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053条记录
山西省小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湖北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山西省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尽管种植历史悠久,但尚未形成完整的小麦产业链条,严重制约了小麦产业的发展。以现代农业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山西省小麦产业发展的结构,进而揭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产业 现状 对策 山西省

谷子SSR分子图谱构建及主要农艺性状QTL定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谷子株高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以表型差异较大的沈3/晋谷20F2作图群体为材料,观测其株高、穗长等性状,选用SSR作分子标记,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BASTEN C J)进行QTL分析。结果显示,表型数据在作图群体中呈现连续分布,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被整合的54个SSR标记构建10个连锁群,LOD阈值设置为2.0,检测到与株高相关的主效QTL2个,联合贡献率45.9637%,穗长主效QTL1个,贡献率14.9647%,与穗重、粒重相关的主效QTL为同一位点,贡献率分别为11.9601%和10.1879%。有6组QTL位点之间存在基因互作效应,大小范围为-0.4986~16.6407,对性状的贡献率在2.2716%~6.7478%之间。谷子表型控制复杂,相关QTL的检测受环境影响较大,不同连锁群QTL间互作明显。

关键词: 谷子 F2群体 SSR 遗传连锁图 数量性状座位

莜麦新品种晋燕14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作物杂志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晋燕14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利用皮、裸燕麦(莜麦)杂种后代高代品系7801-2作母本、74050-50作父本进行杂交,经多年单株选育而成的莜麦新品种。该品种中早熟、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广,2011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关键词: 裸燕麦(莜麦) 远缘杂交 新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苦荞酒糟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中国酿造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苦荞酒糟是苦荞酒加工的副产物,苦荞酒糟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组分,采用食用乙醇提取酒糟黄酮还原到苦荞蒸馏酒中,是一种资源合理利用方法。为确定采用乙醇回流法提取苦荞酒糟中黄酮类成分的最佳工艺条件,以黄酮得率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对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得到回归模型。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回归模型较好地反映了苦荞酒糟黄酮得率与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和液固比的关系;最优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份数为70%vol,提取时间3.3h,液固比为24∶1(mL∶g)。此工艺条件下提取酒糟黄酮得率为1.642g/100g,回收率为93.3%,回归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具有较好的拟和度。

关键词: 苦荞酒糟 黄酮 提取 响应面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复垦方式对铝矿废弃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微生物被认为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预警及敏感指标之一,对土壤质量变化有重要指示作用,直接体现土壤的生态功能。以山西省孝义铝矿废弃地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施肥及前茬双因素随机组合,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分析了不同复垦方式对铝矿废弃地复垦区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肥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P<0.05),其中以有机+无机肥为最佳施肥模式,与对照相比,在前茬种植大豆、箭舌豌豆、毛苕子,前茬玉米秸秆还田和前茬玉米整秸秆覆盖条件下,土壤微生物总量分别提高了5.70、8.03、31.27、15.65、5.22 nmol·g-1;(2)3种前茬作物(大豆、箭舌豌豆、毛苕子)中,毛苕子可有效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前茬玉米秸秆还田较前茬玉米整秸秆覆盖更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P<0.05),在施加有机肥、有机+无机肥、无机肥和不施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总量分别提高了8.39、12.06、5.18、1.63 nmol·g-1;(3)本试验最佳复垦模式为前茬种植毛苕子,同时施加有机+无机肥,土壤微生物总量最高(31.58 nmol·g-1)。上述结果表明,在铝矿废弃地的复垦过程中,前茬处理配合施肥能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关键词: 铝矿废弃地 复垦 土壤微生物 磷脂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运城小麦和玉米苗期地下害虫调查与防控技术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山西运城地下害虫对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的危害并有效控制,调查了2011年山西南部运城市小麦和玉米的地下害虫发生情况,同时研究植物源农药苦参碱及常用的化学制剂吡虫啉和氟虫腈3种药剂拌种对小麦和玉米种子的出苗率、被害株率、防虫效果以及保苗效果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拌种后幼苗的株高、根长及相关的抗氧化酶SOD、POD活性及膜脂过氧化产物MDA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小麦和玉米的苗期地下害虫主要有金针虫、地老虎和蛴螬3种,害虫种类及为害程度因地块变化较为明显;苦参碱对小麦和玉米的种子萌发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显著,而对地下害虫的防效和保苗效果相对低于吡虫啉和氟虫腈;幼苗的抗氧化酶SOD和POD活性相对提高,抗性增强,且植物源农药对环境友好,可以在农业生产中推广。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地下害虫 调查 防控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枯萎病对植株维管束危害及抗氧化系统影响的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在早期诊断和确定番茄枯萎病的发生,本文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了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er)幼苗剪根接种不同浓度枯萎病菌后染病植株维管束受害程度和抗氧化系统的响应。试验设4个病原菌梯度处理,B1(104cfu.mL 1)、B2(106cfu.mL 1)、B3(107cfu.mL 1)、B4(108cfu.mL 1),以不接病原菌为对照;分别在接种病原菌后4 d、8 d、12 d、16 d、20 d测定维管束褐变情况和抗氧化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水培条件下,接种病原菌16 d植株维管束出现褐变,其受害程度随病原菌接种浓度提高而增大;维管束中病原菌只在B4处理中有检出。番茄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随接种时间呈先降后升趋势,12 d开始逐渐上升,20 d达到最高,各接菌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且B4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缓慢下降,12 d后回升,B4则急剧上升;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逐渐上升,接菌16 d时达到高峰;随接菌浓度的提高,MDA含量、POD和PPO活性均有所增加,尤以接菌浓度为108cfu.mL 1时3种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是未接菌植株的13.1倍、12.9倍和1.9倍;而培养时间对番茄叶片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没有明显规律,对照菌株CAT活性显著高于各接菌处理,说明CAT活性对番茄枯萎病病原菌没有响应。本研究结果表明,结合番茄茎的维管束褐变现象,认为番茄叶片中MDA含量、POD和PPO活性可作为早期判断番茄是否感染枯萎病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 番茄 枯萎病 丙二醛 过氧化物酶 多酚氧化酶 维管束褐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萌发荞麦γ-氨基丁酸含量的工艺

