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半封闭温室迷你黄瓜岩棉栽培技术
《中国蔬菜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半封闭温室比传统温室更能精确地控制温度、湿度和CO_2浓度,不仅可以加温,还能降温。通过科学的种植管理,黄瓜生长期间农药使用量和次数明显减少,单茬采收期长达4个月,产量可达26 kg·m~(-2)。水果黄瓜是近年来从欧洲引进的适宜温室栽培的鲜食类黄瓜,因其品质好、产量高,被很多地区作为名特优蔬菜广泛引种栽培,深受广大消费者


杂交稻与绿色超级稻
《科学通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增产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60年来,我国水稻育种目标和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重要基因的发现以及杂种优势技术的创新与利用,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水平,影响着水稻的生产方式.当前,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超高产的育种目标和生产方式需要改变.培育和大面积应用抗病虫、肥水高效吸收利用、抗旱性和抗逆性的绿色超级稻,成为水稻育种与利用的新方向.绿色超级稻的构想与实践对作物育种目标、作物生产方式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已经产生重大影响.本文简要介绍我国杂交稻的发展以及绿色超级稻的研究现状.


电子束辐照对蛋黄粉品质及微生物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电子束辐照对蛋黄粉品质和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为蛋黄粉杀菌方法的确定提供参考。【方法】以蛋黄粉为原料,分别用0,1,2,3,4,6和8kGy电子束进行辐照处理,比较不同剂量电子束辐照对蛋黄粉乳化性能、脂质氧化性能、色泽的影响,并分析辐照后贮藏30d蛋黄粉中微生物的变化,综合不同辐照剂量对蛋黄粉品质及微生物变化的影响,确定蛋黄粉电子束辐照处理的适宜加工工艺。【结果】蛋黄粉在辐照剂量为1~4kGy时,其乳化能力、乳化稳定性及脂质过氧化值分别为392.4~351.4mL/g,27.8~24.7min和1.80~1.98mmol/kg,与CK组(0kGy)乳化能力(40.6 mL/g)、乳化稳定性(28.3 min)和脂质过氧化值(1.80 mmol/kg)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辐照剂量为6kGy时,其酸价(0.14mg/g)和色泽L*与CK组比较无显著变化;3~4kGy的辐照剂量可以有效控制蛋黄粉中微生物的变化,并可有效防止产品贮藏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结论】电子束辐照剂量控制在4kGy内,对蛋黄粉理化及感官品质影响不大,并能有效杀灭产品中的微生物,4kGy是蛋黄粉适宜的电子束辐照剂量。


种蛋不同贮存期及贮存期内热处理对孵化指标的影响
《中国家禽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不同贮存期及贮存期内热处理对海兰褐父母代种蛋孵化指标的影响,将来源相同的种蛋分别贮存1、2、3、4……17 d,其他贮存条件相同。孵化后,分析其孵化指标,包括活胚率、死胚率、毛蛋率、健母雏率和蛋雏比等。另外,对贮存12~17 d和10~20 d的种蛋在入孵前一天进行热处理,孵化后分析其孵化指标。结果显示:贮存时间过短(1~2 d)和过长(9~17 d)都会影响种蛋的孵化。在贮存期热处理可提升蛋鸡种蛋的孵化指标,尤其是对贮存10~20 d的种蛋。研究结果表明,对贮存时间超过10 d以上的种蛋采用贮存期预温刺激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种蛋的孵化率和正品率,对规模化孵化厅技术管理具有实际指导作用。


南方灵芝中一种新型免疫调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食用菌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蛋白质基本理化特性、信号肽和亚细胞定位、分子进化与翻译后修饰位点以及蛋白质三维结构等方面,对南方灵芝(Ganoderma australe)中免疫调节蛋白c13717进行预测分析,并将c13717蛋白的分析结果与三种典型的真菌免疫调节蛋白(LZ-8、Fip-fve和Fip-vvo)以及牛樟芝(Antrodia camphorata)中免疫调节蛋白ACA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c13717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4150,N端具有信号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外,遗传进化与ACA相近,而与LZ-8、Fip-fve和Fip-vvo较远,翻译后修饰位点较少,蛋白三维结构含有cerato-platanin(CP)结构域,不具有真菌免疫调节蛋白典型的FNIII结构,证明c13717蛋白不属于真菌免疫调节蛋白(fungal immunomodulatory protein,FIP)家族,而属于CP蛋白家族,可能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


