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围绕攻关项目开展定题服务
《黑龙江图书馆 》 1983
摘要:党的工作重点转移以后,科研工作有了新的起色。过去,我们抓住农业科研的特点,开展读者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形势的发展,许多生产上存在的关健技术问题,列为重点科研项目,在研究上出现了刻苦钻研协同攻关的新局面。因此,读者工作也有了新的特点,要求在内容上,时间上、图书类型上等都能配合研究课题,当好科研工作的耳目,参谋和助手。为此,我们把服务对象区分为主要服务对象和一般服务对象,在主要服务对象中又确定一批重点读者和重点项目,即围绕攻关项目,开展定题服务。一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是图书馆为农业科研和生产服务的有效方法,加速了研究进程,受到了科研人员的欢迎,我们的做法是:


黑龙江省小豆地方品种生态类型的研究
《作物品种资源 》 1983
摘要:小豆原产我国,在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山区一带,尚有野生种和半野生种存在。据考证,我国栽培小豆至少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世界上小豆的栽培以亚洲为主,我国最多。黑龙江省是我国小豆主产区之一。现将我省163份小豆资源的生态类型综述如下:


大豆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 Hara)抗病性的遗传分析
《大豆科学 》 1983
摘要:本研究通过8个杂交组合F_1、F_2、F_3和B_1代的调查统计分析,研究大豆对灰斑病抗病性的遗传。结果表明:F_1代抗灰斑病为完全显性;F_2代抗病与感病按3:1比例分离;F_2代抗病单株后代(F_3代)即出现一定比例的抗病系。抗病性分离系与抗病系分离比例为2:1。F_1代以抗病亲本回交所产生的B_1代,均表现抗病;以感病亲本回交的B_1代,抗病与感病的分离比例为1:1。因此,大豆对灰斑病抗病性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简单遗传。


高寒地区大豆品种资源的研究——大豆品种的耐寒性及其鉴定
《黑龙江农业科学 》 1983
摘要:从大豆生态区划来看,黑龙江省属于我国最北部的春大豆栽培区域。在大豆播种至成熟期间,经常出现阶段性的低温冷害,往往造成出苗不齐、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落花落荚、或贪青晚熟、降低籽实产量和品质。因大豆籽实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在早春低温条件下播种(尤其土壤含水量高)时,容易引起种子霉烂变质而丧失发芽能力,这种现象在北部寒地大豆产区较为


促进葡萄杂种实生苗提早结果研究简报
《中国果树 》 1983
摘要:在黑龙江气候条件下,过去葡萄采用一般的育种程序和方法,杂种实生苗最早的在5年生开始结果,大部分在7年生才开始结果。


大田大豆有效根瘤固氮活力简易估测方法
《微生物学通报 》 1983
摘要:测定根瘤固氮活性的方法较多,除直接以大豆产量评定外,还用凯氏定氮法和~(15)N同位素分析法等。尤其是Burris等发现的乙炔还原法测定固氮酶活性,对生物固氮研究工作起了推动作用。如乙炔还原分析法的剥瘤法、带根法、钟罩原位测定法,都可在大田中直接应


大豆食心虫发生数量预测预报技术的研究
《大豆科学 》 1983
摘要:本文是以周期图分析方法研究分析了大豆食心虫数量消长规律,阐明了大豆食心虫数量消长随时间序列呈七年为周期变化,并建立了数量消长的数学模式。 以周期消长规律作大豆食心虫发生量的趋势预报的依据,同时引入当年七月份降水和平均相对湿度作为发生量判别式的主导因子。建立了发生量的预报方程,以预报方程作发生量的预报工具,经实际预报指导大面积防治,检验其预报的效果。实践证明发生量预报方法简单、易行、准确可靠。


大豆群体合理摆布与产量关系研究
《大豆科学 》 1983
摘要:哈尔滨地区,在宽行距情况下,密度和产量的关系,因品种不同而各异。早熟品种丰收11,棵矮单株生产潜力低,每平方米50~70株的较30株的增产11.7~12.8%,而中熟和中晚熟品种,每平方米则以25~30株为适宜。在相同密度条件下,缩小行距有很大增产潜力,增产的幅度是7.4~13.8%。缩小行距后,相对延长了株距,使个体获得良好生育环境,促进增产。穴播主要在肥水充足的高产栽培条件下,能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增产幅度为4~14.6%。通过合理密植和合理群体摆布,使个体达到良好生育,并保持优良的群体,因而达到稳产、高产。


药剂处理种子控制大豆霜霉病为害的初步研究
《大豆科学 》 1983
摘要:试验证明,采用35%甲霜安按种子重量0.1%拌种,可以完全免除由霜霉病粒引起的大豆霜霉病系统感染病苗的形成。防除效果达100%。采用80%抑霉灵按种子重量0.3%拌种,效果也在97%以上。 在大面积生产田的初步试验表明,采取抑霉灵拌种措施,由于基本消灭了由系统感染病苗所形成的初次发病中心,可以显著减轻整个生育期间大豆霜霉病的蔓延为害,最终发病严重率比不处理区降低73%,病粒率降低90%。认为这一措施应在不同生产条件下进一步试验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