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滴伪康纤虫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及EST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水滴伪康纤虫为海水养殖鱼类的重要危害性寄生虫。采用SMART技术构建营养期水滴伪康纤虫全长cDNA文库,初始文库滴度3.3×106pfu·mL~(-1),文库容量约为1.5×107 pfu,重组率97%。随机挑取24个克隆,经PCR检测插入的片段长度在0.3~2.0kb,平均长度>500bp。挑选文库中的1 200个克隆进行表达序列标签测序,得到1 032条高质量的EST,与NCBI数据库进行比对后,获得292个同源基因,其中包含190条单拷贝EST和102个重叠群,冗余度为71.7%。有215条EST在Tetrahymena thermophila,Paramecium tetraurelia,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Cryptocaryon irritans,Oxytricha trifallax等自由生活及寄生种类的纤毛虫的基因组中比对到同源基因,其中有134条EST具有功能注释,其余为未知功能的假定蛋白基因。水滴伪康纤虫cDNA文库的构建及EST测序的完成,为进一步发现和研究水滴伪康纤虫的功能基因奠定了基础。


小瓜虫对澳洲龙纹斑不同生长阶段苗种的感染与致病性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澳洲龙纹斑苗种人工感染小瓜虫的情况,本研究以小瓜虫感染3种生长阶段鱼体(平均全长分别为1.2 cm、2.3 cm和10.7 cm),记录其达到全部致死时间(LT_(100)),分别为10 d、13 d和13 d;半数致死时间(LT_(50))分别为6.4 d、8.8 d和6.7 d;最高感染强度分别为168个、150个和1 450个小瓜虫。分析表明其小瓜虫感染率、感染强度和死亡率与感染天数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相同感染天数的澳洲龙纹斑驯食前和驯食期鱼苗小瓜虫感染强度差异不显著,鱼种阶段的小瓜虫感染强度则显著高于鱼苗阶段(p<0.01)。澳洲龙纹斑鱼苗阶段感染小瓜虫初期呈随机分布,随后均为聚集分布;鱼种阶段感染小瓜虫均呈聚集分布。Logistic模型可很好拟合澳洲龙纹斑苗种小瓜虫感染强度、感染率和死亡率曲线;感染率拐点出现时间均早于感染强度和死亡率拐点时间。本研究结果为澳洲龙纹斑苗种培育中防控小瓜虫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不同微生物菌对福清市生活污泥堆肥化处置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福清生活污泥为原料,草木灰及鸡粪为辅料,添加枯草芽孢杆菌(T1处理)和BFA腐殖酸(T2处理)进行堆肥,研究微生物菌剂对堆肥过程中堆体(表层和中间)温度、水分、腐殖酸、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GI(种子发芽率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T1和T2处理较对照升温迅速,且高温期的温度高,维持时间长;堆肥期内各处理的水分均逐渐减少,而T2处理水分减少最多,减少了22.9%,其次是T1处理减少了19.6%,而对照仅减少了16.9%;堆肥40d后,T1、T2处理的堆体腐殖酸、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含量均高于对照;堆肥40d后,各处理的GI值均大于50%,其中T2处理的GI值大于80%,堆肥腐熟度达到最佳。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不育系臻达A及其杂交种的稻瘟病抗性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25是一个遗传传递能力强的广谱抗性基因。本研究以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25的BL27为抗源供体,与优质、配合力强、感稻瘟病的水稻保持系臻达B为受体亲本进行杂交、回交创制水稻抗病保持系新种质,再与臻达A测交和回交进行不育系转育,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农艺性状筛选,获得3个抗性基因纯合、农艺性状和开花习性均与臻达A相似的改良不育系株系。利用福建省近年来致病性代表的22个稻瘟病菌株对3个改良不育系及其15个杂交种进行抗性鉴定,3个改良不育系的抗性频率为95.45%~100%,15个杂交种的抗性频率均达75%以上,而原始对照臻达A及其杂交种的抗性频率仅为54.55%和40.91%~63.64%。自然病圃诱发鉴定表明,3个改良不育系的叶瘟和穗颈瘟均为0级,表现高抗,而对照臻达A的叶瘟为5级,穗颈瘟为7级,表现感病;15个杂交种均表现良好的稻瘟病抗性。进一步分析比较15个杂交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表现,结果表明臻达A-Pi25-3改良不育系的综合性状表现最优,继续回交转育,于2015年育成了稻瘟病抗性强、配合力好、群体整齐和性状稳定的不育系,命名为157A。研究表明,抗稻瘟病基因Pi25不仅在水稻不育系臻达A的遗传背景下的抗性表达完全,且在不同水稻恢复系测交种的背景下同样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抗性,说明抗性基因Pi25对不育系稻瘟病改良的效果明显。创制的新不育系157A的稻瘟病抗性显著提高,还基本保留了原来不育系高配合力等优良特性,为选育高产、优质、抗病杂交稻新品种提供了不育系新种质。
关键词: 水稻不育系 臻达A 稻瘟病 Pi25基因 抗性改良 标记辅助选择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改良水稻恢复系N175的稻瘟病抗性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水稻恢复系N175为轮回亲本,与携有稻瘟病抗病基因Pi-1/Pi-9/Pi-kh的恢复系金恢1059进行杂交和3次回交,并利用SSR标记对抗病基因进行跟踪选择,最终得到了16个N175的抗病近等基因系,其遗传背景恢复比例均达96.50%以上。室内接菌和田间自然诱发鉴定表明,N175的抗病近等基因系及其与不育系龙特浦A组配的杂交种的抗性表现均为抗(R),与供体亲本金恢1059相当,而N175和杂种特优175(龙特浦A/N175)分别表现为感(S)和高感(HS)。多数近等基因系与龙特浦A配制的杂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特优175相近,其中8个杂种单株粒重高于特优175,2个杂种比特优175增产10%以上,说明这些新育成的抗病杂种基本上保留了特优175的优良特点,个别杂种的综合性状还明显优于特优175。


