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秸秆发酵还田提升土壤腐殖质含量与品质

江苏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合理的秸秆还田方式,促进土壤有机碳固定和提升土壤肥力,基于野外定位试验,对比研究了江苏省黄棕壤腐殖质各组分碳含量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常规秸秆猪粪发酵还田、发酵床秸秆垫料发酵还田、秸秆炭化还田、秸秆直接还田)的响应.结果表明,与秸秆直接还田相比,秸秆猪粪发酵还田、发酵床垫料发酵还田和秸秆炭化还田处理土壤表层0~5.0 cm全碳含量分别增加了18.8%、11.0%和11.8%.两种秸秆发酵还田方式均增加了胡敏酸E4/E6值、胡富比与PQ值.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胡敏酸ΔlgK值无明显影响.秸秆直接还田对土壤腐殖质碳和总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影响.说明秸秆发酵还田方式,尤其是秸秆猪粪发酵还田,在增加土壤胡敏酸含量的同时提升了腐殖质品质,秸秆炭化还田可提高腐殖质腐殖化程度.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秸秆有机肥 生物炭 腐殖质组分 土壤有机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CsNRT1.1基因密码子使用特性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CUSP、Condow等程序对茶树CsNRT1.1基因、茶树基因组及不同物种NRT1.1基因进行密码子使用特性分析,并比较了CsNRT1.1基因与不同模式物种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差异.结果显示,茶树CsNRT1.1基因编码区偏好使用A/U,密码子结尾偏好使用G/C,RSCU值>1的偏好性密码子有26个,其中偏好性较强的只有AGG(RSCU>2),并偏好以G/C结尾;CsNRT1.1基因和茶树基因组中密码子偏好性存在差异,共计25个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存在明显差异,5个氨基酸密码子偏好性完全一致;CsNRT1.1等少数NRT1.1基因的ENc值较高,CAI、CBI值较低,说明其密码子使用偏好性较低,同时基因表达水平可能较低;CsNRT1.1基因与双子叶植物拟南芥、烟草及酵母菌密码子偏好性差异较小;对NRT1.1基因基于编码基因序列(CDS)组成和基于密码子偏性的聚类分析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反映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关键词: 茶树 密码子 偏好性 硝态氮 CsNRT1.1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抗赤霉病鉴定及其抗病基因的检测

麦类作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刀菌和禾谷镰孢菌引起的小麦真菌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品质.为了筛选适合黄淮麦区利用的抗病品种资源,于2017-2018年度利用单花滴注对107份黄淮麦区小麦资源进行田间赤霉病抗性鉴定;同时利用与 Fhb1、 Fhb2、 Fhb4和 Fhb5共4个与抗赤霉病相关QTL紧密连锁的8个分子标记对供试小麦材料进行了检测.经鉴定,扬富麦101表现为抗赤霉病(R),宁麦13、宁麦资119、扬麦16等12个品种表现为中抗赤霉病(MR);分子标记检测发现,这些抗赤霉病品种携带1个或多个抗赤霉病QTL位点,其中 Fhb1基因及其基因组合效应最为明显, Fhb1可以作为主要抗性基因应用于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犬瘟热病毒H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中国兽医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制备犬瘟热病毒(CDV)H蛋白单克隆抗体,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提纯CDV-Ondetstepoort株,利用RT-PCR方法扩增其H基因截短片段(H1、H2、H3),克隆至pET-28a (+)载体并转化至大肠杆菌Rosetta感受态细胞中进行原核表达,用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3种截短H蛋白;以纯化病毒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采用间接ELISA、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和病毒中和试验分析杂交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纯化的截短H蛋白表达正确,以此筛选到7株能稳定分泌犬瘟热病毒和重组H2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3B1、3B5、3C5、3D5、5A6、4G12和7B2),抗体亚类鉴定均为Ig G1κ;IFA检测均为阳性,表明7种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好;病毒中和试验测定其培养上清的抗体中和效价为24~28,诱生BALB/c小鼠腹水的抗体中和效价为1*102~1*106;间接ELISA叠加试验显示,3B5、4G12、5A6、7B2之间的叠加系数均在50%以上,表明这4种单克隆抗体识别不同抗原表位;另外,3B5、4G12、5A6、7B2还能中和当前流行的Asia 1型CDV毒株,具有较好的广谱中和活性.本研究为后续CDV感染的免疫治疗和CDV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了材料基础.

