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134条记录
大豆早熟突变育种的研究

核农学报 1981

摘要:采用钴-60γ射线照射大豆种子,在 M_2代即可出现早熟突变。其突变频率为0.28%。M_2代早熟突变频率的高低与 M_1代的育性有关。M_1代育性基本正常类型的单株在 M_1代出现早熟突变频率最高,相关达到显著水准,M_2代的早熟突变可遗传给 M_3代。其遗传力为63.26%。M_2代早熟突变提早成熟日数的平均值大于 M_3代,而变量,变异系数低于 M_3代。M_2代早熟突变体的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以株高与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最为密切.达到高度显著水准。因此,在 M_2代早熟突变中,根据株型和与产量有关的性状进行选择。可收到较好的效果。辐射育种在提早成熟、育成早熟高产品种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早在1956年德国选种家 M·查哈理斯用 X 射线照射大豆种子.选出了较原品种早熟23天的突变体,并通过低温培育选出了在4.5℃条件下就能发芽的新类型。在国内,黑龙江省农科院在 X 射线处理的满仓金后代中,选出了较满仓金早熟7—10天的黑农4、6、8号,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农科所通过射线处理选出了极早熟品种丰收11号。对于早熟突变规律的研究,也愈加深入。早熟突变一般在 M_2代出现。因此,研究 M_2代早熟突变的规律和选择方法,对选育早熟高产大豆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作者根据1973—1976年9个照射材料后代的研究,对大豆 M_2代早熟突变的效果、频率,早熟性的变异和遗传,早熟突变体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及选择方法,提出一点看法,进行讨论,以提高大豆辐射育种早熟突变的选择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豆田化学除草剂—氟乐灵在应用上的有关技术问题

植物保护 1981

摘要:氟乐灵(Trifluralin)是防除豆田单子叶杂草的化学除草剂之一。我国自1978年引进试用,1980年黑龙江省应用面积达800万亩,效果良好。现就1978~1980年生产实践的有关应用技术问题,略谈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田菁77-02株系的早熟特性与栽培技术

土壤通报 1981

摘要:1978年前我省引种田菁后,肯定了田菁具有培肥土壤和改良盐碱的良好作用,但种源要由外省调入。选育能在本省成熟的田菁品种(系),成为一个较为迫切的问题。为此,我们在1976—1978年间进行了田菁早熟株系选育试验。首先在北方各省引种了16个田菁品系,1976—1977年株选选出了36个较早熟单株,1978年又从中筛选出3个较早熟的田菁株系77—02、77—08 及77—31。1979年与辽宁省大洼田菁原始材料进行比较试验,证明比原始材料确实具有不同的早熟特性。1980年在省内西部地区和吉林省大安、农安县以及内蒙巴盟农科所等地进行了异地多点鉴定,重点观察各株系的成熟性,进一步证明了三个株系中77—02是一个较早熟的新株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高产栽培的叶面积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 1981

摘要:研究叶子的消长规律是研究大豆高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光合效率大致相同的条件下,叶面积的大小和叶子工作时间的长短,会直接影响干物质的积累。在一定自然条件和品种类型以及栽培措施条件下,大豆在主要生育阶段保持多大的叶面积较为合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提高大白菜花粉植株诱导频率的几点体会

黑龙江园艺 1981

摘要:我所大白菜花药培养研究工作是从1973年开始的。当年曾获得国内首批白菜花粉植株。1978~80年,进一步开展此项研究,逐步提高了花粉植株的诱导频率:1978年平均分化频率0.85%,最高分化频率为5.08%,得苗68株;1979年,平均分化频率2.87%,最高分化频率27.03%,得苗100余株,1980年平均分化频率12.18%,最高分化频率64.29%,得苗5000余株。为开展大白菜单倍体育种提供了试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塑料薄膜地面复盖蔬菜栽培技术及其应用效果

黑龙江园艺 1981

摘要:概况塑料薄膜地面复盖栽培技术,世界上一些工业发达国家1965年开始研究,1970年大而积生产应用。我国是1978年开始这项栽培技术的研究。首先在东北、华北、西北三个地区进行试验。通过三年来的试验,示范实验证明,塑料薄膜地面复盖蔬菜,是一项成本低(与其它保护地栽培设施比较)简便易行,增产增收效果大,深受农民欢迎的一项新技术。因此,几年来发展甚为迅速。全国仅从1979年到1980年的两年时间,由600亩增至25,000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辐射与杂交相结合的方法选育春小麦新品种的体会

核农学报 1981

摘要:本文报道了应用~(60)Co射线照射春小麦杂交当代(F_1)、杂交一代(F_1)和杂交三代(F_3)种子以及照射父本花粉的杂交诱变效果。试验表明;前三种照射方法,尽管各自都有某些缺点,但在提高诱变效率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最后一种照身寸方式,因杂交一代不育率高,结实少,二代群体小,入选率低,应用价值尚待进一步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15)N对尿素在土壤中移动、损失和利用的研究

核农学报 1981

摘要:此文说明尿素在土壤中的移动范围和数量分布趋势,尿素损失数量、途径,发生气态损失的主要时期。同时比较了尿素作种肥和追肥时,作物对肥料和土壤氮素的吸收利用特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力发展葡萄生产改变我省果树生产面貌

黑龙江园艺 1981

摘要:萄葡是经济价值较高的一种果树,它营养丰富,尤其含有大量的维生素 B,其含量相当于苹果、梨的三倍。除鲜食外,还可以酿制葡萄酒、汁、干等。葡萄又是一种结实早,产量高、适当性强的果树。定植后第二年就能结果,3—4年后亩产可达400斤左右,5年可达700—800斤,而且连年丰产,稳产,不存在大小年现象。葡萄对土壤的适应性强,除了盐碱土以外,其他各种类型的土壤一般都能生长。在沙壤土,P_H 值以5.5~7.5的弱酸性、中性和弱碱性的土壤上生长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果树简明区划意见

黑龙江园艺 1981

摘要:一、我省果树生产基本情况黑龙江省栽培果树的历史较短,解放前,由于受日伪的统治和控制,我省只有零星栽培的小苹果。解放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果树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尤其在一九五八年,全省开始大面积栽培果树,到目前为止,已发展到35万亩,850万株,年产水果三万多吨。果树科研也有很大进展,大苹果和水蜜桃的匍匐栽培,中、小型苹果的高接栽培,以及葡萄的换根栽培等研究成果,对于解决我省果树冻害,提高果实品质和增加果树种类品种等方面,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近来利用保护地栽培葡萄和盆栽葡萄也收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