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苏高邮罗氏沼虾池塘养殖可培养微生物组成调查
《中国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池塘养殖环境中重要微生物的组成,以提升健康养殖管理技术,分别于2019年7月、8月和10月,在江苏高邮市罗氏沼虾主养区开展了罗氏沼虾池塘养殖系统可培养环境微生物的组成调查。采用LB培养基分离纯化了罗氏沼虾肝胰腺、肠道、鳃及养殖水体中可培养的细菌,利用细菌16S rRNA基因分子鉴定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初步鉴定;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铁壳”虾(养殖期生长缓慢)及铜绿微囊藻暴发池塘水环境微生物群落组成。以达卡气单胞菌(Aeromonas dhakensis)为受试病原菌,分析了池塘养殖系统中潜在病原拮抗菌的种类及效果。3次调查共分离可培养细菌605株,成功鉴定601株,分别属于37个属119种,其中罗氏沼虾体内分离到菌株23属76种,养殖水体中分离到28属81种。确定了池塘养殖系统中存在气单胞菌(Aeromonas spp.)、肠杆菌(Enterobacter spp.)、乳球菌(Lactococcus spp.)、弧菌(Vibrio spp.)等属的潜在病原菌。发生“铁壳”虾症的虾池优势环境微生物种类组成及占比与健康虾池相近,但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细菌占比高于健康虾池。铜绿微囊藻暴发影响环境微生物的组成结构,嗜水气单胞菌属细菌占比增大。从池塘养殖系统筛选到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贝莱斯芽孢杆菌(B. velezensis)、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等潜在益生菌对气单胞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调查结果可为掌握罗氏沼虾池塘养殖系统细菌性病原组成及建立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池塘水体自然净化系统研究
《科学养鱼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2006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进行“淡水鱼类原良种场设施与水体自然净化系统”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该系统经过十多年生产试验和在全国多地推广,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技术要点简介如下。一、系统部件该系统由动力(水泵)、鱼池、管道和沟渠组成。动力(水泵)依水面规模大小而定,


南美白对虾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动态研究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22
摘要:本研究对2015—2020年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学科主要研究机构、文献、专利及标准发布等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南美白对虾在危害因子风险评估及营养品质评价与分等分级方面的研究较少。现阶段应加快构建南美白对虾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指标体系,制定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标准,加强南美白对虾研究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相关标准与国际接轨,提高南美白对虾国际竞争力,应加强南美白对虾相关标准的制修订,提升国际市场风险的主动防控能力。本研究明确了南美白对虾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学科研究现状、发展状况和趋势以及今后需重点关注的领域,为科研人员了解基础研究方向提供参考。[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2,12(6):56-64]


新型牡蛎相关圆环病毒基因组的鉴定
《南方水产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病原基因组信息的匮乏是牡蛎病害研究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为鉴定更多牡蛎相关病毒,基于前期研究获得的华南沿海多地养殖的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病毒组测序数据进行质控、组装、物种注释后,挑选出其中疑似圆环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行进化树构建、基因组比较、蛋白结构域分析、三维结构预测和病毒丰度分析,在养殖牡蛎体内鉴定到了5个序列完整的新型牡蛎相关圆环病毒基因组,且5个病毒基因组在多个样品中存在.结果显示,5条病毒序列与已知的圆环病毒聚类在一个大的分支,说明其为圆环病毒科成员;5条病毒基因组序列均含有一个复制酶蛋白基因,且均与节肢动物圆环病毒复制酶蛋白序列最为相似;5条序列与另外7条公共数据库检索到的序列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子分支,且该分支的序列来源多为动物相关样品.基于结构域分析软件(SMART)鉴定到多数序列中存在复制酶的保守结构域.


