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春小麦育种与其品种演变
《中国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东北春麦区位于祖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全部,辽宁省除旅大地区外的绝大部分及内蒙古东北四个盟,在自然地理上形成一个特殊的生态区。 本区小麦育种工作有较长的历史,建国前,在长期自然和人工选择的条件下,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种。通过引种、系选及杂交育种等手段,先后育成13个品种。建国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小麦先进栽培技术及品种改良工作。各地先后共育成和推广了抗病良种114个,是建国前育成品种数的8倍。这些良种的育成,采用系统选种与引种曾起到重要作用。系统选种一般是在品种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在生产变革或病害流行


大豆基因转移高蛋白受体系统的建立
《大豆科学 》 1984
摘要:通过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致瘤,从大豆属三个种的蛋白质含量不同的627份种质资源中,筛选出致瘤材料223份。其中蛋白质含量在43.00—45.52%的栽培大豆(Glycine max)品种4份;蛋白质含量在44.00—49.55%的半野生大豆(Glycine gracilis)类型23份;蛋白质含量在48.00—51.79%的野生大豆(Glycine soja)类型19份。通过组织培养,从瘤组织中得到了脱菌的愈伤组织。生化检测表明,3个种的大豆瘤来源的部分愈伤组织含有T—DNA。并通过液体培养,建立了含T—DNA的细胞系。现已培养50多代,胭脂碱合成酶基因仍然稳定地整合在大豆基因组中,其染色体数为2n=40,表明是含T—DNA的稳定的细胞系。为基因转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T_1质粒作为植物基因工程的载体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它的载体功能是通过擦伤感染致瘤的过程进入植物细胞来实现的,因此,通过致瘤反应筛选出理想的受体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对大豆属的致瘤反应曾作过一些报道,为了充分利用我国大豆的丰富资源,选育出高蛋白品种,我们进行了基因转移的高蛋白受体系统的研究,本文报道这些研究的初步结果。


黑龙江省大豆品种生态试验研究
《大豆科学 》 1984
摘要:于1962—1964年,在6个点进行大豆品种生态试验。大豆品种生育期从南到北有明显延长的趋势,不同成熟期品种略有差异,极早熟品种对光温生态条件不敏感。在温度、光照等外界条件能满足其生长要求时,在不同地区的生育日数不依地区的积温和纬度而转移。早熟品种较为敏感。各试验点历年平均积温对早熟品种生育期高度负相关。中熟及中晚熟品种只能在本省中部及中南部地区达正常成熟,在熟期方面有明显的界线。 各试验点生育期间(5—9月)的月平均气温,对早熟品种生育期变化呈高度负相关。从南到北生育期间月平均气温每减低1℃,大豆生育期延长4.05天。


关于美国密执安州土壤测定及施肥建议情况
《土壤通报 》 1984
摘要:1982年4月,笔者作为农牧渔业部派出的访问学者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农学院学习工作一年.土壤测定及施肥建议情况作为考察内容之一,现将所获资料概略介绍,供国内工作的参考.密执安州位于美国的中北部地区,靠美国玉米带的东北端,北纬42一47°.由两个大半岛组成,被五大湖环绕,有11000个小湖遍布全州,还有长约36,000英里的大小河流.这就使本来位于北美大部中部的密执安州却有半海洋性气候特点.本州平均年降水量约800毫米,月分布较均匀,生育季节需水高峰期(7、8月份)又感缺雨.年平均气温7.6℃.有效积温1351℃(从10℃计起).州的中部宜农宜果,北部则主要为森林.该州农作物主要是玉米、大豆、小麦、干豆和苜蓿.近20年来密执安州农作物单产大幅度提高,除品种和栽培技术改进之外,施肥量的增加和施肥技术改


大豆孢囊线虫病抗病性鉴定技术的研究
《大豆科学 》 1984
摘要: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病经济有效的措施,而培育抗病品种的关键乃在于抗病性鉴定方法的正确与否。本文报道了大豆品种资源与抗病转育后代对大豆孢囊线虫病抗病性简便、迅速、准确的鉴定技术,其中包括病土的选用、种植管理、鉴定时间及病级标准等技术环节,将有助于从我国丰富的大豆资源中筛选出类型更多的抗大豆孢囊线虫病的抗源材料,并加速抗病育种进程。


大豆脯氨酸累积与抗逆性
《大豆科学 》 1984
摘要:科学家们发现植物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由于失去脯氨酸合成的反馈抑制作用,体内蛋白质合成受阻,分解增加,导致氨基酸组分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是游离脯氨酸(free Proline)的剧烈增加,引起了许多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 作者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现就脯氨酸累积与抗逆性的有关研究综述如下:


万亩大豆丰产综合技术研究
《大豆科学 》 1984
摘要:1979—1983年在所内和克山县北联公社万亩以上的面积上进行了大豆生产开发性试验。在土壤有机质不低于4%的丘陵漫岗黑土地上,选用比当地无霜期早熟5—7天的优良品种,每亩保苗2.3—2.6万株。行距45—50厘米的“早、窄、密”为主体的综合高产栽培法。经受了严重干旱和低温寡照等自然灾害不同的年份考验,连续获得了亩产超三百斤的产量,为黑龙江省克拜丘陵黑土区大豆大面积创高产、稳产开辟了新的途径。


松嫩平原西部土壤盐碱化特点及其改良途径
《土壤通报 》 1984
摘要: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西部盐渍土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2℃,年蒸发量是降雨量2~10倍.地下水的水质以苏打型为主.土壤冻结深度164~209厘米,冻结期达7个月之久,形成了特殊的水盐动态类型.本文着重概述盐渍土的特性和土壤水盐动态规律及其相应的改良措施与途径.


一部社会效果显著的实用技术书——评蔬菜栽培技术丛书
《黑龙江园艺 》 1984
摘要: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各项经济政策得到进一步贯彻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出现了干部,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82—1983年出版的近60万字的蔬菜栽培技术丛书,适时地满足了从事蔬菜专业生产的广大农民、农民技术员、在乡的知识青年,农村基层干部以及专业户,科技户的迫切需要。这套丛书共19种,系统介绍了我省主要蔬菜育苗栽培、病虫害防治、贮藏保鲜及加工技术,是菜农靠科学致富的好参谋。


国外大豆品种资源在高寒地区研究与利用
《中国油料 》 1984
摘要:1978—1981年就国外引进的100份大豆品种进行研究和利用。旨在探讨国外早熟大豆品种在我国高寒地区的籽实生产力与产量构成因素,为大豆育种提供早熟种质资源,为产量育种在经济性状方面的选择提供参考。 材料与方法 供试材料:选择在黑河地区(1978—1981年)能正常成熟的品种82份(有苏联、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典、保加利亚、德国、波兰等国)进行统计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