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天然虾青素的制备和功能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虾青素属于类胡萝卜素家族的重要成员,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具有良好的清除自由基和屏蔽紫外光的能力。综述了天然虾青素的制备方法,并对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与总结。近年研究发现,虾青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本文对天然虾青素在药用和营养方面的潜在应用进行了综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机械耕播方式对稻茬小麦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稻秸全量还田与小麦丰产增效相协调的机械耕播方式。以镇麦1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耕播、翻耕+旋耕复合耕播、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3种机械耕播方式,研究其对稻茬麦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耕播相比,翻耕+旋耕复合耕播、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均能改善种床质量,提高出苗数和最终成穗数,同时二者也能延缓花后绿叶的衰老,提高剑叶的SPAD值和光合速率,促进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其中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方式下小麦增产效果更好。另外,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采用全秸秆茬地洁区旋耕智能施肥播种机一次性完成秸秆清分、条带施肥、宽窄行播种、对位镇压以及沟系配套等多道工序,能减少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率,显著提高稻茬小麦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稻茬小麦 机械耕播 产量 经济效益 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规模兔场污液异位发酵处理技术应用
《江苏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中国家兔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粪污尤其是污液的处理已成为制约家兔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异位发酵技术处理兔场污液,通过测定垫料理化特性,评价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发酵床在停止添加污液后再持续发酵22 d,垫料中有机质、全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含量,砷、铬、铅、汞及镉的含量均符合《畜禽粪便堆肥技术规范》(NY/T 3442-2019)对堆肥产物质量的要求。异位发酵与氧化塘处理相比,污液在集污池内存储时间缩短为21~28 d,周转时间(21~28 d)远低于氧化塘法所需的90 d,且集污池容积仅为氧化塘容积的1/3,大幅减少了建造成本。发酵后的垫料便于堆放和进行远距离运输,且在应用中受作物种植季节与地域环境影响少,克服了规模养殖场需配备土地的限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水稻生产全程简约化绿色防控策略研究与应用
《中国植保导刊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江苏水稻病虫害灾变规律变化发展的新特点,以及农药减量控害难度加大、稻米品质质量要求提高等社会需求,结合农药残留风险关键控制点和农药施用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分析,提出了水稻病虫害"前防、中控、后保"的全程简约化防控新策略.构建了以"种苗处理和穗期病虫绿色用药"为核心、以"生态调控"为配套的水稻不同生长时期防控技术体系和基于智能化监测预警技术及精准选药用药技术的支撑保障体系.针对苏南、苏中和苏北稻区的差异化防控需求,建立了分区域分阶段的"X+△Y+Z"全程简约化防控技术模式.通过多点多年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液体发酵杏鲍菇-牛蒡茉莉花茶饮料的研制
《食品工业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选择优良的杏鲍菇菌株,进行活化,液体发酵培养,研究培养时间、温度、转速对胞外多糖含量影响,用苯酚—硫酸法检测多糖含量,将发酵液与菌丝体破碎、离心、过滤,滤液作为调配液与牛蒡汁、茉莉花茶、白砂糖等进行调配,以感官评分为指标,优化保健茶饮料调配条件,进行产品质量检测。结果表明,杏鲍菇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时间3 d、培养温度28℃、摇床转速120 r/min;复合保健茶饮料最佳配方为调配液20%、牛蒡汁添加量8%、茉莉花茶添加量15%、白砂糖添加量6%。在此条件下制得的茶饮料色泽,形态、口感等均为最佳,营养功效全面,感官综合评分95分,符合国家食品生产理化和卫生标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磷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关于磷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研究较少,为此,本文检索了已发表的磷对稻田甲烷排放的相关文章,并对文献数据进行了再挖掘分析,总结归纳了磷对甲烷产生和氧化的可能影响,并对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发现磷对稻田甲烷排放的调控主要受种植系统和其他施肥情况的影响,一季中稻下大都表现为磷肥施用降低甲烷排放,降幅受其他土壤养分情况影响而不同.磷通过影响水稻根系及其分泌物进而影响土壤碳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土壤磷的有效性,并改变土壤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的丰度和群落组成来调控甲烷的产生及氧化过程,最终影响甲烷的排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机械耕作和播种方式对稻茬小麦光合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沿淮地区水稻种植后土壤质地黏重加之秸秆还田量大制约了小麦生长,耕作和播种方式的合理搭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于2017-2019年在泗洪设置了不同耕作方式(耕翻、免耕)和播种方式(中型带播、中型条播、小型带播、小型条播)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小麦穗数和穗质量形成、光合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年度均以免耕产量最高,比耕翻分别增产25.4%和15.2%。2)两年度采用中型机械播种方式能够稳定实现较高的籽粒产量,小型条播仅2017-2018年度免耕条件下产量与中型机械播种方式差异不显著。带播相比于条播能够提高小麦个体生长空间,增大光合面积,增强了群体干物质生产和转运能力。总的来说,免耕下采用中型带播方式播种是改善沿淮地区稻茬小麦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的一种有效农田管理模式,这为当地优化选择和推广适宜的耕播方式组合提供了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