关键词: 犬瘟热病毒 H蛋白 单克隆抗体 抗病毒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对羽衣甘蓝幼苗氮代谢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同叶色、叶形、耐寒性的羽衣甘蓝幼苗(Y3、Y4、Y5、Y7)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时间低温(4℃)处理对羽衣甘蓝幼苗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植株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脯氨酸含量、不同形态氮含量及相关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随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植株中硝态氮含量呈降低的趋势,但铵态氮含量呈增加的趋势,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是当植株中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酶(GOGAT)循环受到损伤时,谷氨酸脱氢酶(GDH)可能会参与NH+4的同化,从而完成铵同化.总之,在低温胁迫下,羽衣甘蓝幼叶中氮代谢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可能会影响植株后期的生长.

关键词: 羽衣甘蓝 低温胁迫 氮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降解膜应用对麦(油)后直播棉土壤理化特性与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CSCD

摘要:旨在为生产中采用生物降解膜解决麦(油)后直播棉迟发晚熟问题提供技术支撑.2016-2017年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不覆膜(CK)、普通聚乙烯地膜覆盖(PM)、生物降解膜覆盖(AM、BM)4个处理,进行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与CK相比,地膜覆盖处理显著提高蕾期0~2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和苗、蕾期的土壤温度;苗期和蕾期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增加,且苗期以PM处理较高而蕾期以BM处理较高;BM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而PM与AM处理降低.与CK相比,地膜覆盖处理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苗期降低而蕾期增加,地膜覆盖处理间,苗期以PM处理较高,蕾期以BM和PM处理较高.地膜覆盖处理棉花生物量快速累积起始期和结束期提前、最大生物量及快速累积速率增加且以BM处理累积特征值较优化.地膜覆盖显著提高了麦(油)后直播棉的籽棉产量与霜前花率,且以BM处理较高.综上,生物降解膜覆盖改善土壤理化特性,促进麦(油)后直播棉的快速生长,从而提高产量和霜前花率.

关键词: 生物降解膜 麦(油)后直播棉 土壤理化特性 生物量累积 产量与霜前花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蚕豆上菜豆黄花叶病毒的分子鉴定

江苏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江苏省豆类作物上的病毒病种类,本研究于2018年对江苏省蚕豆作物病毒进行了调查,累计采集田间疑似病样55份,为明确其中伴随的病毒种类,我们对田间采集的疑似病样提取总RNA后进行了分子检测,结果发现,在用菜豆黄花叶病毒(Bean yellow mosaic virus,BYMV)检测引物进行RT-PCR扩增时有16份样品扩增到1条525 bp左右的条带,与目的片段大小一致,说明其中可能伴随有菜豆黄花叶病毒的感染.为进一步确定这一结果,我们针对BYMV CP基因设计了引物,以阳性样品RNA为模板进行RT-PCR,结果发现均扩增到预期大小的目的条带,对该片段回收、克隆并测定碱基序列,结果发现其CP基因碱基序列全长819 bp,编码1个由273个氨基酸组成大小约20800的蛋白质.BLAST分析结果显示其与BYMV同源性最高(AB439731,99%),表明其属于BYMV的一个分离物.利用MEGA软件对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发现这些分离物与日本的蚕豆分离物(AB439731)同源性最高,其次是澳大利亚的蚕豆分离物(HG970867)和中国青海的菜豆分离物(9-16).这些结果表明江苏蚕豆上检测到的病毒是菜豆黄花叶病毒的一个分离物,这是该病毒在江苏侵染蚕豆的首次分子鉴定报道.