不同硝酸盐含量菠菜品种的生理差异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营养液栽培方式,以4个硝酸盐含量有显著差异的菠菜品种为材料,测定其生长指标(株高、主根长、株幅、柄长、干鲜重和叶面积)、光合色素(叶绿素a、b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光合作用参数(实际光化学量子产率、表观光合电子传递率、光化学猝灭系数、非光化学猝灭系数)、硝酸根吸收速率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等,研究不同硝酸盐含量基因型品种的生理差异。结果显示:(1)不同基因型菠菜叶片的硝酸盐含量始终存在着巨大差异,且硝酸盐含量与生物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在同样的栽培条件下,生物量大的品种并不代表其硝酸盐含量低。(2)高硝酸盐含量基因型菠菜品种的光合色素含量较低,光合作用效率较差,硝酸吸收速率较高,硝酸还原酶活性较低;而低硝酸盐含量基因型菠菜品种的光合色素含量较高,光合作用较强,硝酸吸收速率较低,硝酸还原酶活性较高。(3)低硝酸盐含量基因型品种SL-06-13的综合评价最好,可以作为选育低硝酸含量菠菜品种的材料。研究表明,菠菜硝酸盐含量的基因型差异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受硝酸盐吸收和转运的共同影响。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啶虫脒在工厂化双孢蘑菇栽培中的残留
《农药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PDA)测定了双孢蘑菇及其覆土和培养料中啶虫脒的残留量,研究了啶虫脒在工厂化双孢蘑菇栽培中的残留规律。样品以乙腈提取,分散固相萃取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结果表明:在0.02~3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啶虫脒在双孢蘑菇、覆土和培养料3种基质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1%~9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7%~9.6%。在不同施药水平下,啶虫脒在覆土和培养料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指数方程,平均半衰期分别为34和23 d。覆土单独施药后啶虫脒会向培养料迁移,培养料内的啶虫脒残留量总体先升高后降低。随覆土或培养料中啶虫脒施药剂量的增加,双孢蘑菇中啶虫脒的残留量随之增加,当啶虫脒在覆土或培养料中的施药量有效成分在10~250 mg/kg之间时,双孢蘑菇子实体中啶虫脒的残留量在0.03~2.6 mg/kg之间,且第一潮、第二潮和第三潮菇间残留量存在显著差异。同一处理剂量下,覆土单独施药后蘑菇中啶虫脒的残留量显著高于培养料单独施药后蘑菇中的残留量。


不同砂梨果实中糖酸含量及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果树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糖酸含量对梨果实口感的影响,并找出砂梨果实发育过程中可能的糖酸代谢关键基因。【方法】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4个不同类型的砂梨果实中主要糖酸含量进行分析,从梨基因组注释数据中检索并分离获得糖酸代谢密切相关的基因家族,并使用‘雪青’梨转录组数据对这些基因家族在果实不同发育时期进行表达分析。【结果】‘翠冠’梨中糖含量高,‘1-8-34’梨酸含量高。口感偏酸的‘新酥’梨和‘1-8-34’果实中的总糖含量与口感偏甜的‘金二十世纪’梨差异不显著。研究共分离获得糖酸代谢密切相关的10个基因家族共44成员,其中23个成员在不同果实发育时期发生表达。2个蔗糖磷酸合成酶(SPS1和SPS2)、1个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3)和2个苹果酸脱氢酶(MDH3和MDH4)在梨果实成熟期均表现出较高表达量。【结论】梨果实口感酸的主要原因是果肉中酸含量高。SPS1,SPS2,PEPC3,MDH3和MDH4在梨果实糖酸合成中起关键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