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炭基辅料对羊粪好氧堆肥中氮素损失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养殖废弃物(羊粪)的堆肥化处置是现代"草-羊-田"农牧循环生产的重要环节,为探讨羊粪高温好氧堆肥中氮素损失的有效控制技术,研制了一种炭基辅料,与羊粪和稻草混合后进行了34 d的堆肥试验。试验设置2个处理:羊粪与稻草高温好氧堆肥(CK)、CK基础上添加质量比15%的炭基辅料(CA)。监测了堆肥体的温度、NH_3挥发速率、N_2O排放通量、各形态氮素含量等参数变化情况,分析了炭基辅料对羊粪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及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添加炭基辅料促进了堆肥后第1~7 d堆肥温度快速上升,对堆肥后第8~34 d的堆温影响较小;堆肥34 d后,CK、CA处理的NH_3挥发累积量分别为368.38、175.63 mg·kg-1,N_2O排放累积量分别为50.38、88.94 mg·kg-1,CA处理的NH_3挥发累积量显著小于CK处理(P<0.05),而2个处理之间的N_2O排放累积量差异性不显著(P>0.05),羊粪堆肥过程中NH_3挥发是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CK、CA处理的氮素损失率分别为50.49%、32.63%,添加炭基辅料显著降低了羊粪堆肥体的氮素损失率(P<0.05),炭基辅料应用于羊粪有机肥生产,氮素损失率可减少35.3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洋葱黄色条纹突变体的特征特性
《江苏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母系遗传洋葱叶片黄色条纹突变体材料进行田间表型特征观察,叶绿素含量测定和显微结构观察,并利用jnurf13分子标记鉴定保持株。结果表明,洋葱突变体为亮绿黄色条纹。黄皮、白皮和紫皮洋葱中均发现黄色条纹突变株,黄化程度越高植株长势越弱;整个生育期黄色条纹一直存在于管状叶、花薹、花苞、伞状花序中花梗、花瓣、雌蕊、雄蕊等部位,直至植株枯萎也不返绿。单株自交或开放式自然授粉F1中出现全黄株、黄绿条纹株和绿株3种类型,无固定分离比,全黄株苗期死亡。洋葱黄色条纹突变体黄色组织的总叶绿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显著低于绿色组织;石蜡切片观察结果显示黄色和绿色组织的形态结构无差异,但绿色组织的叶绿体总数高于黄色组织;通过超显微结构观察发现,黄色条纹突变体绿色组织中叶绿体结构与正常株无差异,而黄色组织中类囊体、基粒等结构降解,嗜饿颗粒数量多且集中,影响光合作用。另外,利用jnurf13分子标记从12株可育突变体中筛选出5株保持株,可作为形态学标记用于洋葱细胞质雄性杂交制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纳米二氧化钛抗菌防雾膜的制备表征及对草莓的保鲜效果(英文)
《农业工程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延长果蔬的货架期,制备了由防雾剂(司班-20和吐温-20)和纳米二氧化钛组成的防雾膜。测定了该膜的光学性能、防雾性能、水蒸气透过率(WVTR)、接触角(CA)、扫描电镜(SEM)等性能,并与对照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P-ST膜和P-ST-Ti O2膜均有具有良好的防雾性,但P-ST-TiO_2膜的防雾性更加稳定长效。P-ST-TiO_2膜的接触角最小为12.5°,水蒸气透过率最高达到4.871 g/m2·d。通过添加纳米二氧化钛,P-TiO_2膜和P-ST-TiO_2膜均具备了紫外线阻隔性。草莓保鲜试验显示,P-ST-TiO 2膜可在室温下延长草莓货架期1周。P-ST-Ti O2膜可作为一种有潜力的防雾包装材料来提高果蔬的货架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对花期淹水大豆碳代谢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对大豆碳水化合物代谢的调节作用,为大豆抗渍涝栽培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以渍涝敏感型大豆品种徐豆18和耐渍涝品种南农1138-2为材料,采用盆栽的方式,花期淹水前喷施DDTC,调查大豆叶片光合特性、蔗糖代谢酶活性及叶片、根系和根瘤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结果表明:淹水胁迫降低了植株地上部、根系和根瘤干物重,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蒸腾速率(Tr),根系中淀粉含量、根瘤中蔗糖和淀粉含量。其中,南农1138-2植株干物重,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以及根系中淀粉含量比徐豆18下降幅度小,而两品种间根瘤中蔗糖和淀粉含量下降幅度基本一致。与之不同,叶片中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S)(合成方向)活性、SS(分解方向)、酸性转化酶(AI)活性,叶片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根系中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增加。