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冠层垂直高度对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以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例
《生物多样性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功能性状能够反映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从而影响生态系统功能.叶片是植物功能性状的重要研究对象,但随着树冠垂直高度的增加,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化规律仍不清楚.为了更好地解释植物对所处环境的响应机制,本研究以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6个优势树种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树种不同冠层高度的叶片比叶面积(SLA)、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片碳含量(LCC)、叶片氮含量(LNC)、叶片磷含量(LPC)、叶片氮磷比(N ∶P)、等效水厚度(EWT)、氮平衡指数(NBI)、类黄酮含量(FLAV)共10个功能性状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随树冠垂直高度的增加,叶干物质含量、类黄酮含量、等效水厚度和叶片磷含量呈增加趋势,比叶面积和氮平衡指数呈减小趋势;在冠层垂直方向上,类黄酮含量与氮平衡指数、比叶面积与等效水厚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片氮含量与叶片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2)不同树种叶片功能性状差异显著,可能受植物自身特性和群落树种演替进程的影响.(3)叶片功能性状的种内差异沿垂直层次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67%的树种的类黄酮含量随树冠垂直高度增加而显著增加,67%的树种的氮平衡指数随树冠垂直高度增加而显著减小.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树种叶片功能性状随树冠垂直高度增加产生的变化,反映了植物对光环境的适应以及对水资源和能量利用的不同策略.
关键词: 鼎湖山塔吊样地 植物功能性状 优势树种 垂直结构 物种共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90~100日龄慢速型黄羽肉鸡常规能量和糠麸类饲料原料代谢能评定
《饲料工业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为慢速型黄羽肉鸡日粮配制提供数据参考并完善我国黄羽肉鸡饲料原料基础数据库,选用90日龄清远麻鸡168只,按体重随机均分成7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鸡。试验预饲3 d,全收粪3 d。7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30%玉米日粮、30%大麦日粮、30%小麦日粮、30%高粱日粮、25%麦麸日粮、30%米糠日粮。采用全收粪和套算法测定总能(GE)代谢率、表观代谢能(AME)和氮校正代谢能(AMEn)。结果表明:玉米、大麦、小麦、高粱、麦麸和米糠的总能代谢率分别为83.0%、82.5%、83.3%、83.9%、39.5%、65.9%,AME分别为13.56、12.98、13.10、13.61、6.99、11.92 MJ/kg,AMEn分别为13.41、12.61、12.93、13.41、6.54、11.52 MJ/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柑橘果皮褐斑病发生过程中代谢差异分析
《中国食品学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甜橙果实为试材,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采后柑橘不同褐斑病感染程度果皮中的代谢物差异.通过样本相关性分析、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褐斑程度果皮中代谢物差异.结果表明:PE包装显著抑制柑橘果实褐斑指数,以无褐斑果皮样品为对照,共筛选出1191个差异离子,在CK-42 d vs CK-0 d样本中,共筛选出107种显著差异代谢物,其中62个为上调,45个为下调,而在PE-42 d vs CK-0 d样本中共筛选出124种显著差异代谢物,其中65个为上调,59个为下调.经KEGG通路分析,代谢物主要分布在10条代谢途径中,代谢物数量富集最多的前3条通路分别是全局和总览图、其它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氨基酸代谢.经HMDB通路分析,代谢差异物主要分布在11条代谢途径中,差异代谢物数量富集最多的前5条通路分别是苯丙烷和聚酮化合物、脂质和类脂质类、有机杂环化合物、有机酸及其衍生物、苯甲酸酯类.研究结果有助于完善柑橘果皮褐斑病形成机制,可为提高柑橘保鲜效果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9~2021年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流行趋势及灭活疫苗研究进展
《养禽与禽病防治 》 2022
摘要:1近年全球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流行态势1.1禽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属甲型流感病毒,可以感染多种禽类,有些也可以感染猪、马、海豹和鲸等多种哺乳动物以及人类。AIV基因组是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蛋白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HPAIV)均属于H5或H7亚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潮州老茶树茶天牛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方法
《广东茶业 》 2022
摘要:潮州市是广东省内老茶树资源最丰富的区域.老茶树保护一直是潮州市茶产业的关注热点.近年来,研究发现老茶树中茶天牛为害日益显著.茶天牛作为一种钻蛀性害虫,其危害程度严重,防治难度大.目前对茶天牛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缓慢,并且缺少有效的防治措施.因此本文综述了茶天牛的形态特征、危害及生活习性、发生原因,并总结针茶天牛科害虫的防治手段,为制定茶天牛预测预报和防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修剪模式对英红九号茶树抗寒能力的影响
《广东茶业 》 2022
摘要:为探索英红九号茶树适宜防冻技术管理措施,本文通过田间试验,探索不同修剪模式对英红九号茶树抗寒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遇到极端天气的情况下,英红九号茶树冬剪与夏剪在发芽密度和产量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改冬剪为夏剪不仅可以提高茶树发芽密度和产量;还可以提高成茶品质和经济效益.因此,立地条件容易受霜冻影响的地块,建议英红九号茶树改冬剪为夏剪,可为春茶产量提供保证.
