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7853条记录
分子标记辅助绥芬河珠星三块鱼提纯复壮

淡水渔业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珠星三块鱼(Tribolodon hakonensis)的种质提纯,本研究采用表型、mtDNA条形码及种质特异性核DNA分子标记鉴定相结合的三重选择技术,挑选纯正的珠星三块鱼野生原种繁育子代F1,并对子代种质进行鉴定.两种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F1个体COI单倍型和种质特异性mitfa基因型与亲本均一致,表明提纯工作成功.池塘生长对比显示,提纯F1饲养至28月龄时,体重显著高于未提纯子代,表明提纯F1具有良好的生长性状.综上,本研究采用"表型+基因型"相结合的辅助选育技术,有助于加快珠星三块鱼的种质提纯进程,为绥芬河珠星三块鱼的增殖放流、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种源保障.

关键词: 珠星三块鱼(Tribolodon hakonensis) 种质资源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提纯复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水体中微小辐环藻HY01的分离鉴定及对不同氮源的响应

渔业科学进展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工厂化养殖池中,一株硅藻在养殖中后期长期占优势,因其个体较小且细胞外壳覆盖一层硅质膜,难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准确鉴定其分类地位.通过对该藻株进行分离纯化,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该分离藻株为微小辐环藻HY01(Actinocyclus exiguous HY01).藻细胞直径约为(11.4±1.0)μm,壳面上有很多小孔,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见,且壳中央的孔密度较壳边缘稀疏,壳边缘具有眼斑结构,有3~5个唇形突.以不同浓度氨氮和硝态氮为氮源培养微小辐环藻HY01,结果显示,微小辐环藻HY01均能利用氨氮和硝态氮进行生长,最适宜生长的氨氮和硝态氮浓度分别为600和882 μmol/L,但以氨氮为氮源时微小辐环藻HY01的最大细胞密度、最高比生长速率以及蛋白含量均低于以硝态氮为氮源,表明微小辐环藻HY01可能更喜欢利用硝态氮,但对较高浓度的氨氮有一定的耐受性.

关键词: 微小辐环藻 鉴定 氨氮 硝态氮 生长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刀鲚生殖洄游过程中血清能量指标变动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刀鲚(Coilia nasus)生殖洄游过程中血清能量指标的变动情况,于2019年4月15日—6月5日,在长江崇明段、镇江段和安庆段使用刺网采集刀鲚,对49尾刀鲚血清样本的能量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自崇明至安庆的洄游过程中刀鲚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总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游离脂肪酸含量在镇江至安庆段均无显著差异(P>0.05),出现显著差异的过程主要集中在崇明至镇江段,总蛋白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分别下降19.36%和29.29%;高密度脂蛋白和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分别上升60.38%和23.65%;安庆段卵巢发育至不同时期的刀鲚样本中,Ⅳ期样本的甘油三酯含量与Ⅱ期和Ⅲ期样本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分别上升67.24%和53.75%,其余指标在Ⅱ~Ⅳ发育期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自崇明至镇江段,刀鲚血清样本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游离脂肪酸等血脂相关指标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表明刀鲚在洄游前期脂质代谢活跃,脂肪应是其洄游及发育的主要供能物质;自镇江至安庆段,其代谢水平对洄游及性腺发育的能量需求逐渐适应,因此洄游后期刀鲚血清能量指标总体趋于平稳。

关键词: 长江刀鲚 生殖洄游 血清能量指标 性腺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休渔期和捕捞作业期黄、渤海区沿海中心渔港表层海水重金属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估

海洋环境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弄清休渔期和捕捞作业期黄、渤海区沿海中心渔港表层海水重金属污染水平,本研究于2020年5月和10月在黄、渤海区沿海11个中心渔港采集水样,分析了 Cu、Zn、Pb、Cd、Hg和As 6种重金属的浓度及污染特征,探讨了其主要来源,并评估了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休渔期Cu、Zn、Pb、Cd、Hg 和 As 的浓度范围分别为 1.26~4.46 μg/L、4.10~22.72 μg/L、1.18~16.76 μg/L、0.54~7.80 μg/L、0.02~0.08 μg/L 和 0.02~0.86 μg/L;捕捞作业期分别为 0.60~4.62 μg/L、4.92~10.61 μg/L、0.16~2.95 μ.g/L、0.14~2.95 μg/L、0.03~0.11 μg/L 和 0.16~1.37 μg/L,休渔期和捕捞作业期各渔港的 Cu、Zn、Pb、Cd、Hg和As浓度均值满足《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四类标准;黄海沿海中心渔港表层海水重金属浓度略低于渤海地区,与我国东海地区和南海地区相比,黄、渤海区Cu、Pb和Cd浓度处于较高水平,Zn和Hg浓度处于中等水平,As浓度处于较低水平.分析发现,休渔期和捕捞作业期Zn和As来自陆源,Cu来自陆源和船舶防污漆,表层海水Pb与大气沉降和燃料尾气有关.沿海中心渔港表层海水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均处于自然本底范围,且生态风险指数(ERI)值(0.84~1.45)也都属于生态低风险和无风险类别,但Cu、Zn、Pb和Cd的危害系数(HQi)大于1,属于潜在关注指标,应予以关注.

