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21日龄仔猪断奶过程不同肠段细胞外基质重要蛋白表达规律的研究
《动物营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21日龄仔猪断奶过程不同肠段细胞外基质(ECM)重要蛋白的表达规律.选用24头21日龄的断奶仔猪随机分配到6个栏中,分别于断奶后0、7、14和28 d每栏随机选择1头仔猪进行麻醉后处死,采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样品,测定ECM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结果表明:1)与0 d相比,7、14和28 d十二指肠Ⅰ型胶原蛋白α2链(COL1A2)、Ⅲ型胶原蛋白α1链(COL3A1)、Ⅳ型胶原蛋白α2链(COL4A2)、Ⅴ型胶原蛋白α1链(COL5A1)、Ⅵ型胶原蛋白α1链(COL6A1)、纤维黏连蛋白1(FN1)、肌腱蛋白C(TNC)和整合素α1(ITGA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且14 d十二指肠COL1A2和FN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28 d(P<0.05),14 d十二指肠COL3A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7和28 d(P<0.05),7 d十二指肠整合素β2(ITGB2)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14和28 d(P<0.05).2)与 0 d 相比,7、14 和 28 d 空肠 COL1A2、COL3A1、COL4A2 和 ITGA1 的 mRNA 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且7 d空肠COL5A1和COL6A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0和28 d(P<0.05),7 d空肠TNC和ITGB2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28 d(P<0.05).3)7 d回肠FN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0、14和28 d(P<0.05).4)与0 d相比,7、14和28 d空肠COL1A2和Ⅵ型胶原蛋白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14和28 d空肠COL4A2、层黏连蛋白和FN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仔猪断奶后十二指肠和空肠的胶原蛋白(COL1A2、COL3A1、COLAA2、COL5A1、COL6A1和Ⅵ型胶原蛋白)、FN1、层黏连蛋白、TNC、ITGA1和 ITGB2的表达和分泌降低;十二指肠COL1A2、COL3A1和FN1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断奶后14 d降到最低,空肠COL5A1和COL6A1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断奶后7 d降到最低;仔猪断奶后7 d回肠FN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但断奶对其他ECM相关基因表达无显著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皮的生物活性及其加工研究进展
《中国果菜 》 2022
摘要:黄皮是一种含有大量生物活性物质的热带水果,其所富含的维生素C、氨基酸、矿物质、多糖等对人体有抗肿瘤、抗氧化、降糖、降脂等多种功效.黄皮果入药有消食、化痰等作用,具有较高的营养及保健价值.由于黄皮果采后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导致货架期较短,且当前的保鲜技术还不够完善,因此探索黄皮的加工工艺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总结了黄皮果及其副产物的营养成分和加工研究现状,旨在为黄皮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黄皮;营养价值;生物活性;精深加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芪多糖对巨噬细胞活化及其吞噬功能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黄芪多糖对巨噬细胞增殖、抗原呈递与吞噬活性的影响,揭示黄芪多糖免疫调节作用机制,试验采用不同浓度的黄芪多糖(0、0.1、1、10、50、100μg/mL)处理巨噬细胞12 h,用CCK-8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80、CD86、MHC-II分子表达及细胞吞噬活性.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50μg/mL的黄芪多糖能够促进巨噬细胞增殖(P<0.001),提高细胞表面CD80、MHC-II分子的表达水平(P<0.001)和单个细胞吞噬能力(P<0.05);100μg/mL的黄芪多糖能够促进巨噬细胞增殖(P<0.001),提高细胞表面CD80(P<0.001)、CD86(P<0.05)、MHC-II(P<0.001)分子的表达水平,增加细胞吞噬率(P<0.05)及单个细胞吞噬能力(P<0.001).结果表明,50和100μg/mL黄芪多糖能显著活化巨噬细胞并增强其吞噬功能,但黄芪多糖活化巨噬细胞的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 黄芪多糖;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丁型流感病毒在中国的流行状况及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丁型流感病毒是继甲型、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之后的一种新型正粘病毒,2011年首次由美国从表现出流感样症状的猪只中分离出来,并于2016年被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正式命名为丁型流感病毒.目前丁型流感病毒已广泛分布于美洲、亚洲、欧洲和非洲的数十个国家.丁型流感病毒利用牛作为其自然宿主和扩增宿主,并定期扩散到其他哺乳动物物种,包括猪、马、羊和骆驼等.因此,丁型流感病毒具有广泛的地域分布和宽泛的宿主范围.丁型流感病毒感染可导致牛患轻度至中度呼吸道疾病,被认为是牛呼吸系统疾病综合征的重要关联因子.血清学证据表明,丁型流感病毒具有感染人的潜在风险.我国研究人员于2014年首次在山东省的牛群中检测到丁型流感病毒,随后,来自不同团队的研究人员分别于2017、2021和2022年报道了丁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病例.为更好地了解丁型流感病毒对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影响,系统综述了丁型流感病毒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和研究进展,并分析了丁型流感病毒在我国的流行趋势及对我国畜牧养殖业的潜在威胁.
