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805条记录
龙须菜多糖对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龙须菜多糖(GLP)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相近的1日龄健康爱拔益加(AA)肉仔鸡288只,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鸡(公母各占1/2).对照(CON)组饲喂基础饲粮,龙须菜多糖和抗生素(ANTI)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龙须菜多糖和10 mg/kg抗生素的试验饲粮.试验期42d,分为1~21日龄和22~42日龄2个阶段.结果表明:1)龙须菜多糖和抗生素组肉鸡22~42日龄时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21日龄和22~42日龄时的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龙须菜多糖组肉鸡21和42日龄时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2日龄时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21和42 日龄时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3)龙须菜多糖组肉鸡42日龄时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抗生素组21和42日龄时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0 4)龙须菜多糖组肉鸡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在21日龄时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42日龄时显著低于抗生素组(P<0.05);龙须菜多糖和抗生素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在21和42日龄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龙须菜多糖和抗生素组肉鸡21日龄时肠道黏膜IL-1β的mRNA相对表达量和42日龄时肠道黏膜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龙须菜多糖组42日龄时肠道黏膜IL-1β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0.1%龙须菜多糖能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提升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肉鸡的肠道炎性反应.

关键词: 龙须菜多糖;肉鸡;生长;抗氧化;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乌苏里拟鲿苗种室内培育技术研究

科学养鱼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俗称牛尾巴、招财鱼等,属鲇形目、鲿科、拟鲿属,在我国大部分江河、湖泊等水域均有分布,是一种重要的中小型经济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且食性广、生长快、病害少、产量高、易管理,具有很高的食用和经济价值。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流水中其数量明显下降,进而促成了乌苏里拟鲿人工养殖产业的发展,在此情况下,开发其人工繁育、扩大养殖面积,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硒肥配施对芝麻硒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

摘要:探讨不同硒肥施用方式对芝麻(Sesamum indidum L.)硒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通过设对照、X1(富硒液肥)、X2(富硒液肥+锌)、X3(富硒液肥+磷酸二氢钾)、X4(富硒液肥+锌+磷酸二氢钾)5个处理研究硒肥配施对芝麻(郑芝DW607)硒素吸收、物质分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施用硒肥后芝麻产量均有增加,X4处理芝麻产量增幅最大.与对照相比,X4处理在株高、果轴长度、单株蒴数、蒴粒数、千粒质量和单株产量分别提高了13.8%、26.7%、21.0%、25.5%、8.1%和20.5%,差异达显著水平.成熟期各器官硒含量为叶片>籽粒>蒴果皮>茎>根,籽粒中以X4处理硒含量最高,较对照提高93.3%.富硒液肥+锌+磷酸二氢钾复配后叶面喷施可促进硒素吸收,提高籽粒和叶片中硒素含量.

关键词: 芝麻 硒肥配施 产量 富硒液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瓜菜 2021

摘要:单倍体育种是当前非常重要的育种技术之一。辣椒单倍体育种技术包括:花药培养技术和小孢子培养技术。单倍体通过自然加倍和人工加倍,为新品种培育、DH群体构建和遗传分析、遗传图谱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材料。笔者论述了辣椒花药培养和小孢子培养2种单倍体诱导技术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的潜在价值,旨在为辣椒育种提供参考,促进辣椒单倍体育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 辣椒 单倍体 花药培养 小孢子培养 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精种苗繁育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安徽农学通报 2021

摘要:黄精组培繁育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繁育大量种苗,从源头上解决黄精市场供需矛盾.该文从黄精外植体灭菌、根状茎不定芽诱导、种子萌发诱导、不定芽增殖、组培苗生根培养等方面综述了黄精组培苗繁育技术的研究进展,旨在为黄精组培快繁体系的优化和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黄精;组织培养;种苗繁育;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种子脂肪含量的直接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子脂肪含量是花生的重要经济性状。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花生脂肪含量遗传的直接效应和母体效应,为高脂肪含量新品种选育、分子标记开发及基因组选择策略的确定提供依据。选用不同脂肪含量的中间型花生品种豫花9326及潍花6号,龙生型农家品种永城小麻壳,珍珠豆型品种湛油62及泉花6号,配置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索氏残渣法分析5个亲本、20个杂交组合的F1和F2等3个世代种子的脂肪含量,利用广义遗传模型分析脂肪含量遗传的种子胚基因直接效应、母体效应及其遗传力。研究结果表明,双亲之一具有较高脂肪含量,另一亲本具有中等以上脂肪含量,则F1的脂肪含量较高;双亲脂肪含量中等,或者亲本之一脂肪含量较低,则后代脂肪含量较低。种子直接加性效应方差最大,其次为母体加性效应,母体显性效应的方差较小,种子脂肪含量无细胞质效应。种子直接效应的遗传力大于母体效应。高脂肪含量亲本的直接加性效应正值较大,低脂肪含量亲本的直接加性效应的负值较大,中间脂肪含量亲本的直接加性效应数值基本居中,方向有正有负。本研究表明脂肪含量的遗传主要受种子自身基因型的加性效应控制,其次是母体加性效应,无细胞质效应。高脂肪含量花生品种豫花9326和永城小麻壳是优良的高脂肪含量供体亲本。挖掘种子脂肪含量关键调控基因应该兼顾荚果皮中表达基因对种子脂肪含量的调控作用。杂交后代选择及分子标记开发应注重基因的累加效应和优良单倍型的选择。

