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122份栽培桃品种(系)黄白肉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鉴定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类胡萝卜素裂解双脱氧酶基因(Carotenoid Cleavage Dioxygenases 4,CCD4)控制桃果肉颜色(白/黄),CCD4存在3种等位基因.本研究利用Indel、SSR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及SNP鉴定等基因分型技术分析我国主要桃黄白肉品种(系)中CCD4等位基因的差异,为主要黄/白肉品种(系)的基因型鉴定、亲本选配和选择相应的分子标记对不同来源子代的果肉颜色进行鉴定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已经报道的桃不同果肉颜色中CCD4等位基因3种突变类型,合成不同引物进行PCR扩增,LTR反转录转座子插入突变经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CT单元重复的PCR产物在ABI3730XL测序仪上进行SSR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检测,SNP标记经Sanger测序后利用ContigExpress软件分析CCD4等位基因的碱基替换(A→T).综合以上结果,统计每份材料中CCD4等位基因的突变类型与果肉颜色的一致性.[结果]通过对不同来源的122份桃品种(系)材料进行基因型分析,发现CCD4发生LTR反转录转座子插入突变材料的基因型共有31份,占总材料的25.4%,其中纯合插入突变材料的片段扩增长度为729 bp,共有8份,占总突变的25.8%;CCD4发生微卫星重复序列突变材料存在2 bp的插入,扩增片段长度为179 bp,该类型共有68份,占总材料的55.7%,其中纯合插入材料25份,占总突变的36.8%;CCD4发生A→T碱基替换突变的材料较少,仅有1份,占总材料的0.82%,实际应用中可以不考虑该种类型.CT和LTR插入的两种突变类型的黄肉品种(系)有7份,占总材料的5.7%.研究结果表明,LTR反转录转座子插入突变和微卫星序列重复突变是黄肉桃中CCD4等位基因的主要突变类型.其中CCD4发生一种纯合突变或两种杂合突变桃品种(系)为黄肉类型,分子标记鉴定结果与调查的122份桃品种(系)黄白肉表型性状完全一致,准确率为100%.[结论]采用分子标记明确了122个桃品种(系)黄/白肉性状的基因型,为不同亲本组合子代表型鉴定的标记类型选择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建立桃种质材料黄/白性状的分子辅助育种体系和黄肉桃的选育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CCD4 分子辅助选种 果肉颜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鲜食及加工型甘薯新品种徐紫薯8号生产力及特性鉴定

西南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和人民对食品营养保健功能的要求,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徐紫薯3号为母本,万紫56为父本。【方法】采用经诱导开花、有性杂交、单系选择、多年多点鉴定的方法。【结果】选育出优质鲜食及加工型高花青素甘薯新品种徐紫薯8号。徐紫薯8号生长稳健、净同化率高,光合产物的合成和分配效率高,鲜薯和薯干产量高,花青素含量高,食味好,加工品质高,早熟性好。【结论】该品种2018年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申请,登记编号为GPD甘薯(2018)320033。通过对徐紫薯8号的形态特征、品质特性、抗病能力、生产力水平和产量形成等特点进行研究。

关键词: 徐紫薯8号 高花青素含量 食用 加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农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区域比较及驱动因素分析——基于1126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使用2013—2015年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数据,测度中国各地级市农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进行空间比较,在此基础上,并就影响中国农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整体来看,2013—2015年中国农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幅度不大;2)从各省份来看,农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较为明显,仅有个别省份全要素生产率呈现递增趋势;从各地市来看,各地市农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差异大,但是各地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排名变化不大,全要素生产率处于中高水平以上的企业不多;3)从影响中国农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来看,研发投入、要素密集度和企业规模对中国农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正,企业出口并未对农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起到推进作用。

关键词: 农业企业 全要素生产率 区域比较 OP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土壤肥力及鲜食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2017和2018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秸秆还田和施肥对土壤肥力、酶活性以及鲜食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设5个处理:秸秆不还田+常规施肥(CK)、小麦秸秆半量还田+常规施肥(50%S)、小麦秸秆全量还田+不施肥(100%S-F)、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常规施肥(100%S)、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常规施肥+150 kg·hm-2氮肥(100%S+N).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的有效磷、碱解氮、总氮和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秸秆还田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薯块产量、单薯鲜重和商品薯率,其中50%S处理下薯块产量最低.2年的秸秆还田处理下,薯块产量和商品薯率均在100%S处理下最高.2年的秸秆还田施肥处理总体上提高了甘薯的淀粉和蛋白质含量,但100%S和100%S+N处理均降低了甘薯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可见,小麦秸秆全量还田的效果优于半量还田,与常规施肥配合下薯块产量和商品薯率最高,但影响食用口感,实际生产中可适当减少氮肥用量.