其中,南农1138-2叶片中蔗糖合成酶(SS)(分解方向)和酸性转化酶(AI)活性、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增幅较小,而叶片中蔗糖磷酸合成酶(SPS)、SS(合成方向)活性增幅较大。DDTC处理提高了淹水胁迫下两品种植株干物重,缓解了淹水胁迫对大豆植株生长的抑制;提高了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片中SPS和SS(合成方向)活性,并降低了SS(分解方向)和AI活性,促进了淹水胁迫下叶片中蔗糖向根系和根瘤的转运; DDTC处理也增加了根系中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根瘤中蔗糖和淀粉含量,表明DDTC处理在调控淹水胁迫下大豆植株生长和碳代谢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淹水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 大豆 花期 碳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产量与土壤养分对水生植物源有机氮替代率的响应
《土壤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制作堆肥是太湖流域水体水生植物残体的主要利用途径之一,本文主要研究了水生植物堆肥对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促进水生植物残体的高效利用。在环太湖地区进行4a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在等氮条件下水生植物有机氮不同替代率(0、20%、40%、60%、80%和100%)下小麦产量、氮磷钾吸收量、土壤氮磷钾含量和pH变化。结果表明:与单施尿素相比,当有机氮替代率为20%和40%时,小麦累积产量分别提高了14.0%和13.5%(P<0.05),有机氮替代率继续增加后产量显著下降。与单施尿素相比,有机氮替代率超过60%时小麦籽粒和秸秆氮浓度和吸氮量均显著降低;有机氮配施均显著提高了籽粒磷钾浓度,随着有机氮替代率上升,小麦籽粒磷钾吸收量呈先增后降趋势。连续4 a施用水生植物有机肥后,耕层土壤全氮、有效磷钾含量和土壤pH均随有机肥的替代率增加而升高。兼顾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水生植物有机氮替代率控制在40%较为适宜,可提高小麦产量,增加作物对磷钾养分利用,提高土壤氮磷钾含量,减缓土壤酸化程度,是太湖农作区一项环保型施肥技术。
关键词: 水生植物有机肥 小麦产量 养分吸收 土壤养分 土壤p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个水稻低温移栽白条纹突变体wltt的鉴定和基因定位
《中国水稻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叶色突变相关基因的鉴定与克隆为研究叶绿体发育、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等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从常规粳稻镇糯19杂交后代中分离出一个低温移栽后叶色转成白条纹的自然变异突变体,命名为wltt (white stripe leaf after transplanting at low temperature)。成熟期测定野生型和wltt的主要农艺性状,分别在苗期、移栽后15 d和同时期直播条件下测定新生叶片的色素含量并观察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将wltt和野生型正反交进行遗传分析;用wltt与籼稻9311杂交产生的F_2作为定位群体进行基因定位;采用RT-qPCR分析叶绿体发育、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相关基因在野生型和wltt中的表达水平。【结果】wltt突变体在苗期表现正常绿色,移栽15 d后心叶出现白条纹叶表型,至分蘖末期心叶叶色恢复;而不经移栽,突变体不会出现白条纹叶。人工模拟实验表明该表型是由低温条件下根损伤引起的。与野生型相比,wltt突变体移栽后的新生叶色素含量显著降低,光合速率下降;同时株高变矮,穗长、剑叶长和每穗粒数均显著降低。叶绿体的超微结构显示,突变体的叶肉细胞中,仅少数细胞含有正常的叶绿体,其余大部分叶肉细胞不含叶绿体。进一步研究发现,突变体中部分光合系统相关基因和叶绿体发育相关基因表达下调,叶绿素生物合成相关的14个基因表达也下调。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wltt突变体/9311的F_2群体,将该基因定位于水稻第2染色体着丝粒附近853kb区间内。目前,该区间内没有叶色相关基因的报道。【结论】WLTT是低温条件下移栽调控叶片转色的关键基因,在叶绿体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丛枝菌根真菌对还田稻秆分解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对水稻秸秆分解的作用及影响机理.[方法]稻秆还田采用室内盆栽法,通过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和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研究了3种AM真菌对宿主小麦根系侵染率、稻秆分解速率、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3种AM真菌均能较好的与小麦根系形成共生系统,侵染率均达84%以上.