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地膜覆盖蓄水保墒高产机理的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1990
摘要:1985—1988年,在嫩江农科所内对玉米覆膜栽培和露地栽培采用对比法,通过小区和盆栽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具有保墒、蓄水、调水、省水及改善土壤生态条件和理此性质,增强土壤蓄水能力,充分利用自然降水,促进玉米根系及地上部的生长发育,提高降水有效利用率的作用。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增产幅度大、经济效益高,适应范围广,在旱地玉米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日本大豆氮素营养与施肥研究最新进展
《大豆科学 》 1990
摘要:大豆籽实生产需要大量氮素,但由于与根瘤共生,其氮素营养特性与其他作物不同。作为肥料的化合态氮时常对根瘤的固氮作用产生强烈地抑制,而使大豆的氮素施肥具有不同于其他作物的特点与要求。从能源来说,高度利用根瘤的固氮能、充分发挥大豆的生产潜力是当今生物学界的追求。因而,大豆的氮素营养源、代谢及其产物转移以及施肥技术等,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和兴趣。近年来,日本学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研究与探索,积累许多有价值的资料,提出若干新的见解和问题。笔者拟以1985年以来的有关资料为主进


抗旱与不抗旱大豆叶线粒体膜脂脂肪酸和磷脂组成比较
《大豆科学 》 1990
摘要:抗旱与不抗旱大豆叶线粒体膜脂,均由12种脂肪酸:月桂酸(12:0)、豆蔻酸(14:0)、棕榈酸(16:0)、棕榈油酸(16:1)、硬脂酸(18:0)、油酸(18:0)、亚油酸(18:2)、亚麻酸(18:3)和4种未检知脂肪酸以及7种磷脂:溶血磷脂酸胆碱(LPC)、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甘油(PG)和磷脂酸(PA)所组成。 抗旱与不抗旱大豆叶线粒体膜脂的脂肪酸和磷脂组分相似,但其配比不同。抗旱大豆棕榈酸(16:0)含量和磷脂酰甘油(PG)明显高于不抗旱大豆,而亚麻酸(18:3)和其他磷脂含量却低于不抗旱大豆。 抗旱大豆叶线粒体膜脂的总脂肪酸不饱和度,显著低于不抗旱大豆。此种差异主要是由于棕榈酸(16:0)和亚麻酸(18:3)在总脂肪酸中配比的变化引起。


大豆灰斑病的优良抗源
《作物品种资源 》 1990
摘要:近年来,大豆灰斑病在我国的许多省份均有发生,尤以黑龙江省最为严重,使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明显下降。十几年来,我们利用优良抗源先后育成几个抗灰斑病的大豆新品种。现将五个高抗灰斑病综合性状较好的抗源介绍如下。合交68—231 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从杂交后代中选出。经两年重复接种鉴定,叶部发病1级,灰斑粒率在5%以下,属高抗灰斑病品种。利用该抗源作亲本选育出合丰30号抗病新品种。


草坪草种植方式及养护技术
《北方园艺 》 1990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扩人和园林事业的日益发展,草坪已成为城市园林绿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坪可迅速覆盖地面,使黄土不露天,减少灰尘,净化空气,增加湿度,调节气温。草坪由于地下根,茎茂盛可固土


黑龙江省主要大豆品种同工酶酶谱分析
《大豆科学 》 1990
摘要:利用淀粉凝胶电泳,对黑龙江省主要大豆品种进行硫辛酰胺氧化—还原酶、乌头酸酶、肽链内切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种子的这三种酶谱带清晰,品种间有一定差异。


浅谈黑龙江省开发双低油菜生产
《中国油料 》 1990
摘要:黑龙江省于1958年开始种植油菜。1982年以前主要品种有白菜型小黑油菜和芥菜型高油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很不稳定,经济效益低。1982年以来,我们在积极扩大低芥酸油菜奥罗(Oro)种植面积的同时,开展了双低油菜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1986年基本普及了低芥酸油菜,到1988年全省油菜种植面积已达120万亩,总产6万吨(表)。预计1991年可以普及双低油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