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猪粪沼液替代尿素对籼稻生长性状、 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猪粪发酵沼液替代尿素氮肥对籼稻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为沼液在饲用籼稻上的合理施用及进一步推进畜禽养殖沼液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集约化猪场粪尿发酵后的沼液为肥源,设CO(空白对照,不施氮、磷和钾肥)、CK(不施氮肥,施磷、钾肥)、CF(常规施肥,尿素N 375 kg/ha)、T1(沼液N 20%+尿素N 80%)、T2(沼液N 40%+尿素N 60%)、T3(沼液N 60%+尿素N 40%)、T4(沼液N 80%+尿素N 20%)和T5(沼液N 100%)共8个处理,籼稻成熟期测定其株高、有效穗数、千粒重、稻谷产量、生物量及稻谷的蛋白质、直链淀粉和水分含量等指标.[结果]各沼液替代尿素氮处理籼稻的生长发育、产量和饲用品质均优于CO和CK;T1~T5处理的籼稻株高与CF处理相比略有下降,T3处理的有效穗数达常规施肥水平.随着沼液施用量的增加,T1~T3处理籼稻产量逐渐提高,与CF处理相比,T3处理的稻谷产量、生物量和千粒重分别增加15.9%、6.9%和6.5%,但T4和T5处理的产量有所下降.T1处理的稻谷蛋白含量显著低于CF处理(P<0.05,下同),T2~T5处理的稻谷蛋白含量与CF处理相当;T1~T5处理的稻谷直链淀粉含量均略低于CF处理,但差异不显著(P>0.05).施用沼液后,籼稻有效穗数、生物量和稻谷产量指标的变异范围较大,其中有效穗数与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蛋白含量与稻谷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与常规施用化肥相比,籼稻施用沼液有助于提高其生物量和稻谷产量,但沼液过量施用会导致稻谷产量下降.在等氮施肥条件下,从保证籼稻稻谷产量、生物量和蛋白含量等角度综合考虑,以沼液替代60%尿素氮肥的效果较优.

关键词: 猪粪沼液 尿素 籼稻 生长性状 产量 饲用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沼液运筹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2019 CSCD

摘要:为探讨小麦种植中沼液合适的施用方法,以猪场沼液作为肥源,常规化学施肥为对照,在确定基肥和追肥两个施用时期及沼液总施用量为600 t/hm2的条件下,研究了前轻后重法(T1)、均衡施用法(T2)、前重后轻法(T3)、一次基施法(T4) 4种沼液运筹方法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营养生长量及叶片光合特性表现一致,为T2=T3> T1> T4> CK; T1—T4处理分别比CK增产2. 6%、8. 9%、6. 8%和4. 3%,但千粒重分别下降9. 6%、6. 2%、6. 8%和2. 1%,熟期分别延迟7—8 d、4—5 d、3—4 d和0—1 d。沼液追施量的增加易导致小麦生长旺盛、贪青迟熟,在小麦种植中推荐使用"前重后轻法"施用沼液,应重施基肥(总量2/3左右),适量追肥(总量1/3左右)。

关键词: 沼液 肥料 小麦 产量 光合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属耐盐植物马鞍藤基因组大小及特征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鞍藤(Ipomoea pes-caprae(L.)R. Br.)是甘薯的近缘野生种之一,为热带、亚热带海滩生长的多年生藤蔓植物,作为沿海地区的园林绿化植物之一,具有较强的耐盐性.马鞍藤基因组学的研究可为耐盐甘薯种质创制提供信息参考.本试验调查了马鞍藤基因组大小和特征概况,为后续全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打下基础.研究以已知基因组大小的三裂叶薯(Ipomoea triloba L.)为对照,运用流式细胞术对马鞍藤基因组大小进行初步预估;使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 Hiseq2500)对马鞍藤基因组进行survey评估,测序深度30*,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估算马鞍藤GC含量(即鸟嘌呤和胞嘧啶所占比例)、杂合率、重复序列等基因组概况.结果表明:流式细胞术估算马鞍藤基因组大小为1012.704±17.37 Mb;经全基因组Survey测定获得马鞍藤有效数据为21.71 Gb,基因组大小经修正后估算为1041.65 Mbp;通过K-mer分布曲线估算马鞍藤基因组中重复序列所占比率为74.52%,杂合率为0.99%;经初步组装后,GC平均深度及含量分布存在异常,出现分层的现象,这可能与马鞍藤基因组杂合率较高有关.本试验首次报导甘薯属耐盐植物马鞍藤基因组大小及特征信息,为马鞍藤进一步的全基因组深度测序和甘薯耐盐基因挖掘打下基础.