接种G.mosseae和G.intraradice处理显著促进了稻秆的分解率(增幅分别为26.51%和16.27%);各接菌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量和与碳氮磷元素矿化相关的纤维素酶、蛋白酶、硝酸还原酶、酸性磷酸酶以及碱性磷酸酶均表现出上升趋势,其中G.mosseae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各种酶活性的促进作用最显著.[结论]接种AM真菌能够促进还田稻秆的分解,正向调节农田土壤生态系统中有机质的养分释放.摩西球囊霉菌对稻秆分解的促进作用优于其他2种菌根真菌.因此在后续的稻秆分解应用试验中使用G.mosseae作为优势菌种之一进行研究是可行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海市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MLST分析及毒力基因分布
《中国食品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上海市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亚型和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于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上海市采集各类食品样品,从中分离到86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并对其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及毒力基因检测。MLST分析结果显示:86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可以分为15个ST型,其中,80.2%(69/86)属于谱系II,其余属于谱系I,未发现谱系III和IV菌株。同时检测了10个毒力基因(prfA,hly,plcA,plcB,actA,clpE,mpl,inlA,inlB和iap),结果发现,这些分离株中10个毒力基因的携带率均为100%。以上结果提示:上海市市售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风险,需加强监测和防控。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MLST 毒力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9种山茶在低温和盐胁迫下的双抗能力分析
《园艺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杜鹃红山茶(Camellia azalea)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基因(CaAPX1,GenBank登录号:KP635267)序列,设计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并对4℃低温和200 mg·L~(-1)NaCl胁迫下杜鹃红山茶CaAPX1表达量进行分析,发现该基因能够在低温和NaCl胁迫下应激上调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CaAPX1在49个山茶品种中均得到表达,但表达量有差异。通过田间抗寒耐盐指数和APX1表达量隶属函数值对49个山茶品种抗寒和耐盐双抗能力进行分析,其中Ⅰ类抗寒和耐盐能力强的有4个品种,Ⅱ类抗寒和耐盐能力中等的有11个品种,Ⅲ类抗寒和耐盐能力弱的有34个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波地区沙门氏菌耐药性监测及毒力基因筛查
《中国食品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宁波地区沙门氏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受情况及主要毒力基因携带率的系统检测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选取2006—2013年间宁波地区分离获得的121株沙门氏菌(共27个血清型),对其进行耐药谱检测,相关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筛查。结果显示:对12种常见抗生素的耐药率依次是:氨苄西林19.8%,四环素13.2%,强力霉素12.4%,复方新诺明11.6%,氯霉素8.7%,链霉素6.6%,妥布霉素3.3%,头孢曲松2.5%,环丙沙星0.8%,诺氟沙星0%,庆大霉素0%,阿米卡星0%。耐药基因携带率:blaTEM100%,blaPSE29.2%,blaCMY-24.2%,blaCTX8.3%,blaSHV0%,tet A 100%,tet B 100%,tet G 70.8%,tet C 20.8%,sul I 100%,sul II 100%,sul III 80%。毒力基因avr A、ssa Q、gip A、sod C1、mgt C的携带率均达100%,sop E 96.9%,ssi D 93.8%,spo B 93.8%,spv C 21.9%。上述结果表明:宁波地区沙门氏菌耐药情况比较严重,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携带率较高。本研究为宁波地区沙门氏菌疫情的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