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香芹酚对阴沟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及机理
《食品科学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芹酚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符合人们对食品防腐剂安全无毒、无副作用的要求。本研究通过最小抑菌浓度和杀菌实验分析了香芹酚对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 C4)的抑菌活性,并检测其对阴沟肠杆菌细胞膜电势、胞外ATP化学发光值的影响,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渗透性,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香芹酚对阴沟肠杆菌细胞形态的影响,从而探究香芹酚对阴沟肠杆菌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香芹酚对阴沟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5μL/mL;阴沟肠杆菌细胞膜通透性随着香芹酚含量(0.25~2μL/mL)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经香芹酚处理的阴沟肠杆菌细胞膜内外电势改变,ATP大量漏出。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经香芹酚处理的菌体细胞形态干瘪且明显被破坏,含量高于1μL/mL的香芹酚几乎能够溶解菌体。推测香芹酚通过作用于细胞膜改变膜内外电势,造成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引起细胞ATP等内容物泄露,从而影响细胞功能,达到抑菌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危害风险及其防控用抗菌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食源致病微生物是污染食品、食用农产品的主要生物危害物,严重威胁人类及动物健康;同时也给食品、食用农产品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是制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危害因素。传统依赖抗生素对致病微生物的防控效果显著,但由于抗生素长期的不合理使用甚至是滥用所诱发产生的致病微生物耐药性,以及对人类和动物体内脏器、肠道组织、神经和代谢系统正常功能构成的潜在危害性等问题也同样突出。抗菌生物活性肽作为具有抗菌功能的生物多肽类蛋白质,被认为是对人类、动物以及生态环境友好的抗菌物质,有望替代抗生素用于致病微生物的防控,现已成为探索新型安全抗菌类药物研发的热点。全面梳理了食源致病微生物种类、污染特点及其主要危害风险;系统概述了抗菌生物活性肽主要类型、来源及其创制技术;着重介绍了当前抗菌生物活性肽在食源致病微生物防控上的研究状况,并深入探讨了其应用前景、存在问题及拟解决对策,旨在为食品、食用农产品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筛查以及靶向防控技术提供最新的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和创新思路。
关键词: 食品质量安全 食源致病微生物 抗菌生物活性肽 生物防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及地理因素对中国枯叶蛾科昆虫β多样性格局的影响
《环境昆虫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环境因素、 地理因素及微环境变量对中国枯叶蛾科昆虫β多样性格局的影响,浅析枯叶蛾科昆虫β多样性格局的形成与维持机制.本研究利用DNA条形码技术扩增了枯叶蛾科昆虫42个采样点415个样本,根据各采样点物种存在情况进行排序与聚类分析,呈现中国枯叶蛾科昆虫β多样性格局,并进行偏典范型对应分析和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1)纯环境因素对枯叶蛾科β多样性格局的影响占比36.2%,纯地理因素的影响占比12.78%,二者共解释量占比较小(3.36%);(2)"光源污染程度"(反映人为干扰及生境破坏程度)及"距最近海水距离"(反应采样点的海陆位置)等微环境变量也对本研究枯叶蛾科昆虫β多样性格局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套袋对桃果实发育后期果皮类胡萝卜素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19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黄肉桃果实的外观品质,通过合理套袋科学指导黄肉桃生产栽培.[方法]以图八德黄肉桃为试材,于盛花后50 d分别进行黄色单层袋、外黄内黑双层袋果实套袋,以不套袋处理为对照.盛花后98、105、110 d测定图八德果实发育后期果实的单果重、果皮色差、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结果]两个套袋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图八德果皮的光泽度和色彩鲜艳度,但对果实大小没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黄色单层袋处理使果皮叶黄素含量在盛花后98 d显著升高,105 d时显著降低;而外黄内黑双层袋处理显著降低果皮叶黄素含量;果实成熟时,其含量均接近0.黄色单层袋处理显著降低了果皮玉米黄素的含量;在盛花后98 d时,外黄内黑双层袋处理对玉米黄素的含量没有影响,而在盛花后105、110 d时,显著降低玉米黄素的含量.两个套袋处理对果皮β-隐黄质含量的影响不明显.黄色单层袋处理对α-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外黄内黑双层袋处理显著提高α-胡萝卜素含量.两个套袋处理的β-胡萝卜素的含量在盛花后98、105 d与CK差异不显著(P>0.05);果实成熟时,两个套袋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果皮β-胡萝卜素的含量.尤其是外黄内黑双层袋处理后,果皮β-胡萝卜素的含量提高了6.69 mg·hg-1.[结论]建议在田间栽培管理上,对黄肉桃进行外黄内黑双层袋套袋栽培,可提高黄肉桃果皮光泽度和色彩鲜艳度以及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某牛场生牛乳中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耐药性和毒力分析
