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麦穗发芽抗性分析及相关分子标记检测
《麦类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成熟期遭遇穗发芽会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了解徐州主要栽培品种的穗发芽抗性及其分子机制,用整穗发芽法、籽粒发芽法考察了5个徐州地区主要推广小麦品种的籽粒休眠和发芽特性,并用10个分子标记对其穗发芽性状进行解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整穗发芽率、发芽率和萌发指数均存在不显著、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徐农029的整穗发芽率最低,为3.02%,烟农19的整穗发芽率最高,达68.80%.徐农029的发芽率和萌发指数分别为41.00%和21.43%,均极显著低于其父本矮抗58(71.67%、53.10%)和母本淮麦20(89.67%、61.00%),周麦18和烟农19的发芽率均为99.33%,而烟农19的萌发指数(83.95%)高于周麦18的萌发指数(81.43%).分子标记检测发现,徐农029和淮麦20属于Vp1Bc型抗穗发芽; Xgwm282标记在5个品种中呈2种带型,与穗发芽抗性关系密切.另外,8个抗穗发芽相关分子标记不能很好区分上述5个品种的抗穗发芽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蓝莓酒澄清稳定处理中组分及抗氧化活性变化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蓝莓酒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挥发性香气物质、多酚质量浓度及抗氧化活性的测定,研究了其在澄清稳定处理过程中组分和抗氧化性的变化.结果 显示:澄清稳定处理中,总糖质量浓度没有变化,pH值和总酸质量浓度有较小变化;酒精度在处理过程中逐渐降低,但没有显著差异;总二氧化硫、游离态二氧化硫和干浸出物质量浓度显著降低,其中硅藻土过滤和下胶处理对其影响较大;澄清稳定处理后挥发性香气物质数量大大减少,由处理前的38种减少为25种;总酚和总花色苷质量浓度显著降低,其中下胶和冷冻处理对其影响较大;DPPH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还原力和总抗氧化性也均有显著降低.澄清稳定处理降低了蓝莓酒的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此研究为进一步优化澄清稳定处理步骤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年代大丽轮枝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ISSR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年代的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菌株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多样性方面的差异,本文以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主产棉区6个省的不同年代大丽轮枝菌菌株为研究对象,观察培养性状,测定致病类型(致病力、落叶型),同时采用ISSR指纹图谱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不同年代大丽轮枝菌之间菌丝生长速率无显著差异,但菌核型菌株所占比例有减少趋势;2007~2009年和2017年的菌株全部为落叶型菌株,而1983~2000年的菌株中落叶型菌株仅占28.6%,表明随着年代的推移,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落叶型菌株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不同年代菌株之间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1983~2000年、2007~2009年和2017年的菌株中强致病力类型菌株分别占21.4%、25.0%和38.9%,仅有的5株弱致病力类型菌株均为1983~2000年的菌株;与2000年后的菌株相比,1983~2000年的菌株,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05 1,Shannon信息指数为0.299 0,表现出更丰富的多样性,利用NTSYS软件和Structure软件对ISSR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两种方法均将所有供试菌株分为4个类群,且聚类结果与致病力和不同年代之间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与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本研究结果表明,过去30年间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田黄萎病菌落叶型和强致病力类型菌株所占比例逐渐升高,且不同年代和不同致病力的菌株在遗传上有差异,为进一步探究大丽轮枝菌的遗传与进化奠定了基础。
