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种子烘干机的设计与试验
《农机化研究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设计了一种干燥设备,内部设置有物料干燥室,通过多个竖隔板将物料干燥室分割为多个干燥单元室,每个干燥单元室中设置有物料盛放机构,每个竖隔板处设置有室门机构,室门机构用于连通或封闭相邻的干燥单元室。装置内的空气加热系统用于向物料干燥室吹送热风,以使盛放机构内的物料干燥。设计的种子烘干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把小批量、多品种的粮食作物种子分别装入网袋再悬挂起来自然干燥或靠晒场人工晾晒,导致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问题,避免了受场地、天气的限制。试验结果表明:测试的各项指标能够达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定及客户需求。


不同程度盐胁迫下大豆萌发期耐盐性鉴定
《大豆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程度盐胁迫下大豆萌发期耐盐性鉴定的评价指标,以62份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在萌发期进行75 mmol·L-1 NaCl中度盐胁迫(S)和150 mmol·L-1 NaCl重度盐胁迫(SS)处理,调查并分析胚根长、干鲜重、发芽率等16项指标,以确定大豆萌发期耐盐性鉴定的适宜筛选浓度,筛选耐盐性大豆品种。结果表明:萌发期各指标耐盐系数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根长等13个指标与子叶干重、平均发芽时间和平均发芽速度等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16项指标的耐盐系数可简化得到4个主成分,在S与SS处理中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88.243%和80.366%。62份材料在两种程度的盐胁迫下均被分为5类,S条件下筛选出龙垦310、黑科68、龙垦330、龙垦306、龙垦333、黑科69和龙垦3002共7个耐盐品种,SS条件下筛选出1个耐盐品种为黑科57。通过建立大豆萌发期耐盐性评价的回归方程,确定了在S条件下的一级评价指标6项,二级评价指标3项;SS条件下的一级评价指标5项,二级评价指标1项。S处理能有效区分出不同大豆品种的耐盐性,也更为接近生产中可能遇到的盐害程度,可作为大豆萌发期耐盐性鉴定的适宜筛选浓度。
关键词: 大豆 萌发期 NaCl胁迫 主成分分析 耐盐性鉴定


白三叶种子的适宜收获时期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明确哈尔滨地区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种子的适宜收获时期,试验以“菁牧2号”白三叶新品种为对象,采用田间观测和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不同收获期(初花期后第35,40,45,50,55,60,65,70天)白三叶的花序数、成熟花序数、花序小花数、花序荚果数、荚果种子数、种子产量(表现种子产量、实际种子产量)、千粒重、发芽率及活力指数等指标的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收获时期对白三叶种子产量和质量影响明显,随着收获时期的延长,白三叶的花序数、成熟花序数、花序小花数、花序荚果数、荚果种子数、表现种子产量、实际种子产量、千粒重、发芽率和种子活力指数等基本上都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所有指标都是在初花后第60天和65天达到或接近最大值,此时的实际种子产量较高,在34.80~36.91 g/m~2之间,发芽率为87.3%~91.8%,并且显著高于前期收获(初花期后第35~55天)。说明在哈尔滨地区,白三叶种子的最佳收获期为初花期后第60~65天。


籼型细胞质对粳稻杂交后代F1稻米品质的影响
《中国稻米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促进东北粳稻稻米品质遗传育种研究,本试验利用分子标记手段对东北粳稻细胞质进行籼粳类型鉴定,再以4份籼质粳核超高产粳稻与4份粳质粳核粳稻构建双列杂交群体,分别在沈阳和哈尔滨两地种植,分析籼型细胞质背景下杂交后代F1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筛选到4份超高产粳稻沈农265、沈农9741、辽粳454、沈农9816的细胞质为籼型;杂交后代F1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得出,食味值与直链淀粉含量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极显著负相关;稻米品质方差分析表明,与粳质粳核材料相比,籼质粳核材料稻米蛋白质含量低,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值高.综上所述,相同核遗传背景下,籼质粳核基因互作可能有利于提高稻米品质和口感.