关键词: 甘薯 秸秆还田 氮肥 土壤酶活性 商品薯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辽宁省番茄上番茄斑驳花叶病毒的分子鉴定

江苏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2015年在辽宁省调查番茄病毒病时发现的病毒类型,对田间采集的番茄病样进行了分子检测.结果显示,在用烟草花叶病毒属通用检测引物进行RT-PCR扩增时22份样品中有6份扩增到800 bp左右的目的片段,扩增产物测序后BLAST分析结果表明它与已报道的番茄斑驳花叶病毒(Tomato mottle mosaic virus,ToM-MV)(KF477193)同源性最高,为99.2%.为进一步确认,针对ToMMV编码的外壳蛋白(CP)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对样品进行RT-PCR检测,结果显示6份阳性样品都能扩增到目的条带,对其克隆测序后发现CP基因序列全长480 bp,编码1个相对分子质量约1.77×104的蛋白质,系统进化树表明该病毒与ToMMV的同源性最高,共同聚类于一个分支.这些结果表明在辽宁省番茄病株上检测到的病毒为ToMMV的1个分离物,这是在辽宁省番茄上发现番茄斑驳花叶病毒的首次报道.

关键词: 番茄斑驳花叶病毒 分子鉴定 番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模拟条件下生态草帘净化硬质驳岸降雨径流的研究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混凝土和浆砌石块将河岸带硬化易导致河岸带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河岸带对径流中污染物的拦截净化能力基本丧失,加剧了河道水体的富营养化.针对城镇驳岸硬质化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采用生态草帘技术对硬质驳岸进行修复,提高其对径流拦截的污染控制效果.经过基质筛选实验,选出植株长势较好的火山石-黑麦草和椰丝-黑麦草2个组合进行后续试验.2种生态草帘对总固体悬浮物(TSS)始终具有良好的拦截效果,拦截率在86%以上,且不受雨强和坡度的影响.对模拟径流试验中TN和NH4+-N的去除效果均随坡度和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减弱,随降雨时间的增加而减低.椰丝草帘在坡度45°和小雨强下对TN和NH4+-N的去除率最高可达51%和73%,优于火山石草帘(33%和47%).随着雨强和坡度的增加,椰丝草帘对氮去除的优势不再明显.生态草帘对模拟径流中TP的去除效果较差且波动较大.生态草帘技术具有成本低、易于培育、铺设和收取快捷等优点,故可以作为一种可行的修复技术以提高硬质驳岸对污染物的拦截效果.

关键词: 生态草帘 硬质驳岸 降雨径流 黑麦草 污染拦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源于商品胎牛血清的BVDV-2型的分离鉴定及基因组序列分析

畜牧兽医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是引起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重要病原,也是牛血清及其制品污染中的常见病原体。本研究从商品化胎牛血清中分离到一株致细胞病变(CP)型BVDV(GS2018株),利用电镜观察、免疫荧光检测、分子鉴定、基因组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GS2018株接种MDBK细胞后可见明显的细胞病变(CPE),培养第4天病毒滴度达1×10~(6.2)·0.1 mL~(-1)。病毒粒子呈圆形,直径为50~60 nm,间接免疫荧光检测为阳性;其5′UTR扩增片段与BVDV-2相应序列高度相似,病毒基因组包含12 235个核苷酸(nt)。5′UTR、N~(pro)及E2基因系统进化分析发现,GS2018株与美国BVDV-2 USMARC-60764分离株核苷酸一致性达98%,证明其属于CP型BVDV-2a亚型。但GS2018株在NS2/3区无核酸片段插入,这与大多数CP型BVDV-2明显不同,说明BVDV致细胞病变可能涉及更复杂的机制。

