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一株分离自葛藤根际高效溶磷细菌特性研究及菌株鉴定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分离自葛藤(Pueraria lobata L.)根际的一株高效溶磷细菌GTR15进行促生特性、主要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GTR15的HD/CD值(溶磷圈直径HD,菌落直径CD)为2.22,28℃液体振荡培养7 d后对磷酸钙的溶解量为138.72 mg.L-1,分泌IAA(3-吲哚乙酸)及有机酸量分别为14.44 mg.L-1、46.00 mmol.L-1。菌株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细胞短杆状;淀粉水解、吲哚、V-P(二乙酰试验)、苯丙氨酸脱氨酶、明胶液化及M-R(甲基红)试验呈阴性;柠檬酸盐、过氧化氢酶、硫化氢及硝酸盐还原等试验呈阳性,结合菌株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初步鉴定为肠杆菌(Enterobacter sp.)。该菌株在研制高效微生物磷肥接种剂方面可能具有较大潜力。
关键词: 溶磷菌 溶磷能力 16SrDNA 分泌IAA 葛藤


同质恢渗粳部分利用亚种间优势及耐冷水稻恢复系选育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西南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水稻恢复性选择效率,增强恢复系的配合力,促进地方稻种资源的耐冷基因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设计了同质恢渗粳+耐冷性的水稻恢复系选育路线,开创了将耐冷性、恢复性和籼粳亚种间杂交蕴藏的强大优势巧妙结合的水稻三系恢复系的选育方法,并应用该方法育成了耐冷、强优势、稻瘟病抗性好的同质恢复系黔恢481、R467、Q431、Q568,用这些恢复系组配育成的威优481,金优431等7个高产、耐冷、稻瘟病抗性好的杂交稻组合,育出的耐冷杂交稻组合在贵州中高海拔秋风冷害频繁和稻瘟病重灾区发挥高产、稳产作用。
关键词: 籼粳杂交 同质恢复系 部分利用亚种间优势 耐冷 选育方法


辣椒茶黄螨危害的冠层光谱特性与危害级别反演
《西南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辣椒茶黄螨大面积的遥感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测定了辣椒茶黄螨危害期间的冠层高光谱数据,并对冠层反射光谱与茶黄螨危害级别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近红外波段758、1569 nm及可见光波段537 nm为茶黄螨螨害的3个敏感波段;并基于敏感波段及由其组成的比值植被指数(RV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建立了检测茶黄螨危害级别的5种单变量线性函数模型;3个敏感波段构建的模型方程在P=0.01条件下极显著相关,且758 nm处的光谱反射率建立的模型为最优,预测相关系数达0.965。
关键词: 辣椒 冠层光谱 茶黄螨 危害级别 反射光谱 反演模型


马铃薯引进新品种比较试验
《种子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三都县马铃薯品种比较单一的问题,引进中薯8号、中薯9号、中薯12号、中薯13号、中薯14号、定薯1号、安薯1号、钤田99、荷兰14(后期红)9个品种进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荷兰14产量最高,但生育期较长;中薯8号为早熟品种,产量高,品质优,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谢瓦氏曲霉间型变种veA基因全长克隆及序列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谢瓦氏曲霉间型变种中veA基因的结构及其与有性发育的关系,以谢瓦氏曲霉间型变种为有性发育研究材料对veA基因进行全长克隆,根据已克隆到的veA保守区片段设计基因特异性引物(GSP),使用RACE技术从总RNA克隆到了长度为2 515 bp的veA基因的cDNA。序列分析表明,该cDNA编码有562个氨基酸残基,其预测蛋白质序列与丝状真菌的其他种相应预测蛋白质比对结果发现,其相似性较好,保守区序列集中于蛋白质的N端。进一步研究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内只含一个内含子,长度为54 bp,位于起始密码子下游149 bp处。说明,已成功地从谢瓦氏曲霉间型变种中克隆到了veA基因。
关键词: 谢瓦氏曲霉间型变种 veA基因 有性发育 全长克隆


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土壤水分状况和产量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我国西南高寒山区春播马铃薯频繁出现的干旱问题,试验于2009-2010年设置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GMPM)、绿肥聚垄栽培方式(GM)、地膜覆盖栽培方式(PM)、普通翻耕栽培方式(CK)4个不同处理,研究其对马铃薯田间耕层土壤水分状况、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并用FLINT1模型对水分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普通翻耕栽培方式相比,播种后至封行前,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绿肥栽培方式和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田间土壤(0~21cm)含水率比对照平均提高了12.93%,6.30%和10.88%。封行后,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和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田间土壤含水率比对照平均低6.35%和6.40%。FLINT1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地膜绿肥栽培方式和地膜栽培方式在马铃薯生长中后期有一定的水分胁迫。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马铃薯的块茎产量比对照增加25.6%,但是地膜覆盖栽培方式马铃薯的块茎产量比对照降低15.8%。因此,绿肥聚垄地膜覆盖栽培方式能显著地提高苗期耕层土壤含水率和马铃薯的块茎产量,地膜覆盖可采取前期覆膜、中后期撤膜的栽培技术措施。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ZWAB的遗传差异分析
《种子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50对多态性位点丰富的SSR引物对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ZWAB与21份不同来源的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两系材料进行遗传差异分析。50对引物在22份材料间共检测到139个多态性位点,每对引物检测到1~6个多态性位点,平均2.8个,多态性比率为51.3%。聚类分析表明ZWAB与国内来源于S45 AB、117 AB的隐性核不育两系材料间的遗传差异较大,遗传背景来源于国外的甘蓝型油菜,属一种新型的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材料。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 SSR分子标记 遗传差异


贵州省稻瘟病菌对三环唑的抗药性监测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明确贵州省稻瘟病菌对三环唑的抗药性。【方法】利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个不同地区96个水稻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对三环唑的抗药性。【结果】稻瘟病菌各菌株对三环唑的敏感性成连续性分布,最大EC50与最小EC50分别为101.05μg/mL和35.16μg/mL;各地区平均EC50值在60.48~71.62μg/mL之间;最低抗性水平为0.48,最高抗性水平为1.39,相差2.89倍,平均抗性水平在0.83~0.99之间。【结论】贵州省稻瘟病菌对三环唑的抗药性仍然处于敏感或低抗水平,目前三环唑仍可以作为防治水稻稻瘟病的主要药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