泡菜中高耐镉乳酸菌的选育及吸附特性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筛选耐镉乳酸菌并研究其吸附特性为目的,利用高镉MRS培养基从泡菜中初筛出乳酸菌,并通过提高镉浓度对菌株进行驯化、复筛,以提高其耐镉能力,最终筛选出1株高耐镉乳酸菌ZY-6,固体最高耐镉质量浓度为10 000 mg/L,液体最高为900 mg/L,且p H值为7、Na Cl质量浓度为10 g/L、温度为37℃时菌株生长情况最好。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为绿色魏斯菌(Weissella viridescens),在含50 mg/L的镉溶液中吸附率为61. 78%,对其他重金属如铅、铜和锰也显示出一定的吸附能力,研究结果为乳酸菌作为潜在的食品级重金属吸附剂提供了一定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田汇水河道水生植物原位净化工程处理效果分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水生植物原位净化工程处理效果,于2017年5—11月,在江苏省泗洪县四河乡的农田汇水河道,利用水葫芦和绿狐尾藻构建组合生态浮床,沿着水流方向设置4个水质采样点,每月监测水体基本理化指标,主要包括水温(T)、酸碱度(pH)、溶解氧(DO)、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_(Cr))、悬浮物(SS),分析河段水质沿程变化;在试验开始时、每次采收时监测单位面积植物生物量,干物质含量与氮磷含量,计算植物氮磷富集量。结果显示:植物种养后,沿程各采样点数据对比,水体pH值逐渐趋于中性;各采样时间数据对比,水体DO浓度呈升高趋势。在植物旺盛生长期(7—10月),组合生态浮床对河段水体TN、TP、COD和SS的沿程总消减率分别为50.41%~78.00%、44.62%~73.33%、46.15%~57.82%和33.33%~52.38%,其中最高值出现在8月。按照有效试验周期180 d(5—10月)计算,水葫芦的氮、磷去除量分别约为0.76 g·m~(-2)·d~(-1)和0.09 g·m~(-2)·d~(-1);绿狐尾藻的氮、磷去除量分别约为1.17 g·m~(-2)·d~(-1)和0.08 g·m~(-2)·d~(-1)。除了植物自身的吸收作用,根系微生物降解作用在污染物净化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田汇水河道原位净化工程中,水葫芦与绿狐尾藻组合生态浮床大幅消减水体氮磷浓度,有效降解有机物及拦截颗粒物,对于缓解下游水域富营养化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混播比例和刈割茬次对多花黑麦草+箭筈豌豆混播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混播比例和刈割茬次对一年生禾豆混播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本研究设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k.)100%(R1)、75%多花黑麦草+25%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R2)、50%多花黑麦草+50%箭筈豌豆(R3)、25%多花黑麦草+75%箭筈豌豆(R4)与100%箭筈豌豆(R5)5个处理,分别于2017年1月4日(H1)、3月14日(H2)、4月21日(H3)和5月19日(H4)4个时期刈割,并采集0~20cm土壤样本,分析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是混播草地主要土壤细菌群落.禾豆混播比例对土壤alpha多样性无显著性影响,刈割茬次对土壤细菌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和物种丰富度指标(Chao 1指数)影响效果显著(P<0.05),改变了细菌群落结构.刈割茬次引起土壤细菌群落变化,影响了多花黑麦草和箭筈豌豆混播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均匀性.
关键词: 多花黑麦草 箭筈豌豆 混播比例 刈割茬次 土壤 细菌群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H2S对硒胁迫下不结球白菜体内BrPAO1/H2O2的调控作用
《江苏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硒(Se)污染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Se胁迫通常破坏植物体内的抗氧化系统,进而导致H2 O2被动累积,多胺氧化酶(PAO)代谢多胺产生H2 O2是植物体内活性氧的重要来源之一.本研究以不结球白菜(Brassica rape.ssp.chinensis)幼苗根为研究材料,采用多种生理生化手段,研究了信号分子硫化氢(H2S)对Se胁迫下BrPAO1/H2O2系统的调控方式.结果表明,(1)Se胁迫导致根内PAO活性和H2O2含量显著上升,而采用PAO活性抑制剂(GZT)可显著抑制PAO活性并降低H2O2含量,表明在Se胁迫下导致了依赖于PAO的H2O2产生.(2)从不结球白菜体内克隆了1个编码PAO蛋白的基因BrPAO1,将BrPAO1在烟草叶片中瞬时表达,证明编码蛋白具备产生H2 O2的能力;Se胁迫可显著诱导根内BrPAO1的表达.(3)Se胁迫诱导根内H2S合成相关基因(BrLCD1~BrLCD10和BrDCD1、BrDCD2)表达上调,内源H2S含量显著提高;H2S供体(NaHS)处理可进一步提高Se胁迫下根内源H2S水平,而H2S的清除剂(HT)处理可显著降低Se胁迫下根内源H2S水平.(4)NaHS处理可显著抑制Se胁迫下根内Br-PAO1基因的表达、PAO活性、H2 O2含量,而HT处理则呈现出相反的作用效果.表明,Se胁迫可导致BrPAO1基因表达上调,进而提高PAO活性并产生过量H2 O2,而内源H2 S则参与调控这一生理过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南地区农业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苏南地区稻麦轮作农田转变为桃园对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质的影响,旨在为苏南地区土地合理利用和土壤质量管理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于2017年麦季(5月)和稻季(7月)采集研究区稻麦轮作田及由其改为桃园的土壤样品,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理化性质,96微孔酶标板荧光分析法测定土壤酶活性,实时荧光定量方法测定细菌16S rRNA和真菌ITS基因丰度.