工作成为传递科学情报的主要渠道和有效的方式。对农业科研单位图书馆,如何开展科技阅览服务工作,谈几点看法:一、必须紧紧抓住科学研究的特点,科技阅览服务才能做到针对性强。农业科学和其它科学之不同点,就是有其特殊性。农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有生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搞好农科所书馆图情报工作的初步探讨

黑龙江图书馆 1982

摘要:科技情报工作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传统的图书馆工作派生的一门新学科。图书情报工作是为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服务的,是发展我国科学事业,进行学术交流,实现四化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一、进一步提高对图书情报工作的认识通过多年工作实践认为:图书资料是情报的来源和归宿,而情报又是图书资料的生命力和图书资料与科研联系的纽带。没有图书资料,科技情报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没有情报信息的传递,图书资料就没有生命力。因此,图书资料只有被利用才能称其为情报。农科所图书情报工作是直接为农业科研服务的,而衣业研究又不能和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植物生长调节剂“784—1”喷浸大豆增产效果研究简报

大豆科学 1982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多年来研究应用2.3.5—三碘苯甲酸(TIBA)100~200ppm于花期喷施,可使大豆增产10~23%,并有较大面积的示范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尿素基肥深施的增产效果及其在土壤中的移动状况

土壤通报 1982

摘要:氮肥深施可以减少损失,提高肥效,已有定论.但在黑龙江省东部旱田作物上应以多深为宜; 一次作基肥施入能否影响肥效,尚有争议.为此,我们从1978—1980年间在玉米、小麦上进行了研究.试验处理有:(1)对照(不施尿素);(2)尿素深施5厘米(侧离玉米种子6厘米,或离小麦种子10厘米);(3)尿素深施10厘米;(4)尿素深施15厘米;(5)尿素秋深施15厘米(头年秋施入);(6)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品种(系)间光合活性的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作物学报 1982

摘要:用红外线 CO_2分析仪测定了大豆各生育期及品种(系)间光合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大豆的光合速率在整个生育期中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呈双峰曲线,其高峰出现在始花期和结荚鼓粒期。大豆品种(系)间光合速率变异幅度为11~40毫克 CO_2/分米~2·小时,平均23.1毫克 CO_2/分米~2·小时,变异系数为28%全距为29毫克 CO_2/分米~2·小时。品种(系)间光合速率具有遗传稳定性;约66.6%的育成品种希尔反应活性高于比较高的亲本;有60%的育成品种光合速率高于比较高的亲本,说明常规育种也能提高育成品种的光合作用效率,虽然在育种过程中未注意到这一点。在生育期相近的品种(系)间光合速率与产量呈正相关;但生育期相差悬殊的无名一号(早熟)和黑农26品种(晚熟),光合速率与产量呈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以提高叶片光合活性和经济系数为目的大豆高光效育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田大豆有效根瘤固氮酶活性简易估测法的研究

土壤肥料 1982

摘要:目前评价根瘤固氮酶活性的方法很多,但寻求—种既简便易行,又适于大田大豆应用的有效根瘤固氮活性的估测方法,仍是当前大豆生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用一个尺度衡量和比较各种农业措施对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