关键词: 丁型流感病毒 流行趋势 遗传与演化 致病与传播 致病性 人畜共患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端丝苗米新品种象竹香丝苗
《中国种业 》 2022
摘要:象竹香丝苗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新选育的优质丝苗米新品种。2021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对象竹香丝苗的选育过程以及特征特性、栽培和繁种要点、适宜种植生态区域进行介绍,以期为高端丝苗米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龙眼种质资源果实性状多样性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99份龙眼种质资源的果实表型性状指标数据,探讨各资源间的遗传多样性,以期为龙眼种质资源的品质改良、利用及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Q型聚类、R型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开展果实数量性状分类研究.[结果]24个描述性状指标中共统计出82个变异表型,果实颜色和果肉质地观察到6个变异表型,果顶形状观察到2个变异表型,平均变异表型为3.42个.各个变异表型出现频率不同,易离核,化渣,无香气,种顶面观椭圆形和不易裂果5个变异表型出现频率均超60%.21个数量性状指标的遗传变异系数介于0.04~0.93,与果穗性状相关指标的遗传变异系数大于果实品质相关指标,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与总糖、蔗糖、Vc、酸、还原糖含量等指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单果质量与TSS、还原糖、Vc、酸含量等指标达到极显著负相关,与可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99份龙眼种质资源被分为4个类群,各类种群间果实性状指标差异较为明显.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1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5.956%,可以基本表达45个性状所代表的遗传信息.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2.071%,主要反映果实大小、外观性状和果穗特征;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为9.465%,主要反映果实内在品质和种子性状.[结论]龙眼果实表型性状指标数据变异明显,出现频率也不相同,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多样性.
关键词: 龙眼;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喷雾助剂对噻虫嗪防治豇豆上蓟马的减施增效作用
《农药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有机硅助剂Silwet stik和植物油助剂迈丝对噻虫嗪防治豇豆上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的效果及其残留行为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WG)在登记剂量和减量10%、20%、30%条件下分别添加两种助剂后5 d和7 d的防效,以及施药后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豇豆上的消解动态与残留量.豇豆样品采用乙腈提取,经N-丙基乙二胺(PSA)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田间试验结果显示:添加体积分数0.4% 的Silwet stik和0.5% 的迈丝助剂均能显著增加噻虫嗪在豇豆上的原始沉积量;施用25%噻虫嗪WG后7 d,添加助剂Silwet stik或迈丝的处理对豇豆上蓟马的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未添加助剂的处理,分别提高了8.84%和6.58%;登记剂量减少10%~30%情况下,添加Silwet stik或迈丝,施药5 d后的防效均高于未添加助剂的处理,分别提高4.04%~8.55%和10.37%~12.25%.研究表明,添加Silwet stik和迈丝两种助剂均能提高噻虫嗪在豇豆上的沉积量,提高对豇豆上蓟马的防治效果.结果可为噻虫嗪防治豇豆上蓟马的科学使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喷雾助剂;噻虫嗪;豇豆;蓟马;有机硅助剂;植物油助剂;噻虫胺;减施增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脂质分析技术及其在植物种子脂质代谢调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脂质是一类具有独特生理功能活性的化合物,参与调节多种植物应答非生物胁迫过程,对维持植物组织中生理动态平衡至关重要.脂质组学(Lipidomics)自2003年被提出后,已迅速发展成为对脂质整体系统分析的一门新兴学科,为传统代谢组学注入新的技术支撑,有助于阐明脂类物质在植物中的代谢调控机制.同时,质谱成像技术因其具有无标记、非特异性、高灵敏度、多物质同时分析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到植物组织中各类脂质分子的空间分布研究.介绍了脂质组学和质谱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重点综述脂质分析技术在植物种子脂质代谢调控研究中的最新进展,特别是新兴质谱成像技术在植物种子中脂类物质的成像应用.脂质组学和质谱成像技术作为目前多组学技术的重要补充,将为植物代谢途径和调控机制的深入探究提供新的契机.亚微米级高空间分辨率质谱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植物在空间分辨水平的脂质代谢调控网络的深入解析和前沿应用研究.