齐穗后遮阴时长对西北稻区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灌浆期光照强度对保障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常规高产水稻品种(新稻41、吉粳88)和优质水稻品种(粮粳10号、吉粳515)作为研究对象,以不遮阴作为对照,于2018和2019年在新疆乌鲁木齐研究了齐穗后不同遮阴时长处理(遮阴10 d、20 d和持续遮阴)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齐穗后遮阴延长了水稻灌浆进程,降低了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遮阴同时导致了籽粒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降低,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进而导致水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增加,淀粉糊化特性和食味值变差.与不遮阴相比,齐穗后遮阴10 d、20 d和持续遮阴处理2年平均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下降了3.5%、9.7%、11.1%和3.7%、7.1%、13.1%,进而导致产量分别下降了11.3%、16.5%和31.7%.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受齐穗后0~10 d遮阴的影响不大,齐穗后遮阴20 d和持续遮阴处理较对照2年平均籽粒蛋白质含量分别增加了20.5%和30.8%,直链淀粉含量降低了3.6%和4.6%,崩解值和食味值分别降低了15.2%、26.1%和3.9%、7.7%.籽粒垩白粒率受齐穗后遮阴的影响因灌浆期背景光照强度而异,2018年齐穗后遮阴10 d水稻垩白粒率增幅最大,达152.1%,2019年为齐穗后遮阴20 d增幅最大,达345.5%.高产水稻品种对齐穗后遮阴时长的敏感程度大于优质水稻品种,其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幅度更大,产量更易受遮阴的影响;并且高产水稻品种垩白粒率增加幅度明显大于优质水稻品种,导致其更易受遮阴影响.综上,齐穗后20 d是遮阴影响稻米外观品质的关键时期,且遮阴时长的影响取决于背景光照强度;遮阴时间越长,稻米蒸煮食味品质越差.本研究将为我国优质粳稻生产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中草药添加剂对小尾寒羊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免疫指标及胃肠道线虫驱虫效果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中草药添加剂对小尾寒羊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免疫指标以及胃肠道线虫驱虫效果的影响,试验选择3月龄左右母小尾寒羊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Ⅰ、Ⅱ、Ⅲ组饲喂的日粮中分别添加0.5%、1.0%、2.0%的中草药添加剂,试验为期14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中草药添加剂对小尾寒羊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P> 0.05)。在试验第14天,与对照组相比,Ⅱ组和Ⅲ组总蛋白(TP)显著提高了5.47%(P <0.05)、5.38%(P <0.05),白蛋白(ALB)显著提高了8.72%(P <0.05)、6.18%(P <0.05),IgA显著提高了20.00%(P <0.05)、19.05%(P <0.05),IgG显著提高了11.04%(P <0.05)、9.82%(P <0.05),驱虫效果显示试验第7天疗效为33.11%~54.67%,第14天疗效为39.13%~55.59%。综上所述,日粮中添加中草药添加剂对小尾寒羊的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可以有效地改善部分血清生化指标和免疫指标,具有一定的驱虫作用,临床中推荐的添加量为1%。
关键词: 中草药添加剂 生产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免疫指标 驱虫效果


不同酶处理对多孔大米淀粉性能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使用麦芽糖α-淀粉酶(MA)和淀粉葡糖苷酶(AMG)分别处理制备多孔大米淀粉,对其表征特性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扫描电镜可知,这两种酶均使淀粉颗粒表面产生蜂窝状多孔结构。经酶处理的大米淀粉颗粒的相对结晶度(25.54%~33.26%)均高于天然淀粉的相对结晶度(23.74%)。MA处理增加了短支链淀粉链的数量,并且随着酶处理时间的延长降低了分子质量。与对照组相比,MA和AMG处理的淀粉颗粒溶胀度、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峰值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和回生值均下降。MA处理的淀粉颗粒具有更高的溶解指数(1.46%~2.57%),AMG处理的淀粉颗粒的溶解指数均小于0.42%。与对照组相比,经酶处理的大米淀粉糊化温度会延迟0.8~6.0℃,焓变增加范围在1.0~3.8 J/g。
关键词: 多孔大米淀粉 麦芽糖α-淀粉酶 淀粉葡糖苷酶 结构表征 特性分析


牡育等系列大豆系谱关系分析
《大豆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品种遗传改良是实现大豆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性的重要途径,理清品种的亲本来源及系谱关系,对亲本选择和合理组配及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及合作单位近年来审定的牡豆、东生等31个牡育系列大豆品种进行系谱分析,计算祖先亲本细胞核与细胞质遗传贡献值.结果表明:采用适应当地环境的高产优质种质资源作为受体亲本,导入抗倒伏、耐病、耐旱等有益分子模块,改进血缘狭窄,丰富遗传基础,是牡育系列大豆育种成功的关键所在,为今后的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牛粪传统堆肥工艺降低重金属铜、锌活性的研究
《家畜生态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降低有机肥还田使用中重金属的影响,为基础条件较差的中小型养殖场和养殖户等提供高效易行的堆肥工艺,试验以肉牛粪为研究对象,设置翻堆条件和堆肥时间两个因素,测定不同处理重金属铜、锌各形态质量分数的变化,并进行理化指标和种子发芽率的测定。结果表明:翻堆条件对铜的钝化影响显著(P<0.05),钝化率达47.51%~67.95%;翻堆条件和堆肥时间对锌的钝化影响显著(P<0.05),钝化率达12.79%~25.58%;堆肥对重金属的钝化伴随着整个堆肥过程,堆肥前期合理的翻堆有利于调节堆体的温度和pH,保证堆体氧气充足,有利于可交换态向氧化态和还原态转化,堆肥后期生成的腐殖质与重金属络合,有利于可交换态向氧化态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