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管道式气力提升池底吸污装置性能研究及试验
《渔业现代化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气力提升装置具有结构简单,运行成本低廉等优点,在水处理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本研究建立了气力提升系统理论模型,分别考察了进气流量、提升立管管径、淹没率和吸口截表面积对管道式气力提升池底吸污装置吸口流速和吸污效率的影响。试验研究了进气流量、提升立管管径、淹没率和吸口截面积等因素对吸污装置吸口流速和吸污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吸口流速和吸污效率都与进气流量和淹没率呈线性增长关系;在管径不变的条件下,吸口流速随着吸口截面积增大而减小,吸污效率增加后趋于稳定。进气流量为6 m~3/h、淹没率为0.778、提升立管管径为50 mm和吸口截表面积为226 mm~2的工况条件下,管道式气力提升池底吸污装置可以达到最优性能。本研究为后续装备研发、试验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专家解析河蟹产业发展现状与高效养殖技术
《科学养鱼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徐钢春研究员:河蟹绿色高效养殖技术河蟹产业已形成了集苗种繁育、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储运出口、物流餐饮、文化节庆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提质增效、富民增收的有效途径。2020年全国河蟹养殖面积1 000万亩,产量77.59万吨,产值突破千亿元。河蟹高效养殖要从好种、好水、好草、好饵、好管理几个方面做好措施。


中华蛸vasa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vasa基因编码的蛋白是DEAD-box(Asp-Glu-Ala-Asp)蛋白家族成员,对真核生物生殖细胞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本研究使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了中华蛸(Octopus sinensis)vasa基因全长,共2438bp,其中,开放阅读框长2067bp,编码688个氨基酸,5'-UTR长128bp,3'-UTR 长 244 bp(包含 A 尾巴).基于 ExPASy、Signal 4.1、TMHMM、SMART 等在线软件对 Os-vasa基因的蛋白质结构进行预测,得出其氨基酸分子量为76 580.53 Da,理论等电点为5.89.无信号肽,跨膜区域没有明显的信号,因此,推测其为胞内蛋白,不属于膜蛋白.该蛋白具有DEXDc和HELICc 2个功能结构域,而且有9个DEAD-box家族蛋白的典型保守区域,表明所得cDNA属于vasa基因家族.使用qRT-PCR对中华蛸各时期胚胎、初孵幼体及2个发育时期的卵巢及雌雄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Os-vasa基因在性腺中特异性表达,且在卵巢中的表达大于精巢,未成熟和成熟卵巢中均有vasa mRNA表达,且未成熟期表达量较高.因此,推测Os-vasa基因可能在卵巢发育过程和功能维持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中华蛸早期胚胎发育阶段,均能检测到Os-vasa基因转录本,前10 d微弱表达,从第13天开始,表达量逐渐上升,至第19天达到最高.在初孵幼体阶段,Os-vasa分别在第8天和第20天出现最低和最高表达量.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华蛸原始生殖细胞起源、迁移和分化提供理论资料,有助于加深对中华蛸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过程的理解.


黄海南部小黄鱼种群动态和开发模式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在中国的海洋渔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种群动态和开发模式的信息更新对指导可持续管理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2018年在黄海南部海域采集的小黄鱼长度-频率数据,获取小黄鱼生长、死亡和种群状况的基础生物学参数,其中,总死亡系数源于长度转换渔获曲线的估算,生物学参考点通过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或单位补充量生物量分析来预估;利用渔获长度指标研判小黄鱼的开发模式.结果显示,小黄鱼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渐近体长BL∞=29.26 cm,生长系数K=0.26/a,理论初始年龄t0=-0.6326 a;总死亡系数Z、自然死亡系数M和捕捞死亡系数F分别为2.83/a、0.52/a和2.31/a,现行渔业开发率(E=0.82)超过估算的生物学参考点(Emax=0.67),证实小黄鱼种群超过了最佳开发水平,处于过度开发状态.渔获长度指标进一步分析显示,45.18%的渔获是在性成熟之前捕捞,而巨型亲体占比仅为0.47%,表明该种群同时遭受生长型和补充型过度捕捞.Logistic选择曲线分析表明,小黄鱼渔获概率在50%的选择全长为13.75 cm.可持续的渔业管理需要提高首次开捕全长Lc,以接近最适捕捞全长Lopt(19.2cm)为目标.


