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贵州西南部大树茶生化特性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贵州西南部安顺市、黔西南州、六盘水市、兴义市等地现存大树茶,进行4项常规生化成分含量测定并与贵州主栽品种‘福鼎大白茶’作比较分析,研究大树茶的生化特性、适制性、栽培利用价值及饮用价值等。结果表明,贵州西南部各地大树茶与‘福鼎大白茶’的水浸出物和咖啡碱含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地大树茶资源的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福鼎大白茶’。总体来看,贵州西南部各地大树茶的氨基酸含量较低,咖啡碱、茶多酚含量则较高;酚氨比值均在8以上,适制红茶,直接栽培利用价值不大,可作为高咖啡碱、高茶多酚茶树新品种的育种材料。


在茶假眼小绿叶蝉防治中应用静电喷雾器的效果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常规手动喷雾器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分析静电喷雾器施药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用药量、工作效率及农药残留情况。结果表明,与常规手动喷雾器相比,采用静电喷雾器施药,药后3d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平均虫口减退率和平均相对防治效果为27.785%和50.885%,是手动喷雾器的1.77和1.19倍;药后7d平均虫口减退率和平均相对防治效果为55.63%和65.97%,是手动喷雾器的1.82倍和1.39倍,具有较好的防治速效性和持效性,且用药量平均减少10.22%,工作效率平均提高72.97%,农药残留量平均减少44.25%。可见,静电喷雾器为当前茶园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植保机具,可在茶叶生产上推广应用。


温敏核不育系6311S的制种特征特性研究
《种子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6311 S和珍汕97 A分批播种比较试验和开花习性及对"920"的敏感性研究表明:6311 S播种至抽穗始期80 d,比珍汕97 A长12~16 d;主茎总叶数14.6叶,比珍汕97 A多1.7叶;植株较高,分蘖中等,穗型大,单株颖花数多;开花习性、花时、柱头外露率等相当于珍汕97 A;对"920"反应比珍汕97 A敏感。因此,6311 S制种特性优于珍汕97 A组合。


溶磷菌的溶磷、分泌IAA及有机酸特性研究
《土壤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 L.)根际不同部位溶磷菌进行分离,得到溶磷菌20株。通过溶磷圈法筛选出11株溶磷能力较强的菌株进行液体培养,利用钼蓝比色法测定其溶磷能力。结果表明,各菌株溶磷量在94.35~400.49μg mL-1之间,其中菌株LC15的溶磷量达到400.49μg mL-1。对菌株分泌IAA与有机酸的测定结果显示,菌株溶磷量与培养液有机酸总量、pH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11株溶磷菌大部分具有分泌IAA的能力,其中菌株LC20分泌IAA量达到42.39μgmL-1,LC15分泌有机酸量较高,为30.67 mmol L-1,仅次于LC14(32.34 mmol L-1)。综合菌株的溶磷、分泌IAA和有机酸等特性,认为LC15、LC16、LC19、LC20和LC25等5个菌株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莲雾不同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及抗冷适应性
《果树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叶片和成熟枝条为试材,应用电导法测定莲雾在不同低温下细胞膜透性的变化,配合Logistic方程求出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评价6个莲雾种在不同降温时期的抗冷性,及同一时期不同部位的抗冷性,并结合露地栽培越冬表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自然降温过程中,6个莲雾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均随气温的下降而不断降低,但下降幅度因种而异,1.69~2.97℃不等。6个种抗冷性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水蒲桃>本地种>粉红种>紫红种>青色种>印度红。2 a生枝条的抗冷力最强,明显比叶片耐冷。冬季越冬表现与1月半致死温度测定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半致死温度可作为莲雾抗冷性评价的一个可靠指标。长时间低温加上霜冻,使露地栽培本地种、粉红种、紫红种的叶片和部分嫩梢受冷害,而印度红、青色种不能越冬成活。
关键词: 莲雾 Logistic方程 半致死温度 抗冷性


高油份双低杂交油菜福油508的选育
《种子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福油508是以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系1923 A为母本,以双低恢复系18 R为父本配制的杂交油菜新组合。该组合在2009~2011年国家上游区试中,共22个试验点,有20个点增产。2年平均单产191.65 kg/667 m2,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5.56%。2年产油量平均为85.69 kg/667 m2,比对照油研10号(77.99 kg/667 m2)增加9.87%。2年芥酸含量分别为0.7%和0.0%,硫甙含量分别20.26μmol/(g.饼)和26.82μmol/(g.饼),含油量平均为44.71%,居参试组第1位。2011年11月通过国家上游区试审定并定名为福油508。


不同时期施氮量对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获得高产的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模式,以‘油研599’和‘三北98’为材料,采用三元二次通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对不同时期施氮量对油菜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研599’获得最高产量指标(2898.21kg/hm2)时的各个因素组合为活棵肥89.27kg/hm2,开盘肥120kg/hm2,腊肥101.12kg/hm2,施氮总量为310.39kg/hm2。活棵肥、开盘肥、腊肥所占比例分别为28.76%、38.66%、32.58%‘;三北98’获得最高产量指标(2870.14kg/hm2)时的各个因素组合为活棵肥120kg/hm2,开盘肥120kg/hm2,腊肥37.55kg/hm2,施氮总量为277.55kg/hm2,活棵肥、开盘肥、腊肥所占比例分别为43.24%、43.24%、13.53%。2个品种合并后获得最高产量指标(2813.82kg/hm2)时的各个因素组合为活棵肥120kg/hm2,开盘肥120kg/hm2,腊肥76.23kg/hm2,施氮总量为316.23kg/hm2,活棵肥、开盘肥、腊肥所占比例分别为37.95%、37.95%、24.11%。


杂交油菜“黔油22号”高产制种模式研究
《种子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四因子五水平通用旋转回归组合设计,研究了黔油22号制种产量与栽培因素(N、P、K、密度)间的关系,建立了各因素与制种产量的回归数学模型,并进行了黔油22号高产制种优化方案分析,获得黔油22号在贵州省遵义县制种产量达到60 kg/667 m2以上的优化栽培方案:纯N(X1)=15.37~19.13 kg/667 m2、P2O5(X2)=13.81~15.08 kg/667 m2、K2O(X3)=15.82~20.19 kg/667 m2、母本移栽密度(X4)=10 334~11 220株/667 m2。
关键词: 杂交油菜 制种技术 数学模型 优化方案 黔油22号


基于生物量的辣椒果实几何参数模拟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对辣椒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以黔椒4号、Y-187、火焰山和绿炬为材料,设置品种与氮素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品种辣椒果实纵径和横径之间以及果实干重与体积之间的定量关系,引入校正系数K和M构建基于生物量的辣椒果实几何参数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类型辣椒果实纵径和横径的关系可用幂指数方程表达,果实干重随体积呈线性变化。运用独立试验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初步检验,模型对辣椒果实纵径和横径动态变化规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所建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不同生长条件下辣椒果实的主要几何参数,为构建辣椒功能—结构模型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