关键词: 花生 脂肪含量 双列杂交 直接效应 母体效应 遗传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猕猴桃生香酵母筛选鉴定及其发酵特性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多年野生猕猴桃树叶、枝干、果皮及树下土壤中分离猕猴桃生香酵母,研究其发酵特性,旨在开发猕猴桃酒发酵菌株.通过CO2失重比较、香气嗅闻、猕猴桃果汁发酵等分离出1株生香酵母,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2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为葡萄园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vineae),命名为X-5.随后进行SO2、酒精和糖耐受性试验及发酵试验.结果显示,X-5菌株生香能力强,可耐受12%的酒精度、300 g/L的糖和0.20 g/L SO2,发酵后酒液澄清透明,色泽微黄带绿,酒香浓郁,酒精度9.6%,维生素C含量可达0.3277 g/L,感官品质高,可作为猕猴桃果酒发酵的专用菌种或选育驯化的出发菌株.

关键词: 猕猴桃;生香酵母;形态鉴定;生理生化鉴定;26S rDNA;耐受性;发酵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富硒香菇生产技术规程

农业与技术 2021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香菇品质、保障富硒香菇质量安全,本文通过研究富硒香菇的生产条件,确定了富硒香菇的生产技术规程,主要包括产地环境、品种选择、生产技术流程、栽培技术管理、出菇管理、采收、病虫害防治、产品质量。

关键词: 富硒 香菇 技术规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病毒病发生关键因素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甘薯种薯携带的病毒种类与苗期病毒病发生率和严重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和带毒率与种薯带毒率之间的关系,建立甘薯苗期病毒病预测预报方法和种薯质量早期预警技术,为甘薯无病毒种薯生产和病毒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PCR和RT-PCR方法对随机采集的不同来源的甘薯种薯进行病毒检测,检测的病毒种类包括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甘薯病毒C(sweet potato virus C,SPVC)、甘薯病毒G(sweet potato virus G,SPVG)、甘薯潜隐病毒(sweet potato latent virus,SPLV)和甘薯病毒2(sweet potato virus 2,SPV2),毛形病毒属(Crinivirus)的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和黄瓜花叶病毒属(Cucumovirus)的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以及甘薯双生病毒(sweepoviruses)等我国甘薯上常见的8类主要病毒。然后对检测的种薯进行育苗,出苗后调查薯苗的发病情况,分析种薯携带的病毒种类与苗期病害严重度之间的关系。2018年和2019年分别在河南、宁夏和陕西等地设置试验点,种植背景相同的甘薯品种商薯19原原种苗和脱毒试管苗,在甘薯生长期,采用黄板诱虫法调查各试验点烟粉虱发生量并采集烟粉虱活体,检测烟粉虱SPCSV带毒率。种薯收获后,随机取样对种薯SPCSV带毒率进行检测,分析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和带毒率对种薯带毒的影响。【结果】在检测的665块甘薯种薯中,有463块种薯携带病毒,育苗后有333块种薯的薯苗表现出叶片黄化、明脉、皱缩和植株矮化等病毒病症状。当种薯携带一种或多种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时,薯苗病毒病症状主要为0—1级(其中,0级占60.6%;1级占31.8%);当种薯携带甘薯双生病毒或甘薯双生病毒与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的组合时,薯苗病毒病症状主要为0—1级(其中,0级占55.3%;1级占32.9%);当种薯携带SPCSV时,苗期病毒病症状显著加重,特别是当种薯同时携带SPCSV与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时,薯苗显症率为100.0%,症状主要为3—9级(其中,3级和5级占49.0%、7级和9级占51.0%)。连续2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和带毒率与种薯带毒率密切相关,回归方程为Y=9.628X1+0.008X2+6.537,R2=0.914,其中,Y为种薯SPCSV的带毒率,X1为烟粉虱带毒率,X2为烟粉虱发生量。【结论】种薯携带SPCSV是苗期病毒病严重发生的关键因素,当种薯同时携带SPCSV与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时,薯苗病毒病显症率和严重度显著增加。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和SPCSV带毒率与种薯带毒率密切相关,烟粉虱是影响种薯携带SPCSV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甘薯病毒病 种薯 烟粉虱 甘薯褪绿矮化病毒 预测预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减施氮肥对不同密度夏玉米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特性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夏玉米品种郑单1002为材料,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4个施肥(N1,复合肥225 kg/hm2;N2,复合肥180 kghm2;N3,控释肥180 kg/hm2;N4,复合肥180 kg/hm2,有机肥1500 kg/hm2)和两个密度(D1,6万株/hm2;D2,7.5万株/hm2)处理,研究减施氮肥对不同高密植夏玉米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等方面的影响.结果 表明,D2处理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24.74%,两个密植条件下N3和N4处理均未造成显著减产.D2处理显著提高吐丝期和成熟期及花后干物质积累量,降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子粒的贡献率,减氮处理对干物质积累特征均无显著影响.N2、N3和N4处理显著提高两个密植夏玉米氮肥偏生产力16.00%~22.90%,仅D2N4处理显著提高氮肥农学利用效率16.32%.夏玉米在75000株/hm2高密植水平,施氮180 kg/hm2(减氮20%)配施有机肥可达到高产高效的生产目标.

关键词: 夏玉米;减施氮肥;种植密度;产量;干物质积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