中国食品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萌发处理可提高荞麦籽粒中γ-氨基丁酸含量水平。将荞麦萌发60 h,用乙醇和谷氨酸钠混合溶液浸泡处理,可进一步提高荞麦中GABA含量。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混合溶液的浓度、处理时间等条件,结果表明,最优条件:谷氨酸钠1.3%,乙醇0.9%,处理时间61.3 h,此时萌发荞麦的γ-氨基丁酸含量达127.96 mg/100 g,是萌发前的12.7倍。ANOVA分析证实了该方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具有较好的拟和度(R2=0.9665)。本研究为开发高GABA含量的荞麦食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荞麦 乙醇 谷氨酸钠 γ-氨基丁酸 响应面分析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粒形性状主效QTL、环境互作和上位性检测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定位大豆粒形性状的主效QTL、环境互作和QTL间上位性。【方法】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ZDD2315)为父本所衍生的447个RIL构建的SSR遗传图谱及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方法,对3年大豆粒形性状进行主效QTL、环境互作和QTL间上位性检测。【结果】共检测到7个与粒长、粒宽、粒厚以及长宽比、长厚比和宽厚比相关的QTL,分别位于D2、C2、J_2和O连锁群上,其中粒长、长厚比和宽厚比均表现为遗传正效应,说明增加其等位基因来源于母本晋豆23。同时,检测到3对影响粒宽和宽厚比的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的QTL。【结论】主效QTL对粒形性状遗传产生的影响最大,上位性次之,环境互作最小,说明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是大豆粒形性状的重要遗传基础。

关键词: 大豆 粒形 QTL与环境互作 上位性 混合线性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秋早熟甘蓝新品种‘惠甘68’

园艺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惠甘68’是由自交不亲和系‘9001-17’ב0206-3’选育而成的秋甘蓝一代杂种。早熟,从定植到商品成熟68~70d。生长势较强,植株开展度48~50cm,外叶深绿色,叶面较平,蜡粉中等。叶球近圆球形,球色绿,结球紧实,较耐裂球;球叶较脆嫩,味较甜,品质好。单球质量1.33kg,产量63.41~65.33t·hm-2。耐热性、抗病性较强。适宜在山西、北京、河南、云南等地区作早熟秋甘蓝种植。

关键词: 甘蓝 一代杂种 早熟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