关键词: 菜豆黄花叶病毒 蚕豆 分子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角果长度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作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角果长度是油菜重要的农艺性状,适度增加角果长度有利于扩大角果库容量,增加光合面积,提高油菜的籽粒产量。本研究利用Illumina60KSNP芯片对496份具有代表性的油菜资源进行基因型分析,考察群体在4个环境中的角果长度表型,利用MLM和GLM模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 MLM模型检测到7个位点,联合解释25.01%的表型变异; GLM模型检测到25个位点,联合解释41.77%的表型变异。合并共同位点后得到27个位点,其中7个与前人报道的QTL重叠,其余20个是新鉴定的位点。效应最大的位点Bn-A09-p29991443位于A09染色体,在MLM和GLM模型中分别解释13.89%和12.86%的表型变异,携带其优异等位基因的材料平均角果长度增加0.89cm。同时,在该位点附近找到已克隆的油菜角果长度基因ARF18和BnaA9.CYP78A9。此外,在5个位点附近发现拟南芥已知角果长度基因GID1b、FUL、EOD3、DOF4.4和GA20ox1的同源拷贝。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解析角果长度的遗传基础,为研究角果长度的调控机理,指导角果长度的遗传改良打下基础。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产量 角果长度 关联分析 SNP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树体不同部位果实着色差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树体冠层不同部位桃果实着色机制差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晚熟桃品种‘霞晖8号’为试材,研究了果实3个典型发育时期(硬核期、膨大期、成熟期)树体冠层上部、中部外围、中部内膛和下部的温度、光照环境因子变化动态,并就其对果皮色泽、色素含量的影响及与果实着色相关的基因表达特点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与冠层下部果实相比,‘霞晖8号’冠层上部、中部外围和中部内膛成熟果实果皮a~*/b~*(红色饱和度/黄色饱和度)显著较高。(2)冠层下部成熟果实的果皮花色素苷含量最低而叶绿素含量最高,且与其他部位间差异显著。(3)果实不同发育时期花色素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差异表明,果皮花色素苷合成是多基因协同调控的过程。(4)果实转色前,低光照强度抑制了花色素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其中对UFGT、DFR、CHS基因的调控作用最明显;果实成熟期,与高光照条件相比,低光照条件下果皮花色素苷合成相关基因上调表达。研究认为,树体冠层不同部位光照条件差异可能是导致果实着色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它通过调节与果皮花色素苷积累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控制果皮的着色。

关键词: 冠层部位 果实 色素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物联网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山区运输监控系统设计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大多数无害化处置运输车辆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来确定病死猪的消毒站位置和运输路线。然而,当车辆在偏远山区运行时,定位信息传递不连续和不完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了一套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监控系统,系统结合北斗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利用北斗/GPS双模用户机双模定位和双向通信的功能,一方面,它可以解决单一定位时出现的定位信息不稳定的问题;另一方面,当BDS导航定位系统数据似乎显示出偏差,将WGS-84坐标系的GPS定位数据转换为BDS定位系统的CGCS2000坐标系,以提高运输车辆位置信息采集精度的目的。利用GAMIT软件计算观测点的三维坐标,并对组合导航和单导航的定位精度进行分析。采用Floyd算法对运输路线进行优化,寻找最短的运输距离。利用北斗卫星的信息通信功能代替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短消息业务,实现无害化运输车辆与控制中心之间的信息远程传输。控制中心通过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病死猪收运车的运输路线和定点消毒监测信息。系统试验表明:采集的数据能够准确及时地传输到控制中心,北斗/GPS双模接收机定位精度比北斗卫星定位精度高55.13%,比GPS卫星定位精度高52.71%。北斗通信的网络丢包率为0.26%,消毒点的车辆定点识别误差率0.97%,结果表明,满足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监控管理的要求,系统运行可靠、稳定。该系统的构建与应用,为其他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的综合管理与监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监控 设计 物联网 无害化处理 北斗卫星 Floyd算法 运输线路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