关键词: 中心渔港 重金属 分布 生态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模拟生态系统中恩诺沙星在沉水植物体内蓄积、代谢和消除规律

海洋渔业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沉水植物对去除养殖尾水中残留抗菌药的作用,改进了QuEchERS前处理方法,建立了沉水植物中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含量HPLC检测方法,采用模拟生态研究了恩诺沙星残留在沉水植物体内蓄积、代谢和消除规律.优化了不同提取液、萃取盐和提取时间对回收率的影响,考察了不同净化剂的净化效果.以外标法进行定量,沉水植物中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回收率分别为79.60% ~110.15%和57.26% ~102.00%,检测限分别为0.003μg·g-1和0.005μg·g-1.在模拟生态系统中,以终浓度200μg·L-1的恩诺沙星单次泼洒用药后,苦草(Vallisneria natans)、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和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均在24 h吸收恩诺沙星至最大值,分别为0.82μg·g-1、0.86μg·g-1和2.34μg·g-1;采用梯形法计算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92.06(μg·g-1)·h、209.92(μg·g-1)·h和471.44(μg·g-1)·h;此时3种沉水植物对恩诺沙星的生物富集系数FBC分别为9.7、10.2和27.8.恩诺沙星代谢产物环丙沙星浓度在施药后72 h达到最高值,分别为0.027μg·g-1、0.029μg·g-1和0.037μg·g-1,300 h后呈现缓慢下降趋势;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42(μg·g-1)·h、8.21(μg·g-1)·h和12.21(μg·g-1)·h.结果表明,沉水植物可以有效地蓄积养殖尾水中的恩诺沙星残留,轮叶黑藻明显优于苦草和伊乐藻,研究结果可为养殖尾水抗菌药残留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恩诺沙星 沉水植物 蓄积、代谢和消除 模拟生态 HPLC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河口棘头梅童鱼时空分布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海洋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9—2020年珠江河口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实测环境数据和遥感环境数据,建立以资源密度为响应变量的珠江河口棘头梅童鱼的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分析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 lucidus)时空分布规律,筛选影响其时空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主要分布在伶仃洋海域,相对于冬、春两季,秋季棘头梅童鱼向南移动.构建最佳GAM模型的变量组合为底层盐度、叶绿素a浓度、底层酸碱度和季节,该模型对资源密度的累计方差解释率为96.8%,其中叶绿素a浓度对资源密度的贡献率最高,为58.2%,季节、底层盐度、底层酸碱度对其资源密度的贡献率分别为21.1%、14.8%、2.7%.研究结果可为棘头梅童鱼资源保护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影响效应 GAM模型 棘头梅童鱼 珠江河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头鲔幼鱼陆基循环水养殖日周期性运动规律研究

渔业现代化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小头鲔(Euthynnus affinis)陆基循环水养殖,优化养殖设施和完善养殖技术参数,开展了陆基循环水驯化养殖条件下,小头鲔口径与全长的关系、非摄食期间幼鱼运动速度、摄食期间幼鱼运动速度、幼鱼摄食深度与时间的关系及非摄食期间幼鱼水层分布等一系列研究.结果显示:小头鲔幼鱼45°和90°口径均随着全长的增长而增大,呈线性关系;在非摄食状态下,小头鲔幼鱼主要做巡航游泳运动;摄食阶段,初始发现食物时,小头鲔幼鱼做爆发性游泳运动,游泳速度与摄食游泳速度和摄食后游泳速度差异显著(P<0.05);捕食时和捕食后,小头鲔主要做巡航游泳运动,两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摄食状态下,小头鲔幼鱼的游泳深度会随食物的深浅变化而变化;而在非摄食状态下,小头鲔幼鱼的游泳深度变化与时间有一定的关系.本研究为小头鲔陆基养殖、繁育等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后续开展南海金枪鱼陆基驯化养殖及人工繁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头鲔;陆基循环水养殖;摄食;游泳运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9年秋冬季南设得兰群岛南极磷虾集群时空分布特征

