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豆萌动种子及株体对渍水环境的反应
《大豆科学 》 1989
摘要:渍水(种子上3cm水层)条件下,萌动种子活力的受害程度、临界时间与温度有关,相对高温下,种子受害加速,受害临界时间也提前。大豆生育的不同阶段根际渍水,产量均有大幅度下降。供试22个大豆品种(品系)在V_3、R_1、R_3和R_5期开始渍水15天的平均结果,分别减产35.1、40.2、38.3和36.9%。营养生长阶段渍水,株高下降、茎重减少,健壮“骨架”形成受阻造成单株粒数减少。开花期渍水,大量落花和成荚率减少影响单株粒数。结荚阶段渍水,因大量落荚,而影响单株粒数。鼓粒期渍水,一是开始鼓粒的种子因停止其发育而造成秕粒,二是鼓粒旺期的种子生长受阻而百粒重严重下降。总之,V_3、R_1、R_3和R_5期开始渍水的处理,减产均与其单株粒数的减少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57、0.935、0.930和0.480。渍水还造成大豆对根际缺氧环境的适应性变化:如水中茎的增粗、大量增生气生根。随着气生根的生长发育,地上部,尤其是叶色逐渐有所恢复。大豆萌动种子受害临界及生育期根际渍水,对产量的胁迫存在着显著的品种间差异。品种内时间不同生育期的耐渍水性也不一致,这就给选育耐渍水大豆材料提供了成功的可能。


大豆遗传和遗传工程研究获得新进展
《大豆科学 》 1989
摘要:从1986年开始,我们对大豆遗传和遗传工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新的进展,现简单报道如下: 一、采用种间杂交和辐射诱变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许多优良变异。在270多个稳定的品系中,产量性状较好的28个;抗食心虫材料10个;小粒品系5个;高蛋白(45—50.54%)品系8个;超小粒品系2个。现正对这些优良品系进行鉴定和利用。


大豆脂肪测定方法研究
《大豆科学 》 1989
摘要:本试验采用标准样品黑农26和吉林3号大豆为材料,对目前较好的几种大豆脂肪化学测定法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确立了为脂肪提取的YG—2型最佳仪器和各不同仪器的最佳提取时间及温度的工作条件。为制定国家标准法提供了依据。


欧洲大豆协作网会议简况
《大豆科学 》 1989
摘要:欧洲大豆协作网会议于1988年9月6日—9日在瑞士洛桑(Lausanne)召开。参加会议有来自14个国家的40名代表。FAO总主任首次邀请黑龙江省农科院和吉林省农科院参加会议(吉林省农科院因故未出席会议)。会议宗旨是总结1985—1988年欧洲大豆协作网工作,制定1988—1992年科研规化及选举协作网新协调机构。 会议分学术交流(大会学术报告和墙报两部分)和参观Changins-Nyon联邦农业研究所两部分。大会交流15篇学术论文(其中科学交流7篇,各国大豆生产和研究报


Co~(60)γ-射线对大豆植株慢照射及其诱变效果的研究
《大豆科学 》 1989
摘要:以遗传性稳定的哈82-8303-1,PI423、948A和022ie等品种或品系为试材。用室内Co~(60)γ-射线源,对苗期(V_e—V_1),花期(R_1—R_2)大豆植株进行活体慢照射。以研究慢照射条件下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与遗传效应。为提高大豆突变率探索大豆诱变育种的新途径。


我国马铃薯适宜种植地区的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1989 CSCD
摘要:作者从1974年开始,对我国马铃薯栽培分区问题进行了历时7年的调查研究,目的是为了因地制宜地推行新品种及新的科研成果以促进全国马铃薯生产的发展。根据对全国各地调查所获得的资料,以不同栽培类型为基础,结合马铃薯生物学特性的要求,并依据气象因素和地形地貌、将中国马铃薯的生产栽培划分为4个栽培区域,即 1、北方一季作区;2、中原二季作区;3、南方二季作区;4、西南一季作和二季作垂直分布区。 本文具体地叙述了划分栽培区的科学依据和每个栽培区的界线及包括的省分和地区,并明确提出了各区发展马铃薯生产的方向、存在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接种鉴定野生大豆的抗病性
《大豆科学 》 1989
摘要:国内外大豆育种家们普遍认为,当前大豆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亲本遗传基础贫乏,杂交后代重要经济性状变异幅度小,难于育成突破性品种。为此,野生大豆资源价值正日益受到重视,关于野生大豆的抗病性在文章中虽多有提及,但鉴于缺少接种鉴定结果,而作为抗病育种的依据还不足以为信。为明确野生大豆抗病性,筛选抗源,提供育种应用,作者于1979—1985年开展了野生大豆抗花叶病毒(SMV)、抗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接种鉴定。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大豆上的应用
《中国油料 》 1989
摘要:植物生长调节剂在1896年发现。之后又相继发现多种药物能影响植物正常生化过程,某一用量能刺激植物生长,另一用量则抑制生长。近十余年来,农业化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将生长调节剂用于调节植物生长、脱叶、催熟,以至增加产量。在结构或功能上与天然生长调节剂相似的合成调节剂,已有5000余种,实用的仅约1%。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理论研究,着重于其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合成与转化调节作用机制,阐明其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机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于培育新品种及改善栽培生理状况,使大豆的产量及含油


大豆施用氨基酸多元复合微肥的效果初探
《大豆科学 》 1989
摘要:大豆施用微量元素已取得许多成果。但目前在生产中应用的微量元素多为无机盐单一元素形态。为了扩大肥料的施用途径,稳定肥料的增产效果,拓宽应用地区,黑龙江省农科院士肥所和哈尔滨科技大学合作研制成功氨基酸多元复合微肥。该氨基酸多元复合微肥系由动物角蛋白经分步水解、转型、络合、介质调整、抗氧处理、体系稳定化及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