关键词: 脂质组学 质谱成像 空间分辨 可视化检测 脂质代谢调控 植物种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主要农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替代化肥潜力
《生态环境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合理利用秸秆养分资源可替代部分化肥使用,是种植业减肥增效并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探明广东省主要农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其替代化肥潜力,对于全省化肥减施增效、农业绿色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广东省主要农作物水稻(Oryza sativa L.)、玉米(Zea mays L.)、薯类(Dioscorea esculenta(Lour.)Burkill)、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花生(Arachis hypogaea Linn.)和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广东省统计数据和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对2019年广东省主要农作物秸秆数量、养分资源量及区域分布情况进行估算,并根据不同作物推荐养分用量计算各地区的养分需求量,分析秸秆养分资源替代化肥的潜力.结果表明,2019年广东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为1951.00×104 t,其中粤西秸秆资源量最大,其次是粤北,珠三角地区最少.全省秸秆的氮(N)、磷(P2O5)、钾(K2O)养分资源总量分别达到19.26×104、4.51×104、33.51×104 t,其中水稻的秸秆养分资源量最大,占全省农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总量的63%;其次是甘蔗秸秆养分资源,占18%;第三大秸秆养分资源是花生,占10%.湛江市的秸秆养分资源最大,占全省秸秆养分资源总量的25%,其中甘蔗和水稻秸秆的贡献率最大;其次为茂名市和肇庆市,占11%和8%,以水稻秸秆养分资源为主.广东省2019年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65.91×104 hm2,理论上养分需求量为46.18×104 t N、15.78×104 t P2O5、40.41×104 t K2O,秸秆养分资源替代化肥的潜力为N 22%、P2O519%、K2O 70%.不同种植制度下秸秆替代化肥的潜力不同,其中,水稻和甘蔗秸秆替代钾肥潜力最大,大豆秸秆替代氮肥潜力最大,而薯类秸秆替代化肥潜力最低.不同地区的秸秆养分资源替代化肥潜力不同,其中湛江市和广州市秸秆替代氮肥的潜力最高,分别达30%和29%;珠海市和梅州市秸秆替代磷肥的潜力较高,分别达26%和24%;梅州市秸秆替代钾肥的潜力最高,达78%以上.
关键词: 秸秆产量;秸秆养分资源;化肥替代;区域分布;广东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改良剂对土壤中镉(Cd)的钝化及小白菜品质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以白云石煅烧物、腐植酸、山梨糖醇及尿素等原料按照一定比例配制土壤改良剂,并设置3种改良剂处理(T1.5、T3.0、T4.5)和1个对照(T0),探究3种改良剂对镉(Cd)的钝化效果以及小白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改良剂能显著提高土壤pH并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土壤pH从T0的5.75提升到T4.5的7.28,土壤有效态Cd含量比T0处理分别降低18.5%、29.7%、30.2%;3种改良剂能促进小白菜生长,与T0处理相比,地上部鲜重分别提高5.5%、7.9%、12.9%,也降低了小白菜地上部Cd含量,分别降低了15.0%、34.5%、36.9%,Cd含量远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7);施用改良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白菜地上部的品质,与T0处理相比,T3.0和T4.5处理显著降低了可滴定酸含量,T1.5、T3.0和T4.5处理显著提高了维生素C含量.综合分析表明,3种改良剂对土壤中Cd具有显著的钝化效果,而且保障了小白菜中Cd含量达到安全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小白菜的品质.本研究结果为Cd污染土壤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白云石煅烧物 腐殖酸 小白菜 镉(Cd) 钝化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