益生菌发酵产物对闽东山羊生产性能与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益生菌(酵母菌和乳酸菌)发酵产物对闽东山羊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64头年龄、性别和体况相近的闽东山羊,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圈饲养),每组32头,公母各半,饲喂1个月,测定64头闽东山羊试验后体重变化;试验组和对照组各随机抽取16头采血,测定各项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试验组的期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白蛋白含量、白球比和碱性磷酸酶含量极显著(P<0.01)降低,谷丙转氨酶含量、总胆固醇含量、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P<0.05)降低,球蛋白含量和IgA含量极显著(P<0.01)升高;酶联法测定IgE和IgM的含量极显著(P<0.01)升高,IgA显著(P<0.05)升高。说明酵母菌和乳酸菌发酵提取混合物能够提高闽东山羊的生产性能、机体蛋白的代谢效率和免疫力。
关键词: 益生菌 酵母菌 乳酸菌 发酵产物 生产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闽东山羊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季节动态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和季节变化,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季节响应。结果表明,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为典型的南方酸性土壤,有效钾、土壤温度四季内存在显著差异,其他理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土壤中的微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已鉴定出23门206属细菌和2门17属的古菌。夏季反映细菌总数的Chao指数最高,但反映细菌多样性的Shannon指数比春季低0.21,夏季古菌的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分别比冬季高21.7%和0.27%。4个季节共有的细菌和古菌分别占总数的83.1%和70.0%,说明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不同季节的核心微生物组成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在门和属水平的聚类树分析表明,春季和冬季的细菌和古菌群落组成最为接近,而夏季与其他3个季节的差异最大。冗余分析和热图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 H是决定和影响细菌和古菌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效钾、有效碳和总氮对微生物群落组成均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随季节变化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呈现出规律性变化。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 土壤 细菌 古菌 季节


牛樟芝se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鲨烯环氧酶(squalene epoxidase,SE)是多数中草药植物、药用菌中三萜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能影响三萜含量的积累。构建了牛樟芝鲨烯环氧酶基因(se)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其重组蛋白诱导表达条件优化。以牛樟芝c DNA为模板扩增se,纯化后将其克隆到p MD18-T载体上,筛选阳性克隆并将其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构建重组质粒p ET-28a-se,经酶切验证后转化E.coil BL21(DE3)感受态细胞进行诱导表达,利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目的蛋白诱导表达条件及纯化。结果表明,不同正交处理间的蛋白表达差异显著(P<0.05),其诱导因素的主次为时间>温度>IPTG浓度,诱导时间对重组蛋白表达影响最显著(P<0.05)。而IPTG浓度和温度对重组蛋白表达影响并不显著(P>0.05),且当IPTG终浓度为0.2 mmol/L,诱导时间为7 h,诱导温度为26℃时,对SE重组蛋白的诱导效果最佳。


福建玉米小斑病菌对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的敏感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的敏感性。【方法】以从福建省南平、三明、宁德、福州、漳州、莆田和龙岩7个地区采集分离的214株玉米小斑病菌为试验材料,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对供试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并分析供试菌株对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的敏感性及3种杀菌剂之间的交互抗性。【结果】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对供试玉米小斑病菌菌株的EC50值分别为0.024 9~21.582 3,0.032 1~0.724 9和0.146 3~3.412 7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显示,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戊唑醇出现了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对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均符合正态分布,可分别将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对供试菌株的EC50平均值(0.266 2和1.340 6μg/mL)作为其敏感基线用于田间菌株的抗药性检测,且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3种杀菌剂间不存在交互抗性。【结论】供试3种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依次表现为吡唑醚菌酯>硝苯菌酯>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可作为防治玉米小斑病的主要杀菌剂,硝苯菌酯有望成为防治玉米小斑病的替代杀菌剂,戊唑醇仍可用于防治玉米小斑病,同时应注意杀菌剂的混配和轮换使用以降低或延缓抗药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