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淡水鱼小瓜虫、黏孢子虫病流行规律及防控措施(下)
《科学养鱼 》 2023
摘要:四、黏孢子虫的基础生物学特征黏孢子虫大多数寄生在海淡水鱼的组织器官内,其在进化上与后生动物中的刺丝胞动物水螅、水母等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国内外报道的黏孢子虫种类约2 000多种,其中我国报道鱼的寄生黏孢子虫约600多种。黏孢子虫可以广泛寄生在鱼的体表、鳍、鳃、肌肉、脑及内脏器官或神经系统等组织器官。部分黏孢子虫种类可对野生或养殖鱼造成严重危害;


溶氧和底质对鼠尾藻碎屑分解的影响
《海洋湖沼通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枸杞岛大型海藻优势种鼠尾藻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实验模拟,探究鼠尾藻凋落分解碎屑化过程中营养盐的释放规律以及溶解氧浓度和底质对其分解的影响。结果显示:分解前期鼠尾藻分解较快,干物质损失率较高,水体中正磷酸盐和活性酸盐含量明显增多。鼠尾藻分解干物质残留率与分解时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48 d后鼠尾藻干物质残留率均低于30%。高氧条件促进鼠尾藻的分解以及无机氮和活性硅酸盐的释放,低氧条件下鼠尾藻的分解使水体pH降低并且促进正磷酸盐的释放。分解后期底泥中微生物生命活动对水体营养盐的吸收速率大于藻体分解的营养盐释放速率,水体中营养盐含量逐渐降低。说明鼠尾藻分解过程受到溶解氧含量和底质条件影响。实验结果为探究大型海藻分解对岛礁海域海藻场生态系统服务效能提供依据。


山东荣成海带病害原因的初步调查及分析
《水产学杂志 》 2023
摘要:为了解2021年底荣成沿岸养殖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突发大面积病害对海带产生的影响,采用方差分析及判别分析比较研究荣成沿岸4个海区(122°32’~122°40’E,37°08’~37°22’N)海带的形态特征和组织成分含量,并结合海区营养盐浓度分析了可能的致病原因。结果显示,此次海带病害以点状白烂病和绿烂病为主,由荣成湾逐渐向南蔓延,海带平均体长、体宽和鲜重分别为(617.1±310.5)mm、(124.6±70.5)mm和(46.5±44.5)g。成山和俚岛海带主要为点状白烂,叶片颜色较浅,其中受影响较早的成山海带溃烂脱落严重,平均体长、体宽和鲜重分别为(270.3±110.0)mm、(69.3±31.8)mm和(10.8±8.7)g,瓦屋石和寻山海带主要为绿烂,病情较轻。4个海带群体的形态差异显著,综合判别率为94.6%。病害造成了海带色素及可溶性蛋白等组织成分含量的下降,严重发病的成山和俚岛海带与病症最轻的寻山海带相比,叶绿素a含量降低41.3%~54.3%,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26.4%~56.0%。调查海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浓度较低,分别为(0.045±0.028)mg·L-1和(0.003±0.002)mg·L-1。初步推测,养殖海区贫瘠的营养条件和光照强度的变化,可能是此次病害发生的主要诱因。


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本底状况调查(2017-2021)
《水产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了落实长江大保护,农业农村部统筹部署设立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2017—2021)。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总牵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技术总协调,联合流域内外24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对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的鱼类种类组成及分布、鱼类资源量、濒危鱼类、长江江豚、渔业生态环境、消落区、捕捞渔业和休闲渔业等7个专题开展了系统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长江历史(2017年前)分布鱼类记录有18目37科163属443种,本次调查中有135种鱼类未采集到,新采集到15种外来鱼类;(2)当前鱼类资源数量约为8.86亿尾,重量约为12.48万t,仅相当于20世纪50年代的27.3%、80年代的58.7%,流域性优势种为鲤、鲫、鲢、黄颡鱼、短颌鲚、鲇、蛇、草鱼、光泽黄颡鱼、?、鳜、铜鱼、翘嘴鲌、鳊、鳙,重量占比达50%,数量占比达45%;(3)长江流域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鱼类29种(属),本次调查共记录到15种,白鲟已被IUCN认定灭绝,鯮和鲥已多年未见野生个体,长江鲟被IUCN认定野外灭绝,中华鲟、胭脂鱼和松江鲈多年未见自然繁殖;(4)2017—2021年,长江中下游干流、洞庭湖和鄱阳湖的长江江豚个体数量整体稳中有升,分布范围有所扩大;(5)长江流域水质总体较好,整体符合渔业水质标准;(6)长江流域重点水域2019—2020年最大水面19 663 km~2,最小水面14 281km~2,消落区总面积6 337 km~2,其中反季节性消落区633 km~2;(7)禁捕前,长江捕捞渔业从业者以初中学历以下的中老年为主。调查结果表明,长江全面禁捕退捕是长江水生生态系统保护的生态工程,更是渔民产业转型生存条件改善的民生工程,禁捕后鱼类资源将有显著恢复,长江江豚种群规模也有望稳中有升,但濒危鱼类的处境依然堪忧,衰退的消落区将成为制约未来长江水生生态系统恢复的限制性因素。作为长江流域重要水域全面禁捕前展开的系统调查,本调查结果可以为长江禁捕效果评估提供基准。
关键词: 鱼类 长江江豚 资源量 水生生态系统 渔业 本底调查 长江水系