[结果]当土地利用方式由稻麦轮作田转变为桃园后,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明显变化.与水旱轮作田相比,桃园土壤容重增加,总孔隙度没有明显改变,但毛管孔隙度显著降低,而非毛管孔隙度显著增加,土壤更加紧实,pH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增加;土壤细菌16S rRNA基因丰度下降,真菌ITS rRNA基因丰度升高,有机质降解的微生物群落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化.相应地,土壤中与氮转化相关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从春季到夏季,稻麦轮作田和桃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下降,稻田降幅较大.另外,两种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细菌16S rRNA基因丰度、真菌ITS rRNA基因丰度、纤维素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均显著下降.[结论]苏南地区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显著增加了土壤容重,改变了土壤孔隙性,增加了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降低了土壤pH,进而大幅度降低了土壤中氮转化酶活性,并促使土壤微生物菌群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变,最终影响土壤的养分循环及固碳潜力.因此,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后,应注重土壤养分的管理.
关键词: 苏南地区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肥力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用农产品特征性品质指标筛选方法探讨
《中国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食用农产品与优质、营养紧密挂钩发展的新形势下,涌现了一系列新词汇,“食用农产品特征性品质指标”占据突出地位.食用农产品特征性品质指标的确定对于科学有效的评价食用农产品品质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探讨了食用农产品特征性品质指标的定义,并初步从对象确定、消费者调研、文献调研、文献信息提炼、采样指标验证、规格指标和安全指标考虑以及过程纠偏等环节对食用农产品特征性品质指标筛选方法提出了建议.文章旨在引起相关职能部门、产业群体及科研人员的重视,将食用农产品特征性品质指标定义及筛选方法做准、做实,推进食用农产品品质评价体系建立,科学有效评价食用农产品品质,真正服务于食用农产品产业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添加剂对水稻秸秆青贮发酵品质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组分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评价甲酸、纤维素酶和乳酸菌对水稻秸秆青贮发酵品质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降解的影响。[方法]试验设无添加对照组(CK)、甲酸添加(6 m L·kg~(-1))组(F)、纤维素酶添加(0.5 g·kg~(-1))组(C)、乳酸菌添加1×106CFU·g~(-1)组(L)和乳酸菌+纤维素酶组合添加组(CL),添加量以鲜质量计。水稻秸秆青贮6、15、30和60 d后采集样品,分析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组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甲酸(F组)显著提高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P<0.05),降低氨态氮/总氮值,但一定程度上抑制乳酸发酵;纤维素酶组对水稻秸秆青贮发酵品质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添加乳酸菌L组显著提高乳酸含量和乳酸/乙酸值(P<0.05),显著降低pH值、氨态氮/总氮值和乙酸含量(P<0.05),明显改善水稻秸秆青贮发酵品质;相对于L组,CL组并没有进一步改善青贮发酵品质。整个青贮过程中,F组始终显示最低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P<0.05),C组和CL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L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又低于C组(P>0.05)。[结论]甲酸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作用最为明显,乳酸菌和纤维素酶组合添加不但提高了发酵品质,还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具有较为明显的降解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