关键词: 马鞍藤 流式细胞术 基因组测序 GC含量 杂合度 重复序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柳转录组测序及生物学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盐敏感旱柳沿江柳和耐盐旱柳9901的杂交F1代根部进行了RNA-Seq测序和分析,共获取了107950条Unigene,平均长度为1076.96 bp.通过与COG、GO等8个数据库比对,60848个基因获得注释信息,其中38182条Unigene在GO数据库中获得注释,24101条Unigene在KEGG数据库中获得注释.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调节核糖体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生物学功能.

关键词: 旱柳 转录组分析 盐胁迫 差异表达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强筋冬小麦新品种—徐麦36

麦类作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徐麦36系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2005年以淮麦18作母本、矮抗58作父本进行杂交,通过连续多年单株选择和品质筛选育成的高产优质强筋冬小麦新品种,系谱号05438-76-2-2-3,参加试验代号徐麦1108。该品种2018年通过山东省审定委员会审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淮海稻区水稻品种的穗颈瘟抗性

中国水稻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明确黄淮海稻区育成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及其基因型,[方法]收集了来自本稻区5个不同地区的水稻品种,连续两年通过稻瘟病菌接种鉴定和田间病圃自然诱发对供试品种进行了稻瘟病抗性鉴定,并利用4个抗病基因Pita, Pib, Pi54和Pikm的分子标记,对水稻品种基因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以抗性等级为表型值对品种资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黄淮海稻区水稻品种发病率较高,分别达85.2%和65.9%.Pi54和Pib检出率分别达84%、65%.同时抗性聚类分析表明Pi54和Pib在本稻区的抗性贡献率却很低.[结论]黄淮海稻区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弱,携带的抗瘟基因的抗性在不断减弱或丧失,需加强稻瘟病主效抗性的发掘、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抗性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量和类型对土壤氮及氮组分构成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秸秆还田可以补充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也是提升土壤质量、构建肥沃耕层的关键措施.为揭示长期稻麦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组分变化的影响,选取了江苏太湖地区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了稻麦秸秆均不还田(NRW)、麦秆还田+稻秆不还田(W)、稻秆还田+麦秆不还田(R)、稻麦秸秆均半量还田(HRW)和稻麦秸秆均全量还田(ARW)共5个处理,研究秸秆还田量和秸秆类型对土壤全氮及氮组分构成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2007年相比,2017年除NRW处理外,其他处理土壤全氮和重组氮都增加,稻秆还田处理土壤全氮和重组氮含量最高;所有处理土壤轻组分有机质中氮含量都下降,ARW处理土壤轻组分有机质中氮含量下降最多,为8.09 g·kg~(-1);各处理间碱解氮没有明显差异;秸秆还田处理10年后,稻秆还田处理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最高.秸秆是土壤氮素的重要物质来源,增加效果取决于秸秆类型和还田量.轻组分有机质中的氮含量变化对秸秆还田反应更敏感,重组氮相对稳定,是维持土壤肥力的关键组分,随着秸秆还田时间的延长,土壤全氮与氮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生变化.稻秆全量还田+麦秆不还田更有利于提升土壤氮素水平.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轻组和重组 铵态氮 硝态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鲜食玉米采穗后不同植株部位饲用品质的变化及适宜收获方式研究