菲律宾蛤仔对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反应速率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养殖尾水氮含量过高等富营养化问题是影响当前我国池塘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是自然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氮循环过程,是沉积物氮素营养迁出的主要途径,埋栖型贝类通过滤水和蠕动等生命活动不仅能净化水质,还可以使沉积物颗粒混合并改变沉积物/水界面的物质交换.本研究于2020年9、10、11、12月采集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养殖池塘贝类区域(有贝区)和对照区域(无贝区)的沉积物表层样品,进行泥浆培养实验,利用氮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检测其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反应速率,并分析了其与间隙水理化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菲律宾蛤仔养殖池塘有贝区10月和11月样品检测到厌氧氨氧化反应,并有反硝化—厌氧氨氧化耦合反应;有贝区9-12月沉积物反硝化反应速率均高于无贝区,有贝区9月的反硝化反应速率最高(0.005 8 μmol/kg·h);水体温度与沉积物反硝化反应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氨氮(NH4+-N)浓度与厌氧氨氧化反应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表明,海水池塘养殖生态系统中也存在厌氧氨氧化过程,养殖菲律宾蛤仔等埋栖型贝类有利于池塘沉积物/水界面的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反应,有效地促进池塘沉积物脱氮过程,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海水养殖生态系统氮循环理论,也为开展尾水生物净化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渤黄海区域渔船碳排放特征
《农业工程学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渔船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评估中通常被忽视的领域,对全球变暖过程具有不可忽略的驱动作用.渤黄海是中国重要的海上粮仓和生态环境治理区域,查明渤黄海渔船生产作业过程对温室气体排放贡献较大的环节,对区域碳循环研究、碳排放管理及减排降碳措施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渤黄海区域海洋渔船二氧化碳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渔业生产活动对气候变暖的影响程度,该研究基于2020和2021年的海量渔船管理及动态船位数据,提取了航段位移、航段内渔船航速、发动机负荷因子、排放因子等状态参数,构建了渔船二氧化碳排放动态计算模型,分析了渤黄海区域9种作业类型渔船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给出了渔船年度及月度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渤黄海区域各类机动渔船在2020和202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别为450万和945万t,总体呈现出近岸低、外海高的分布特征,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渤海湾渔场、滦河口渔场、海东渔场、烟威渔场、石岛渔场、石东渔场、海州湾渔场及大沙渔场.2)拖网和刺网渔船是二氧化碳年度累计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但就单船单位航行时长二氧化碳排放量而言,辅助船最高,围网渔船次之.3)不同年份相同月份的渔船二氧化碳排放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伏季休渔期开始前强碳源主要出现在黄海中南部区域,休渔期结束后强碳源主要出现渤海中部、山东半岛东部以及黄海中部海域一带,年度内渔船二氧化碳排放重心总体上是由沿岸海域向中部开阔海域方向扩散.该研究通过渔船动静态异质数据推演二氧化碳的时空变化,对评估渔业生产所引起的气候效应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 捕捞渔船 数据挖掘 温室气体 气候变暖


基于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养殖容量动态评估
《渔业科学进展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养殖容量评估是衡量贝类养殖活动是否环境友好、碳汇功能能否充分发挥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基于2018年5月—2019年2月的走航观测和定点连续观测数据,通过构建营养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碎屑-菲律宾蛤仔(nutrients-photoplankton-zooplankton-detritus-clams,NPZD-C)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动态评估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养殖容量.结果显示,构建的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演菲律宾蛤仔的生长和浮游植物的动态响应,菲律宾蛤仔和浮游植物的实测值和模拟值均呈显著线性相关(P<0.01),R2分别为0.934 8和0.926 4;不同放苗密度情境下的产量模拟结果显示,当苗种(2000~3000 ind./kg)的初始放苗密度分别为300、500、700、1000、1500 ind./m2时,蛤仔的预测产量分别为10.5、15.6、18.9、21.6、23.2 t/hm2;养殖容量评估结果显示,若在期望的10个月养殖时间内收获湿重为5 g以上的商品蛤仔,放苗密度需控制在1000 ind./m2以内,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判定标准,适宜的放苗密度为550~750ind./m2.研究结果可为实施生态系统水平的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养殖管理、充分发挥菲律宾蛤仔的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 养殖容量评估 胶州湾


预算管理一体化背景下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路径 -评《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理论、制度、案例及经验》
《科技管理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预算不仅能反映政府的活动方向和范围,还能体现国家的战略和政策,支撑着国家治理。我国当前存在预算管理制度不够全面、预算约束制度不够完善、支出标准制定滞后、预算管理在不同层级、主体、环节衔接不够等诸多问题。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对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现代预算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由郑涌,郭灵康著,


我国"十三五"期间水域生境修复和渔业资源养护领域研究进展
《中国水产 》 2022
摘要:为提高我国水域生态系统修复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科技部在“十三五”期间启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在重要养殖生物模式与环境互作、重要水域生境退化与渔业资源补充机制、生态环境与渔业资源调查、监测和评估技术、水域生境修复与渔业资源养护技术、生态环境与渔业资源动态预警及管理技术,以及现代化海洋牧场构建技术和立体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预算管理一体化背景下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路径-评《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理论、制度、案例及经验》
《科技管理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正>预算不仅能反映政府的活动方向和范围,还能体现国家的战略和政策,支撑着国家治理。我国当前存在预算管理制度不够全面、预算约束制度不够完善、支出标准制定滞后、预算管理在不同层级、主体、环节衔接不够等诸多问题。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对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现代预算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由郑涌,郭灵康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