关键词: 茶园;霜冻;英红九号;修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高压蒸汽处理对米糠理化和营养特性的影响
《现代食品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考察高温高压蒸汽对米糠理化特性和营养品质的影响,该研究评价了121℃高温高压蒸汽处理时间对米糠脂肪酶活性、物理特性(粘度、色度和微观结构)、营养组分(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及其组成)和植物化学成分(植酸、γ-谷维素、酚类物质及其活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处理1 min脂肪酶活性损失率达81.86%,进一步延长处理时间对脂肪酶活性损失率并无显著提高.随处理时间的延长,米糠的粘度由14.67 cP降低至7.00 cP,颜色则明显加深,结构上表现更加致密.高温高压蒸汽处理1 min后,米糠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71.89%,粗脂肪提取率提高5.94%;植酸、γ-谷维素和结合酚不受处理的影响,但米糠游离酚含量由0.51%下降至0.46%,其ORAC(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抗氧化活性由183.20降低至149.22μmol TE/g DW.上述结果表明,121℃高温高压蒸汽处理1 min为最佳米糠处理时间.研究结果为高温高压蒸汽在米糠加工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稻秸秆还田和减钾对晚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环境科学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秸秆是华南双季稻区重要的有机肥资源,为探讨早稻秸秆还田条件下钾肥减量施用对晚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于广东省白云区和惠阳区开展大田试验,设置常规施肥(CK)、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处理(RS)和秸秆还田+钾肥减施20%(RS-K)这3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的晚稻生物量、钾含量和产量,及土壤速效钾、有机碳、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等土壤肥力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RS-K处理的水稻生物量和产量与CK处理无显著差异.与CK相比,RS处理的水稻植株钾含量平均提高了 3.97%(白云)和6.91%(惠阳).RS-K处理的植株钾含量在水稻生长前期显著低于CK处理,但在水稻生长后期两者无显著差异.与CK相比,RS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增幅达13.90%(白云)和21.67%(惠阳);RS-K处理的土壤速效钾也较CK处理提高了 3.56%(白云)和4.23%(惠阳).秸秆还田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但对土壤pH值、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硝态氮、铵态氮和有效磷含量无显著影响.与CK相比,秸秆还田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的Chao1和Shannon指数;秸秆还田处理还显著提升了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的相对丰度,而降低了酸杆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是驱动土壤细菌结构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综上,早稻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和晚稻钾含量,在早稻秸秆还田条件下钾肥减施20%对晚稻钾营养水平和产量均没有产生明显负面影响,且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和细菌多样性.因此,在华南双季稻区,早稻秸秆还田配合钾肥减施20%有利于化肥减施、粮食稳产和培肥地力,对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水稻 钾肥减施 产量 土壤肥力 土壤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普通野生稻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评价及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抗性鉴定、分子标记和方差分析,评价与分析了广东普通野生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广东普通野生稻对广东省典型的致病菌株Ⅳ型小种表现为抗或高抗,对PXO99小种的抗性反应差异较大,表现出从中感到抗病.用已知功能标记做鉴定,结果显示:20个普通野生稻居群中,3个居群能够扩增出Xa21抗病基因条带;4个居群能够扩增出Xa4抗病基因条带;5个居群能够扩增出Xa7、Xa27抗病基因条带;Xa23、Xa10、Xa26抗病基因条带分别能够在11、12和16个居群中被扩增出;19个居群能检测出Xa1的抗病基因条带,所有居群均不含xa5、xa13抗病基因.抗谱分析发现,HY2、DB2和GZ2 3个居群中的5份野生稻资源可能含有新的抗性基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对于Ⅳ型小种,高州普通野生稻的抗性水平显著高于化州、雷州和台山普通野生稻;而化州、台山普通野生稻的抗性水平显著低于陆丰普通野生稻.对于PXO99小种,广东不同县市间的抗性水平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本研究为进一步发掘和利用广东普通野生稻的优异抗白叶枯病基因提供了材料基础和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