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讨
《农村经济与科技 》 2020
摘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资源开发是将潜在的社会资源变为现实社会资源的动态实践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资源的利用是使有效的社会资源进入农产品生产过程,使其发挥功效的实践过程.科学开发与有效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资源,有利于提升生产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水平,有效地保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能促进全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从而全面提升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过程行为,会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的影响,开发与利用必须充分调研、明确主、客体,制定科学计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提高稻田土壤生物肥力的机理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长期稻虾共作是提高稻田肥力的有机生态途径.研究该模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该模式的可持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连续10年(2005—2015)中稻单作和稻虾共作的田间定位试验,于2015年10月中旬水稻收获后,按照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土层采集土样,分析不同土层中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土壤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易氧化有机碳(easily-oxidized organic carbon,EOC)和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含量,测定不同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计算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同时分析了与土壤碳、氮和磷代谢有密切关系的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结果]1)相对于中稻单作,稻虾共作显著增加了各土层中TOC、POC和DOC含量,增加30—40 cm土层中MBC含量以及10—40 cm土层中EOC含量;2)稻虾共作显著提高了10—30 cm土层中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碳库管理指数在10—20 cm和20—30 cm土层中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提高了52.7% 和58.2%;3)稻虾共作模式下,0—20 cm土层中小于0.053 mm粉-黏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中稻单作模式,而在20—3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中稻单作模式;4)与中稻单作相比,稻虾共作土壤脲酶活性在10—20 cm土层显著降低了16.7%,而在20—30 cm土层纤维素酶活性显著提高了28.0%;5)除DOC外,TOC、POC、MBC与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长期稻虾共作提高了稻田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特别是提高了20—30 cm土层纤维素酶活性,促进了根茬等有机物的分解,提高了该层次各粒级团聚体内的有机碳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加大了水稻根系的下扎深度,改善了固持速效养分的能力,从而提升了稻田土壤生物肥力.
关键词: 稻虾共作模式 土壤有机碳 土壤酶活性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苗期氮素响应的生理及分子差异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明小麦幼苗对不同氮素浓度的响应差异,设置高、低2种氮素浓度对12个不同基因型小麦进行营养液沙培,研究不同处理间小麦幼苗植株鲜重、叶片叶绿素含量、根系形态等的差异,并对植株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相关基因表达差异进行分析;同时,根据不同基因型小麦材料的植株鲜重对其氮素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氮素充分供应可显著提高植株鲜重;低氮条件下植株根冠比显著大于高氮水平下数值;氮素缺乏可以促进主根伸长、总根长和总根表面积的扩大,且不同基因型间主根长度差异显著.幼苗的叶绿素含量随着氮素浓度升高而增加.不同氮素浓度处理下小麦幼苗叶片的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在小麦各基因型间表现不同.小麦TaNRT1.1和TaNRT2.1基因在低氮处理下表达量较高,且高氮效材料郑麦9023和"410187"中2个基因的转录量高于低氮效材料南农08Y611中的转录量.氮素浓度正向调控氮素同化基因TaGS2的表达,而TaGS1表达量则在基因型间和氮素处理间差异不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有机硒对小麦产量及硒含量的影响
《食品科技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了解生物有机硒对小麦产量及硒含量的影响,在不同小麦品种灌浆初期叶面喷施生物有机硒制剂,研究其对小麦产量、籽粒硒含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灌浆初期叶面喷施生物有机硒制剂后,籽粒总硒含量为14.7~39.4 μg/100 g,有机硒含量为13.8~33.8 μg/100 g,有机硒占比80%~92.3%,19个小麦品种稳定达到湖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富有机硒食品硒含量要求》(DBS 42/002-2014)要求;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不显著,对小麦产量的增加效应因小麦品种基因型不同存在差异,对有效穗(P=0.009)和小穗数(P=0.004)效应显著;通过聚类分析初步筛选出6个(华麦2152、华麦2668、华麦2566、鄂麦580、襄麦55和襄麦25)综合性状较优的小麦品种,为下一步筛选适宜长江中下游地区富有机硒小麦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非生物胁迫对发芽谷物多酚的影响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发芽能显著提高谷物还原糖、必需氨基酸、游离脂肪酸、膳食纤维及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非生物胁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发芽谷物多酚类化合物的积累,同时提高发芽率,缩短发芽周期.本文考察了糙米、燕麦、荞麦、小麦、大麦等五种谷物发芽前后多酚种类的变化,同时介绍了谷物发芽时受到非生物胁迫(包括盐胁迫、超声波胁迫、光胁迫、等离子体胁迫及低氧胁迫)后多酚类化合物的变化,并简要阐述了非生物胁迫影响发芽谷物积累多酚类化合物的机理,旨在为谷物在逆境条件下发芽提供参考,以及为后续研究发芽谷物多酚提供可利用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时期省级农业科学院承建的部级质检中心发展思路探讨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 2020
摘要:在当前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在科研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省级农业科学院承建的部级质检中心迎来了产业发展的巨大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体制机制改革的诸多挑战.本文通过梳理事业单位改革、科研机构发展和质检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优势,从职能定位、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等方面探讨了该类部级质检中心的发展思路和对策,以期在"十四五"期间,聚焦产业需求,发挥平台技术优势,继续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 省级农业科学院 部级质检中心 发展思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次粉对酥性饼干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小麦次粉对酥性饼干品质的影响.通过制作不同次粉添加量的酥性饼干,比较感官、比容、延展性、质构及风味等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小麦次粉添加量大于50%时,酥性饼干的感官评分显著下降(p<0.05);当小麦次粉添加量大于75%时,其显著降低酥性饼干的比容(p<0.05); 50%和25%次粉添加量的酥性饼干具有较好的延展性;添加小麦次粉提高了酥性饼干的硬度,降低了脆性和黏附性,而25%次粉酥性饼干的硬度、脆性和黏附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电子鼻结果显示,不同次粉添加量酥性饼干的风味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添加25%的小麦次粉对酥性饼干的感官、比容及质构品质无显著影响,且提升饼干延展性,是生产次粉酥性饼干的适宜添加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N418S的选育
《湖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N418S是以N5088S/鄂晚14经系谱法选育的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为母本与自育籼型恢复系中间材料J798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水稻(Oryza sativa L.)光温敏核不育系。该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低,不育系稳定,在武汉市自然条件下稳定不育期为36 d,育性转换明显,易繁殖制种,米质优,配合力好,2019年8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技术鉴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光温敏核不育系 N418S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