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134条记录
早熟矮秆机收类型高粱突变品种“龙辐梁一号”的选育及其利用的研究

核农学报 1981

摘要:用钴-60γ射线照射忻粱七号高粱风干种子,根据黑龙江省低温寒冷无霜期短的自然特点及农艺改制上迅速提高机械化程度的迫切要求,结合南繁北育,经历了六年时间,育成了早熟、矮秆、适于密植和机械化种、管、收的高粱突变品种"龙辐粱一号"。该品种的叶片绿色、半腊脉、纺锤型紧穗,褐壳红粒,千粒重20—23克左右。生育天数105—110天,较对照早熟15天左右。因此它的适应范围较广,可在松哈地区的平原和山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熟禾根系固氮活性和根瘤内生菌的观察

土壤通报 1981

摘要:为明确黑龙江省生物固氮资源,对某些禾本科杂草进行了结瘤现象的观察。 调查中发现早熟禾(Poa annua L.)根上有极个别小米粒大小的粉红色根瘤。从根瘤中分离出了内生菌,可在Ashby和根瘤菌培养基上生长,为白色粘液状菌落。在甘露醇—酵母培养基上测不出氮活性,当培养基里加入琥珀酸钠可测出固氮活性。固氮活性在0.14~0.36毫微克分子乙烯/管/小时。对几种杂草根系固氮活性测定表明,早熟禾根系固氮活性最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氟乐灵在应用上的主要技术问题

农药 1981

摘要:氟乐灵是一种杀除豆田禾本科一年生单子叶杂草的化学除草剂。我国自1978年引进试用,至1980年黑龙江省应用面积达数百万亩,目前已成为豆田除草的主要化学除草剂品种之因氟乐灵自1978年才开始引进试用,国内对氟乐灵的研究试验工作和应用技术等也都是从1978年同时起步的。因此曾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将我们于1978~1980年实践过的有关氟乐灵的应用技术问题简谈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磷素供应特性与提高磷肥利用率的途径

土壤肥料 1980

摘要:土壤磷素供应特性与磷肥肥效关系极为密切。土壤磷素供应水平高,磷肥效果小。但土壤其他营养元素数量充足,在磷素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即使土壤磷素绝对含量较高,施用磷肥仍能获得增产,其磷肥利用率较高。氮肥与磷肥配合施用一般都有增产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黑土的某些物理性质与作物高产稳产的关系

土壤肥料 1980

摘要:在土壤普查中怎样判定土壤肥力的高低;哪些土壤肥力指标与作物产量相关性最密切?是急待解决的问题。1979年在兰西县进行的土壤普查试点工作中发现:这里有亩产千斤以上的高产土壤——黑油砂土,又有亩产仅一、二百斤的破皮黄土、碳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介绍一种半微量定氮蒸餾器

土壤肥料 1980

摘要:目前在国内氮素容量分析中,多采用凯氏定氮法,并以直接蒸馏和水蒸气蒸馏两种方式最为普遍。现行的水蒸气蒸馏装置,虽有多种,但性能甚佳者少。为寻求较理想的蒸馏装置,我们以英国Calienkamp公司介绍的微量定氮蒸馏器的图示为基础,又吸收了国内同类仪器的优点,经过多次经验,研制成为龙科一A型半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关于南斯拉夫大豆的科研和生产(访问简报)

中国油料 1980

摘要:根据中南两国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的安排,应南斯拉夫诺维萨特大田和蔬菜作物研究所长伏雷巴洛夫教授的邀请,我们于1979年8月1日—22日到南斯拉夫进行了三周的参观访问,主要参观诺维萨特大学生物系人工气候室、印吉亚、桑博尔和潘切沃三个农工联合企业。在此期间,就大豆育种和栽培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和座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野生半野生大豆的观察研究

中国油料 1980

摘要:育种实践说明,选育多方面综合优良性状的品种,需要具备广泛的遗传基础,特别是一些特殊性状和抗性,往往要从近缘野生植物获得。 在我国,野生大豆资源分布广、类型多,随着野生大豆资源的搜集和对大豆起源、进化、分类等研究工作的进展,将对大豆育种带来新的突破。本文重点报导我们对近年来蒐集到的野生种、半野生种大豆初步研究结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的氮磷营养试验报告

中国农业科学 1980

摘要:黑龙江省为我国大豆主要产区之一。为了提高大豆产量,除了需要解决高产品种,合理的耕作栽培措施,防治病虫害,化学除草等外,很重要的一条是解决好大豆施肥和营养问题。在这方面,国内外已经做了不少工作,我们仅就大豆的氮磷问题进行了一些试验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谈科学研究单位图书与情报工作的互补关系

黑龙江图书馆 1980

摘要: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中的,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这种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决定着事物之有规律的、必然的发展道路。本文仅就科学研究单位图书与情报工作的互补关系谈谈看法。总的看,图书和情报工作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对科学研究的作用,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图书工作是情报工作的必需条件和基础,为研究课题提供长期积累的,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