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ISSR分子标记技术的杏鲍菇种质资源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杏鲍菇菌株进行种质资源综合评价,筛选出具有开发潜力的优良菌株作为育种的试验材料,为杏鲍菇育种手段和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体细胞不亲和性、ISSR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技术及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对27株杏鲍菇菌株进行种质资源评价。【结果】参试的杏鲍菇菌种遗传变异丰富,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85~0.91,当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87时,27株杏鲍菇菌株分为4类。结合杏鲍菇农艺性状比较分析,得出LX18和LX21两种亲缘关系较远且优势互补的种质资源可作为开发早熟高产优质的新菌株的亲本。【结论】由此可得,结合分子标记技术对杏鲍菇菌株从DNA水平进行分类鉴定以及种质资源分析,可加快推进杏鲍菇杂交育种的顺利进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徐淮地区避雨栽培对早熟砂梨果实糖积累和营养生长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避雨栽培对早熟砂梨果实糖积累和营养生长的影响,以早熟砂梨苏翠1号和翠冠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比较分析果实生长发育期避雨栽培与露地栽培果实糖含量的变化,以及新梢长度、新梢粗度、叶鲜质量、叶干质量和叶片含水量等营养生理变化。结果表明:(1)避雨栽培环境光照强度较露地栽培低,2种栽培模式光照强度日平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避雨设施营造的栽培环境对果实品质的形成有影响,果实生长发育期果糖与葡萄糖含量较高,进入后期蔗糖积累量上升,葡萄糖含量有所下降,进入后期果糖和蔗糖积累占比较高,避雨栽培下苏翠1号和翠冠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积累量较露地栽培高21.73%、17.97%。(2) 2个早熟梨品种果实有机酸含量避雨栽培较露地栽培低,主要对苹果酸、柠檬酸、奎宁酸含量的影响较大,其中苏翠1号和翠冠果实苹果酸含量避雨栽培较露地栽培分别低35.08%、21.05%,避雨栽培对莽草酸含量影响不明显。(3)避雨栽培对早熟梨新梢长度、粗度和叶干质量无显著影响(P>0.05),对叶鲜质量和叶片含水量影响较大,苏翠1号和翠冠叶鲜质量避雨栽培较露地栽培分别低8.22%、10.15%,2个品种叶片含水量避雨栽培均显著(P<0.05)低于露地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有机物料接种蚯蚓对设施菜地土壤培肥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施蔬菜栽培长期施用过量化肥,往往导致土壤质量退化及作物产量降低等问题。因此,采用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本研究在野外调控试验的第3年采集作物和土壤,研究了施用不同有机物料条件下,接种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对设施菜地土壤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有机物料施用下接种赤子爱胜蚓均显著地提高了黄瓜和菠菜的产量,其中在施用腐熟牛粪+食用菌渣条件下接种赤子爱胜蚓效果最显著。此外,在腐熟牛粪和腐熟牛粪+食用菌渣施用条件下,接种赤子爱胜蚓显著地提高土壤的硝态氮(NO3–-N)、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代谢熵(q CO2),而在施用商品有机肥的处理中,接种赤子爱胜蚓仅显著地提高了土壤NO3–-N和q CO2。本研究促进了对蚯蚓在设施农业生态系统中服务功能的理解,并为设施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赤子爱胜蚓 有机物料施用 黄瓜-菠菜轮作 土壤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哈氏黄瓜NAC转录因子的鉴定及低温表达分析
《园艺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哈氏黄瓜(Cucumis sativus var. hardwickii)为试验材料,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鉴定获得77个NAC转录因子,其结构高度保守,序列长度在151~653个氨基酸之间,在7条染色体中呈非均匀分布;理论等电点在4.54~9.10之间;大部分转录因子定位在细胞核和细胞质膜上;系统发生分析显示所有NAC转录因子聚类为6个亚家族,其中亚家族Ⅲ序列结构较为多样性;进化分析发现NAC转录因子存在片段重复和串联重复等复制模式,没有发生近代的全基因组复制事件,并在进化过程中受到纯化选择作用;NAC转录因子基因在哈氏黄瓜幼苗根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雌花和叶片;荧光定量分析发现,低温处理下,检测的15个NAC基因中有12个显著上调表达,3个下调表达,并存在一组表达量差异明显的HdNAC32–Hd ANC47片段复制基因对。由此可知NAC转录因子在受低温胁迫的哈氏黄瓜中发挥重要的转录调控作用。
关键词: 黄瓜 哈氏黄瓜 NAC转录因子 低温胁迫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类型砧木对西瓜连作障碍消减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调查新茬与连作2种栽培条件下,西瓜、葫芦、南瓜自根苗以及西瓜-葫芦、南瓜嫁接苗5种处理的植株生长情况、生理生化指标及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西瓜-南瓜嫁接苗生长势更强,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蔓长、地下部干质量与西瓜-葫芦嫁接苗、西瓜自根苗差异显著。同时,西瓜-南瓜植株叶片及根系中ABA的质量分数均高于西瓜-葫芦嫁接株。连作栽培条件下,西瓜-葫芦叶片根系中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与新茬相比差异不显著,而西瓜-南瓜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低于新茬,差异显著。总体来说,南瓜比葫芦生长势更旺,开花结果期早,但是会更早地受到连作土壤的不良影响,而葫芦嫁接苗生长势弱于南瓜,但是后期生长能力更强,抗性更好。研究还表明,同一种作物的连续种植,特别是自根西瓜,导致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稳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淮麦45
