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豆品种资源数据库研究
《大豆科学 》 1990
摘要:本研究以黑龙江省现有栽培类型大豆品种资源已鉴定与评价的715份材料为对象,在IBM-PC/XT计算机上用DBASE-Ⅲ·PLUS软件研究建立了大豆资源数据库应用系统。同时用BASIC语言编制10个农业应用软件。系统由一个主控模块,5个二级模块,24个三级模块和31个四级模块构成。 一、系统功能


大豆高光效育种的研究获得新进展
《大豆科学 》 1990
摘要:从1985年开始,我们对大豆高光效育种的生理遗传基础及其种质遗传改进进行了比 一、通过对大豆品种(系)光合作用与产量关系研究,证明了大豆光合速率与籽粒产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796。阐明了在大豆光合作用与产量关系中,收获指数起着很大的影响。


烟草环斑病毒粒体细胞间传播过程的电镜观察
《植物病理学报 》 1990 CSCD
摘要:本文对烟草环斑病毒(TRSV)接触感染大豆叶片细胞后的细胞传毒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研究结果表明:①TRSV粒体是以整体病毒颗粒的形式进行细胞间传播的。②TRSV粒体通过细胞壁的胞间连丝和类似吞噬过程进入细胞。③TRSV粒体装配、成熟后,贮存在液泡中。


面粉脂类及其在烘烤食品中的作用
《郑州粮食学院学报 》 1990
摘要:本文论述了面粉中脂类的化学组成、在面团中存在的物理状态及其在面包、饼干和蛋糕等焙烤食品中的功能作用。认为占面粉总量不到2%的脂类能较好地修饰面粉的烘烤品质。


优质抗病水稻品种合江19号
《作物品种资源 》 1990
摘要:合江19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所于1966年以京引59号(虾夷)为母本,合江12号为父本杂交的F_3(合交6616-1),1969年再与京引58号(手稻)有性杂交育成。1978年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1985年


我国最北部高寒地区谷子新品种的选育和应用
《作物杂志 》 1990
摘要:黑龙江省黑河地区北部、大兴安岭地区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最北部的高寒地区。年平均气温-4.9~-0.4℃。正常年份的无霜期为80~90天。≥10℃活动积温在1700℃左右。在农业生产上种植的作物比较单一。因此,人民群众的食粮种类也很单调。积极选育超早熟、耐寒的新品种,是发展这一地区农牧业生产和改善人民群众食物结构的重要措施之一。


感染苏云金杆菌后印度谷螟血细胞的病态变化
《昆虫知识 》 1990
摘要: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苏云金杆菌感染印度谷螟后幼虫血细胞的病态变化证明:幼虫感病后,原血胞、粒血胞、浆血胞、珠血胞、类绛血胞、囊血胞均受到破坏,多数血胞出现空泡和变形,珠血胞珠粒之间互相脱离,细胞质外流,细胞膜破裂,囊血胞则有细胞外溢现象。这些病态变化均可在感病8小时以后观察到。


苹果新品系牡育70-4-1选育报告
《北方园艺 》 1990
摘要:牡育70—4—1品系经过20年培育和观察,该品系具有抗寒丰产、品质好、耐贮等特点,是生食加工兼用品种。一、选育经过牡育70—4—1(简称4—1),为金红×白龙后代。1970年杂交,71年播种,74年高接,78年结果,79—89年进行产量特征特性等观察鉴定,82年进入中试。中试点分布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