草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江苏地区的鲜食玉米品种苏科糯5号,鲜穗采摘后秸秆继续在田间生长,分别在采穗后1、2和3周取样,研究采穗后秸秆不同节位茎秆、叶片和叶鞘的产量、饲用品质分布及变化规律,为选择鲜食玉米秸秆的适宜收获时间、收割部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采穗后秸秆干物质产量升高,采穗2周后秸秆的干物质产量最高,其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NSC)含量也达到最高,为39.56%,主要集中在穗位的倒6节及以下节位,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s,WSC)是NSC的主要成分;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随着时间的推迟持续升高,主要集中在基部节位;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含量以上部和中部茎节的叶片中含量高,但随着采穗后时间的延长持续下降.带穗的玉米秸秆产量随时间的推迟持续下降,NSC含量和干物质体外消化率(in vitro dry matter digestibility,IVDMD)显著低于同时期采穗的秸秆(P<0.01),NDF含量显著高于采穗秸秆(P<0.01).因此,采穗有利于NSC在茎秆中的积累、干物质产量的提高和饲用品质的改善.在生产中鲜食玉米秸秆的适宜收割利用期为鲜穗采摘后2周,收割高度可控制在倒10节以上.

关键词: 鲜食玉米 秸秆 植株部位 收获方式 饲用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视角深度相机的猪体三维点云重构及体尺测量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活体牲畜三维重构,数据采集方式、快速配准融合方法、表型体尺测量方法缺乏成熟有效的方案,导致目前活体牲畜的自动体尺测量技术难以在养殖场中推广应用。该文以猪为研究对象运用消费级深度相机KinectV2从正上方和左右两侧3个不同角度同步获取在采集通道中自由行走猪的局部点云。局部点云采用邻域曲率变化法去噪,并运用基于轮廓连贯性点云配准融合,最后采用多体尺数据精确估算技术测定包括体长、体高、胸宽、腹围等数据。该文分别对比实验室中模型猪由传输带以5种不同速率经过通道和养殖场内25头猪逐一经过通道,2种情况下采集数据进行各项体尺测算结果。其结果显示模型猪在传输带上以0、0.3、0.6、0.9和1.2 m/s等5种不同速率下测量体长、体高、胸宽、腹围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77%、1.36%、2.74%和2.17%。养殖环境下对25头猪同样4种体尺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56%,2.32%,3.89%和4.51%。试验结果发现养殖场活体猪测量最小误差可以达到实验室环境下的效果,但是最大相对误差变化较大,其原因在于养殖场中猪自由行走采集数据时行为姿态发生很大变化。

关键词: 图像处理 算法 模型 三维重构 体尺测量 KinectV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光质处理对樱桃番茄生长发育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红蓝LED光源在番茄设施栽培生产上的精准化应用,为番茄苗高品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樱桃番茄千禧为材料,设置6个不同光处理:对照白光(CK)、红/蓝=1∶1(1R1B)、红/蓝=7∶3(7R3B)、红/蓝=3∶7(3R7B)、单红光(R)和单蓝光(B)。于3叶1心期开始进行光照处理,研究不同光处理30 d后对樱桃番茄生长的影响。测定不同光处理下番茄植株生长状态指标(干鲜重、壮苗指数、根冠比)、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结果】LED光处理下番茄植株鲜重均高于对照,其中7R3B最高,比对照增加了50.5%,其次为1R1B处理比对照增加了31.3%;番茄植株干重在1R1B下最高,比对照(1.11 g)增加了61.0%;壮苗指数在1R1B下数值最高,显著高于对照及其他处理。研究还发现3个红蓝组合光下的植株壮苗指数均高于对照,而两个单色光处理下的壮苗指数均低于对照。使用LED光照处理后,单色红光处理对番茄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有抑制作用,其他光处理下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都有所上升。POD活性随着处理中红光比例的增加而提高,蓝光会降低POD活性;SOD活性在6个光处理下没有显著性差异;MOD活性在1R1B下数值最高,在红光下数值最低。【结论】红蓝1∶1组合光下植株生长健壮,番茄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大,光合效率较高,可以作为人工栽培光源的有效参数。

关键词: 樱桃番茄 LED光 质量 叶绿素荧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