《麦类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淮麦45(原代号淮麦1403)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5年以淮麦28为母本、淮麦25为父本,通过人工杂交后经多年系谱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优质小麦新品种。2018年1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麦20180007。1特征特性淮麦45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25.7d,较对照品种淮麦20早0.4 d。幼苗半甸甸,叶色深绿。分集力较强,抗寒性较好。株型较紧凑,穗层整齐。平均株高81.8 cm,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穗纺锤型,长芒,白粒。籽粒长圆形,硬质。成熟期落黄早,熟相较好。平均成穗数642.0万·hm~(-2),穗粒数32.9粒,千粒重44.2 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三角洲肉用白山羊与萨能奶山羊、波尔山羊杂交后代的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长江三角洲肉用白山羊与萨能奶山羊、波尔山羊杂交羊的生长发育规律,以30只长江三角洲肉用白山羊杂交羔羊为研究对象,运用Logistic、Gompertz、Von Bertalanffy 3种典型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对其初生体重、1-12月龄的体重进行生长曲线模型的建立及拟合.结果 表明:3种模型的曲线拟合度R2均在0.99以上,其中Gompertz模型R2 =0.999,高于Logistic模型与Von Bertalanffy模型,成熟体重为12.86 kg,拐点月龄为2.31月龄,最大日增重为146.03 g.通过对3种模型的拟合参数进一步对比分析,并结合长江三角洲肉用白山羊杂交羊羔羊的实际生长情况,可知Gompertz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肉用白山羊 杂交 生长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用菌异迟眼蕈蚊苏云金芽孢杆菌筛选及杀虫蛋白基因鉴定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杀虫谱广,活性高,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双翅目眼蕈蚊科的防治。为了筛选出对食用菌异迟眼蕈蚊(Bradysia difformis)有高毒力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并进行杀虫蛋白基因鉴定,采用醋酸钠-抗生素法,从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土壤中分离产晶体芽孢杆菌,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对食用菌菌丝影响试验逐步进行筛选,同时进行Bt杀虫蛋白基因型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扩增鉴定。结果从分离到的17株产晶体芽孢杆菌中筛选出7个对异迟眼蕈蚊杀虫活性的校正死亡率在50%以上且不影响食用菌菌丝生长的菌株。经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这7株菌与公共数据库中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的同源性可达99%以上,初步认定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 thuringiensis)。Bt杀虫蛋白基因型鉴定发现,这7个菌株含有cry4/10、cry11、cyt1、cyt2等4个不同的毒蛋白基因型。筛选出的这7株Bt菌株对于防治食用菌异迟眼蕈蚊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潜力。
关键词: 异迟眼蕈蚊 苏云金芽孢杆菌 杀虫活性 杀虫晶体蛋白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沼液与有机肥配施条件下氮损失风险的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沼液、有机肥配施等氮量替代化肥的模式,期望能够在保持产量稳定的前提下,降低稻田氮素损失的风险。本试验以太湖水稻土为研究对象进行盆栽试验,设置了空白对照(CK)、常规化肥(NPK)、100%沼液、75%沼液+25%猪粪有机肥、50%沼液+50%猪粪有机肥和100%猪粪有机肥六个处理,采用密闭室间歇通气法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的稻田氨挥发特性,同期测定稻田田面水氮含量,以及全施肥期径流流失量。试验结果显示,在等施氮量条件下,常规化肥处理水稻产量达12 752.70 kg·hm~(-2),其农田氨挥发总量为76.99 kg·hm~(-2),径流氮损失量39.11 kg·hm~(-2);100%沼液施用处理和75%沼液+25%猪粪有机肥配施处理氨挥发量较高,分别为120.66、88.01 kg·hm~(-2);而50%沼液+50%猪粪有机肥配施处理氨挥发总量和径流氮流失量均低于常规化肥处理,分别为58.03、22.00 kg·hm~(-2),其产量与常规化肥处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100%猪粪有机肥施用处理尽管氨挥发总量和径流氮流失量表现最低,但其产量低于50%沼液+50%猪粪有机肥配施处理。综合比较而言,50%沼液+50%猪粪有机肥配合施用处理在保持一定产量的基础上又能减少氨挥发及氮流失风险,是一种比较适宜的施肥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NP标记的玉米雄穗主要性状QTL定位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雄穗性状是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的农艺性状,对其遗传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方法】本研究以Z58×Y915构建的192个F_(2:3)家系作为作图群体,结合2个环境下的表型鉴定,运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对玉米雄穗长(TL)、雄穗分枝数(TBN)和雄穗重(TW)等雄穗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2个环境条件下,共检测到15个与TL性状连锁的QTL位点,分别位于第1、3、4、5、6、7、8号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0.66%~22.58%;在染色体bin值1.09、3.09位置,2个环境中均稳定检测到与TL连锁的QTL位点;共检测到12个与TBN性状连锁的QTL位点,分别位于第1、2、3、5、6、7、9号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3.05%~23.80%;在染色体bin值2.08、3.09位置,2个环境中均稳定检测到与TBN连锁的QTL位点;共检测到9个与TW性状连锁的QTL位点,分别位于第1、3、4、6、7、9号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52%~27.55%,在染色体bin值3.09、9.05位置,2个环境中均稳定检测到与TW连锁的位点。【结论】在不同环境下能够稳定存在的QTL位点可为玉米雄穗主要性状进一步遗传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