《中国兽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均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其具备的多重耐药性是造成医院内感染并难以治愈的主要原因。本试验从江苏某奶牛场隐性乳房炎奶牛的生牛乳样品中分离到3株肺炎克雷伯菌及4株鲍曼不动杆菌,通过耐药性检测发现其中部分菌株具有对万古霉素、克林霉素、头孢唑啉和呋喃妥因等抗生素的多重耐药性;小鼠毒力试验表明分离菌株具备较强的毒力。本试验为奶牛场预防和治疗该类病原感染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对耐药菌株可能引起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提出警示。
关键词: 奶牛乳房炎 肺炎克雷伯菌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性 毒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藜麦GRF转录因子家族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长调控因子(growth-regulating factor,GRF)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重要的调控作用.藜麦是一种单体植物即可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的食物,也是未来最具潜力的农作物之一.但是关于藜麦GRF基因家族的研究至今尚缺乏报道.因此,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藜麦GRF基因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对其理化性质、基因结构、保守结构域、系统发育关系及组织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藜麦中共有18个GRF转录因子,蛋白长度77~621 aa,分子量8.81~67.38 kD,等电点5.23~9.37;每个成员含有1~4个内含子及2~5个外显子,这些GRF蛋白都具有由31~35个氨基酸组成的QLQ保守结构域或由25~43个氨基酸组成的WRC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藜麦与拟南芥的GRF转录因子亲缘关系比水稻更近.表达图谱显示,藜麦GRF基因具有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总体在种子中的表达量较高,其次是在花序和根中,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相对较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交配型基因在真菌有性生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真菌生殖方式可分为无性和有性两大类,其中有性生殖在真菌遗传物质重组和生物进化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真菌有性生殖方式分为异宗配合,同宗配合和假同宗配合.真菌有性生殖主要由交配型基因MAT控制.交配型基因的结构是实现有性生殖的关键要素,交配型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具有活性的转录因子,其在营养生长时期就发挥着作用且对真菌有性生殖的调控体现在不同的生长过程中.本文着重阐述了对真菌有性生殖起决定性作用的交配型基因的结构、分子功能及其对有性生殖的调控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蔬菜嫁接苗高速切割装置设计
《农业工程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现有嫁接机存在技术不成熟、价格较高、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的问题,提出一种采用高速蔬菜苗切割输送装置配合人工嫁接的新型嫁接模式.蔬菜苗高速切割输送装置包括穴盘输送装置、拨苗装置、切割装置和蔬菜苗输送装置等.根据切割装置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了穴盘输送速度、拨苗轮转速和切割频率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切割装置采用成排连续切割的方式,其蔬菜苗切割效率达到37 000株/h,能够满足嫁接流水线37个人工嫁接工位的用苗需求,达到了30工位的设计要求;刀具切割频率、拨苗轮转速需要匹配穴盘输送速度才能获得最小伤苗率和最优切割成功率.该装置的研制为规模化嫁接苗的生产提供了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人机协同生产方式.
关键词: 农业机械 嫁接 蔬菜 高速切割 蔬菜苗输送装置 拨苗装置 切割频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副溶血性弧菌广谱裂解性噬菌体的筛选及其在海产品安全控制中的应用
《食品科学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菌株作为宿主,从污水样品中分离裂解性噬菌体,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模拟污染黄鱼中Vp的抑菌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获得5株广谱裂解性噬菌体,形态鉴定属于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和盖噬菌体科(Corticoviridae),裂解谱结果显示单噬菌体分别可以对5~24株不同来源的Vp菌株产生裂解效应,由5株噬菌体构成的混合物VppMIX能裂解所有Vp菌株(42株)。噬菌体分离株在60℃和pH 4~10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裂解活性。单噬菌体不敏感突变频率(bacteriophage insensitive mutant frequency,BIMF)在10~(-3)~10~(-5)范围内,但VppMIX能够显著降低的BIMF值达到10~(-6)。应用Vp模拟污染黄鱼片作为模型研究VppMIX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在25℃恒温保藏12 h后,不同剂量VppMIX处理的黄鱼样品中Vp载量比对照组(未处理)降低了1.41~4.98(lg(CFU/g))(P<0.01)。本研究为海产品中致病性Vp的控制提供了新型生物抑菌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