网箱养殖模式下投喂率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水产养殖 》 2023
摘要:为了解吉富罗非鱼养成中期和后期最适投喂率,于吉富罗非鱼养成中期设置6个试验组(1.50%,2.00%,2.50%,3.00%,3.50%和4.00%),于养成后期设置4个试验组(1.50%,2.00%,2.50%和3.00%)开展养殖试验。周期分别为60和72 d。结果显示,养成中期,吉富罗非鱼的体质量增加率随投喂率的增加而增大;饲料系数随投喂率的增加则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投喂率为2.00%组最低;投喂率对罗非鱼的肥满度、肝体比和脂体比有显著影响(P<0.05)。养成后期,吉富罗非鱼的体质量增加率随投喂率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饲料系数随着投喂率的增加而增大,投喂率为1.5%时最低,投喂率为3.0%时最高。指出,在网箱养殖模式下,分别以获得最大体质量增加率和最低的饲料系数为评价指标,养成中期吉富罗非鱼适宜投喂率分别为4.02%和1.96%,养成后期分别2.56%和1.50%。


大藤峡水利枢纽建设对珠江鱼类早期资源的影响分析
《中国渔业经济 》 2023
摘要:农业农村部珠江中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于2006-2021年连续16年对珠江漂流性鱼卵、仔鱼的调查监测结果显示,大藤峡水利枢纽施工期造成了 46.2%的鱼类产卵场功能丧失,蓄水后造成了 76.9%的鱼类产卵场功能丧失,鱼类早期资源呈现急剧衰退趋势.鉴于珠江鱼类早期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建议国家相关部委和地方渔业、水利等主管部门加大重视力度,尽快落实渔业资源养护措施,开展重点水域鱼类栖息地保护区建设和常年禁捕政策制定、水利工程生态调度机制研究、涉渔工程生态补偿措施落实专项检查、渔业资源环境专项跟踪监测等工作,切实保护珠江流域鱼类早期资源等水生生物资源,维护流域生态系统安全.


放养密度对寒区稻-扣蟹共作模式中河蟹生长及水质的影响
《水产学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127.08°E,46.88°N)稻渔综合种养基地的300 m~2实验单元中,设置1个水稻常规单作对照组(RM)和3个“绥粳4”水稻与体质量(1.02±0.16)g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Ⅲ期幼蟹共作组(RCC)。蟹密度分别为22 500只/hm~2(RCCI)、45 000只/hm~2(RCCⅡ)和67 500只/hm~2(RCCⅢ),每组3个重复。稻蟹共作组单元在距稻田埂1 m处开挖上宽0.6 m、下宽0.3 m,深0.4 m,不超过稻田总面积10%的梯形环沟。水稻6月2日插秧,7月6日投放长江水系Ⅲ期幼蟹,每天17:00投喂中华绒螯蟹配合饲料,9月下旬,统计水稻产量、养成扣蟹平均体质量,探究寒区稻-扣蟹共作模式下中华绒螯蟹与水稻的生长性能及水质理化因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一个种养周期内,稻蟹共作RCCⅢ组水稻的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CCI组和RCCⅡ组水稻产量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中华绒螯蟹终末体质量达(16.11±1.15)g,不同放养密度对中华绒螯蟹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WGR)及特定生长率(SGR)影响均不显著(P>0.05)。对整个实验期间,稻蟹共作组与水稻单作组水体的水温(TEMP)、溶解氧(DO)、pH、总氨氮(TAN)、亚硝酸态氮(NO2-N)、硝酸态氮(NO3-N)、总氮(TN)含量和化学需氧量(COD)等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稻蟹共作组水体的电导率(SPC)、总磷(TP)和叶绿素a(Chl.a)含量均显著高于水稻单作组(P<0.05),而正磷酸盐(PO4-P)含量则显著低于水稻单作组(P<0.05)。稻蟹共作组稻田土壤的TN和TP含量均低于水稻单作组,且TN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在高寒地区,稻蟹共作模式下适度放养蟹苗(67500只/hm~2)在保证大规格蟹种的同时,可以显著增加水稻产量,该模式下稻田水体的SPC、TP和叶绿素a含量显著较高,而土壤TN含量显著较低。本研究结果为寒区稻田大规格蟹种培育以及稻-扣蟹共作模式在寒区的科学构建提供理论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