关键词: BVDV-2 致细胞病变 基因组 遗传进化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豇豆属野生近缘种资源研究进展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豇豆属(Vigna)属于豆科蝶形花亚科菜豆族,目前共有100多个种,除绿豆、小豆、豇豆、饭豆等10余个种已被驯化栽培外,多数为野生状态.研究表明,豇豆属野生近缘种因长期处于恶劣的生态环境,积累了丰富的耐旱耐盐碱、抗病虫等优异基因.发掘和鉴定野生近缘种中的这些优异基因,可作为栽培作物育种的重要亲本来源,提升栽培品种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然而,豇豆属野生资源优异基因的发掘利用还相对落后.笔者长期从事豇豆属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和评价鉴定及创新利用研究,并在豇豆属野生近缘种的考察收集及分类等研究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分别从豇豆属野生近缘种的植物分类、地理分布、特征特性鉴定、与栽培种间的杂交亲和性、遗传研究及育种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回顾和综述,以期为豇豆属作物种质资源收集和遗传育种等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豇豆属 野生近缘种 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氮肥与密度水平对鲜食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氮肥用量和栽插密度与鲜食型甘薯产量、品质及淀粉糊化特性的关系,以徐薯32和徐紫薯5号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施氮量(N)水平和5个密度(D)水平,于2017,2018年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两品种的薯块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密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总体上在N0(0 kg/hm~2)和D1(43 785株/hm~2)水平下薯块产量最高。施氮使2个甘薯品种的干物质率降低,而显著增加了蛋白质含量;随栽插密度的增加,干物质率、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总体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还原糖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可溶性糖含量呈波动变化,均在D3水平下最低。施氮总体上使两品种块根的淀粉最高黏度、最低黏度和崩解值明显降低,消减值均明显升高,造成蒸煮食味品质的下降;两品种的最高黏度、最低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值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波动变化,徐薯32在D3水平下最大,而徐紫薯5号在D2水平下最高;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甘薯淀粉RVA谱的影响存在品种间和特性间的差异。综合本试验结果,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大量施氮使甘薯产量下降,并降低了薯块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在43 785株/hm~2的密度水平下薯块产量最高,但适当增加密度有利于营养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的提高。

关键词: 甘薯 氮肥水平 种植密度 产量 营养品质 糊化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硅助剂对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增效作用研究

农药学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有机硅助剂Silwet408对杀虫剂药液理化性能的影响及药液雾滴在稻叶上的行为与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防效的内在关系,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在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稀释液中添加助剂Silwet408后表面张力、黏度、pH值以及在稻叶上最大持留量的变化,借助OCG法对叶片的表面特性进行表征,围绕叶片倾角分析了单个雾滴在稻叶上的黏附行为,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叶片正、反面表观表面自由能分别为31.48 mJ/m2和34.19 mJ/m2;倒二叶和倒三叶的叶角较小,分别为(11.09±2.74)°和(19.98±5.67)°,表明水稻为高倾角叶片形态,不利于雾滴在稻叶上的黏附.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 000倍和5 000倍稀释液的表面张力分别为(44.64±1.04) mN/m和(46.14±0.62) mN/m,均大于稻叶的表观表面自由能,其药液的单个雾滴在79°和70°的倾角稻叶上均呈滚落状态;添加125 mg/L的Silwet408后,药液的表面张力小于稻叶的表观表面自由能,单个雾滴能够黏附在倾角稻叶上并润湿,同时药液在稻叶上的最大持留量也呈极显著增加;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 000倍稀释液的pH值和黏度在添加Silwet408前后变化不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添加125 mg/L的Silwet408后,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 000倍稀释液对稻纵卷叶螟药后14 d的保叶效果和杀虫效果均显著提高.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 000倍稀释液中添加125 mg/L的Silwet408可使喷雾药液与水稻植株特性相匹配,进而提高氯虫苯甲酰胺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有机硅助剂 Silwet408 氯虫苯甲酰胺 稻纵卷叶螟 增效作用 表面张力 表面自由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