基于自动机器学习的黄、渤、东海蓝点马鲛渔场丰度指数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niphonius)是中国近海重要的大型中上层经济鱼类,精准预测蓝点马鲛渔场分布对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蓝点马鲛捕捞数据与卫星遥感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和海表叶绿素浓度(chlorophyll-aconcertation,Chla)数据,构建了基于自动机器学习的蓝点马鲛CPUE预测模型,通过与XGBoost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和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ctive models, GAM)对比,自动机器学习模型的确定系数(coefficientofdetermination,R~2)分别提高了51%、107%和117%,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derror,RMSE)分别降低了15%、28%和32%。通过模型预测的蓝点马鲛CPUE,开发了渔场丰度指数,分析了渔场丰度时空变动规律。结果显示:蓝点马鲛渔场丰度高值区在春季由于受到SST的影响较大,呈现向北及向近岸移动的趋势,这种现象与蓝点马鲛索饵及产卵洄游路线一致;同时,蓝点马鲛渔场丰度高值区纬度重心的北移,也与气候变暖影响下蓝点马鲛索饵和产卵的适宜温度区变动有关。通过气候事件指数分析发现, Ni?o 3.4指数与蓝点马鲛渔场丰度高值区面积呈显著相关。结合RCP2.6、RCP4.5、RCP6.0、RCP8.5 4种情景,分别预测了2100年蓝点马鲛的CPUE分布变动,发现随着全球变暖,蓝点马鲛CPUE高值产区北移,并相比2010—2015年蓝点马鲛CPUE预测平均值, 4种RCP情景下分别上升了0.1、2.2、2.41和17.3 kg/h。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近海经济鱼种的渔情预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蓝点马鲛 渔情预报 机器学习 气候变化 渔场丰度指数


南海北部中国枪乌贼耳石日增量与环境因子关系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6年4—6月于南海北部采集的中国枪乌贼(Uroteuthis chinensis)样本,采用梯度森林法筛选影响个体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并通过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GAM)建立耳石日增量与关键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环境因子对个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中的中国枪乌贼孵化于2015年10月—2016年1月,孵化高峰期为11—12月;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25 m水深温度(temperature of 25 m, T25)和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是影响枪乌贼产卵群体(11—12月)的关键环境变量。SST为23~28℃时,耳石日增量宽度随着SST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当T25为23~28℃时,耳石日增量宽度随着T25的增加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当SSS为33.2~33.8时,耳石日增量随着SSS的增加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根据结果可以推断,水温和盐度对中国枪乌贼的生长影响显著。


凝集素在甲壳类动物免疫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中国动物检疫 》 2022
摘要:凝集素属于一种糖蛋白或结合糖的模式识别分子蛋白,存在于植物、动物、微生物中,按物种来源可分为植物凝集素、动物凝集素、原生生物凝集素、细菌凝集素和病毒凝集素.甲壳类动物凝集素可以同时参与多项免疫反应,在维持甲壳类动物机体稳态、免疫防御以及免疫监视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凝集素的定义、分类及功能,介绍了甲壳类动物凝集素的两种主要类型——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s,CTLs)和纤维蛋白原样结构域免疫凝集素(fibrinogen-like domain immunolectins,FBGLs),旨在提升对甲壳类动物先天性免疫的认识水平,为甲壳类动物疾病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绿鳍马面鲀脑组织响应密度胁迫的分子机制
《海洋渔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密度胁迫下,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脑组织的分子响应机制,设置两个养殖密度试验组(100尾·m-3的中密度组和500尾·m-3的高密度组)和1个对照组(密度:50尾·m-3),分别获得2个试验组绿鳍马面鲀在25 d和50 d时的脑组织样本,利用Illumina测序平台对绿鳍马面鲀脑组织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得到100.3 Gb高质量测序数据。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均筛选出大量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Gene Ontology)功能注释与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功能富集分析,筛选出与昼夜节律、MAPK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相关的信号通路,发现clock、cry、bmal1、npas2、bdnf、rps6ka、il1r1、htr5a、ryr2和pln等关键基因在不同密度下生存的绿鳍马面鲀脑组织中差异性表达。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在调节绿鳍马面鲀的昼夜节律、免疫能力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研究该品种在密度胁迫下脑组织相关基因表达调控奠定基础。


基于地统计学的南海扁舵鲣时空分布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南海扁舵鲣(Auxis thazard)的时空分布情况,根据2016-2017年对南海开展的4个航次的灯光罩网渔业调查数据,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扁舵鲣时空分布特征和相关生态动力过程.结果表明,南海扁舵鲣总体分布以低密度为主,高密度海域较少,近岸浅水海域季节性聚集特征明显,资源密度指数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扁舵鲣渔场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4个航次的空间结构性比例均大于75%,变异模型以球面模型为主,平均主变程为1.861 0°;南海扁舵鲣明显具有从西南—东北洄游的特征,空间布局呈片状和斑块状.本研究结果可为扁舵鲣渔场分析与渔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