水产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研究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南极磷虾集群时空分布特征,基于2019年秋冬季(4—7月)中国南极磷虾生产渔船声学调查及商业捕捞数据,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南极磷虾集群中心深度、集群所处水深水温和集群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南极磷虾集群中心深度、集群所处水深水温和集群形态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平均集群中心深度在4—7月总体呈递增趋势(变化范围为34.39~86.12 m),昼夜差异较小(P=0.325),峰值时段为日升阶段(sun rising,SRS)(64.06 m)和夜间(night,NIT)(65.32 m);平均集群中心深度低值区间为62.75°~63.75°S和58.25°~59.75°W,高值区间为61.75°~62.25°S和60.25°~61.75°W.平均集群所处水深水温在4—7月总体呈递减趋势(变化范围为?1.71~?1.50℃),昼夜集群水温差异明显,峰值时段为NIT(夜间)(?1.46℃)和暮光(evening twi-light,ETW)(?1.4℃);平均集群所处水深水温低值区间为62.75°~63.75°S和61.25°~61.75°W,高值区间为61.75°~62.25°S和58.25°~60.75°W.集群形态4—5月以水平带状为主(73.98%,100%),6—7月以散点状为主(80.85%,94.17%);白天(DAY)—下午(afternoon,AFT)时段,集群形态以水平带状为主,日落(sunset,SST)—早晨(morning,MRN)时段,集群形态以散点状为主.研究表明,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南极磷虾集群中心深度,集群水温和集群形态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月间差异性大于昼夜差异性,在空间变化上具有相对一致性.

关键词: 南极磷虾;集群;时空分布;南设得兰群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东海和黄海南部近海小黄鱼幼鱼的空间连通性研究

海洋渔业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东海和黄海南部近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群体的空间连通性,于2019年5—6月在东海至黄海南部近海的4个区域采集了当年生的小黄鱼幼鱼,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测定了耳石边缘和近核区的耳石元素与Ca的比值(Sr∶Ca、Ba∶Ca、Mn∶Ca和Mg∶Ca),应用非参数的单因素统计方法和非参数置换方差分析PERMANOVA、随机森林分类和无监督的随机森林聚类方法,分析了采样点间小黄鱼幼鱼样本的空间连通性,并评估它们的出生地来源。采样点间小黄鱼幼鱼耳石边缘元素比值呈极显著的空间差异(P<0.05),随机森林分类的总分类准确度为63%,各采样点的分类准确度在50%~75%之间,小黄鱼幼鱼的空间差异主要由Mn、Ba等元素的差异引起。基于耳石近核区元素比值的无监督随机森林聚类的结果显示,小黄鱼幼鱼主要源于黄海南部近海和东海近海的产卵场,Ba是驱动小黄鱼幼鱼出生源空间差异的主要元素。不同海域小黄鱼幼鱼的扩散范围是有限的,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小黄鱼种群连通性表现出种群隔离的趋势。

关键词: 小黄鱼 幼鱼 耳石微化学 空间连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ResNet的典型养殖鱼类识别方法研究

渔业现代化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下目标精准识别对指导养殖生产、辅助养殖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目标识别精度和运行效率是影响识别技术深入应用的关键问题.针对鱼类识别产业应用需求,以ResNet(Residual Neural Network)框架为核心,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框架结构对鱼类识别精度和效果的影响,确定适用于典型养殖鱼类识别的ResNet网络结构形式.首先,采用多相机同步采样方式,获取不同姿态鱼类图像,满足高柔性、多姿态的运动目标样本集构建需要;其次,为了提升样本对不同背景的适应能力,选取具有不同背景的目标鱼类图像,丰富图像样本集;然后,以典型的ResNet18、ResNet34、ResNet50框架结构为比较模型,分析不同结构在识别效率和识别精度方面的整体效果.结果显示,ResNet50识别精度最高,达到95.47%,ResNet34次之,达到95.03%,但ResNet50识别效率比ResNet34降低20.43%,综合考虑识别精度和识别效率,ResNet34更加适用于大样本量鱼类图像的识别分类.

关键词: 鱼类识别 深度学习 分类识别 ResNet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