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磷含量及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磷(Po)含量,细菌、真菌、有机磷转化相关微生物(phoD微生物)丰度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影响.以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点土壤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共选取不施肥(CK)、施氮钾肥(NK)、施氮磷钾肥(NPK)、单施有机肥(M)和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5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K和NK处理相比,M处理土壤有机磷含量显著提高52.3%和47.8%,NPKM处理有机磷含量显著提高34.7%和30.6%.M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为CK和NK处理的34.2和31.0倍,NPKM处理有效磷含量分别为CK和NK处理的25.3和23.0倍.与CK处理比较,M和NPKM处理土壤活性Po、中度活性Po、中稳性Po和高稳性Po含量显著增加.M和NPKM处理土壤细菌、真菌、phoD微生物丰度和ALP活性均显著高于CK、NK和NPK处理.土壤活性Po、中度活性Po、中稳性Po和高稳性Po含量与phoD微生物丰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活性Po、中稳性Po和高稳性Po含量与ALP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不同组分有机磷受phoD微生物丰度和ALP活性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均为高稳性Po、活性Po、中稳性Po和中度活性Po.土壤增施有机肥增加了土壤有机磷及不同组分有机磷含量,提高了细菌、真菌、phoD微生物丰度和ALP活性.
关键词: 有机肥 土壤有机磷 不同组分有机磷 土壤phoD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麦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及其衍生物
《分析试验室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同时检测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cDON)、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cDON)、雪腐镰刀菌烯醇(NIV)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葡萄糖苷(D3G) 5种毒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的方法。通过质谱特征扫描,各化合物均获得较高离子化效应离子对,在电喷雾电离(ESI)模式下正、负离子同时扫描,外标法定量;样品采用WondaSep石墨化碳-氨基柱净化,以乙腈-水(含有5 mmol/L乙酸铵和0. 01%氨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6. 25~400μg/L浓度范围内,5种毒素的相关系数(r~2)均大于0. 998,检出限(S/N=3)为2. 06~13. 33μg/L。在16,125,250μg/L 3个水平下加标回收率为68. 0%~105. 7%,相对标准偏差为2. 0%~13. 5%。方法可用于麦粒中5种镰刀菌毒素的同时分析。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小麦籽粒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抗性与敏感稗草对二氯喹啉酸抗性的差异及机理
《应用生态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遗传背景一致的抗二氯喹啉酸型和敏感型稗草为供试材料,分析了经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预处理后,稗草种群间应对二氯喹啉酸胁迫的抗性水平及4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源MeJA处理可显著提高抗性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而对敏感稗草的抗性影响不显著.供试稗草间植株体内生长素(IAA)、脱落酸(ABA)、水杨酸(SA)和茉莉酸(JA)的含量及其变化幅度存在显著差异.二氯喹啉酸处理显著增加了稗草ABA、SA和JA的含量,且敏感稗草ABA和JA含量升高幅度明显高于抗性稗草;外源MeJA预处理能显著增强二氯喹啉酸对稗草ABA和JA含量的诱导,且敏感稗草变化幅度较大.表明敏感稗草较快的激素变化不利于其应对除草剂胁迫,抗性稗草相对平缓的激素变化赋予了其对除草剂的适应性,且MeJA处理增强了其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稗草植株体内ABA和JA激素信号在其抵抗二氯喹啉酸胁迫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关键词: 稗草 二氯喹啉酸 抗药性 植物激素 外源茉莉酸甲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喷雾参数对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稻田喷雾农药利用率及雾滴沉积分布的影响
《农药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在不同喷雾压力和施药液量条件下,采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在水稻分蘖期、孕穗期、扬花期进行喷雾处理的农药利用率、沉积分布均匀性及水稻茎基部雾滴密度的差异,为建立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在稻田的高效施药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以生物染料丽春红-G作为农药示踪剂,估测不同喷雾参数的农药利用率,并用变异系数、绝对份额比例值比较农药分布的均匀性.同时通过水敏纸收集水稻基部雾滴密度,分析不同喷雾参数下农药雾滴穿透水稻冠层的能力.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期,采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在喷雾压力为1.2 MPa、施药液量为375 L/hm2条件下喷雾,每个采样点的丽春红-G的平均沉积量仅为0.11 mg,与喷雾压力为0.4 MPa、施药液量为300 L/hm2条件下喷雾的沉积量相比减少了56.00%.在水稻孕穗期,当喷雾压力为1.2 MPa、施药液量为375 L/hm2时进行喷雾处理,每个采样点的丽春红-G的平均沉积量达0.26 mg,显著高于其他4个处理.在水稻扬花期,不同喷雾参数间的沉积量差距减小.在合适的喷雾压力和施药液量时,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在水稻分蘖期、孕穗期和扬花期进行喷雾处理,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40.57%、54.97%和55.50%.综合变异系数和绝对份额比例两个指标,采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在喷雾压力为0.8 MPa、施药液量为300 L/hm2条件下喷雾,农药分布更均匀.喷雾压力对水稻基部雾滴密度有显著影响,在水稻生长中后期,当喷雾压力低于0.8 MPa、施药液量为225~375 L/hm2时,水稻茎秆基部雾滴密度均小于30个/cm2.研究结果表明,喷雾压力和施药液量对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稻田喷雾的农药利用率、分布均匀性及水稻茎秆基部雾滴密度有显著影响.在水稻生长前期,不宜采用高压力大水量喷雾作业;在水稻生长中后期,为增加对水稻基部病虫害的防治效果,需提高喷雾压力.
关键词: 喷雾参数 自走式喷杆喷雾机 稻田喷雾 农药利用率 雾滴密度 沉积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论农药雾滴的剂量及分布对害虫防治效果的影响及其与农药损失的关系
《农药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农药雾滴在剂量传递中的作用方式,本文就雾滴的农药剂量和分布形式在保护作物和杀死害虫过程中的作用模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剂量损失进行了论述.农药剂量确定后,雾滴作为农药剂量的载体降落在水稻表面形成沉积点,害虫获得致死剂量后死亡.当雾滴在叶片表面呈连续的均匀分布时,害虫极易接触到药剂.如果害虫在第一时间获得致死剂量,则害虫死亡,其他剂量被浪费;如果第一时间未获得致死剂量,则害虫将继续为害,直至获得致死剂量,导致叶片受损.当雾滴累积的药液量超出叶片的流失点时,药液沉积量将减少约50%,药剂随药液流失,药液用量越多,药剂流失越多,与未流失者相比,需要2倍以上的农药剂量才能确保害虫获得致死剂量.当雾滴在叶片表面呈不连续的点状分布时:①若沉积点大小合适并含有致死剂量,则害虫接触沉积点后死亡,但若沉积点数量太少,则害虫在接触沉积点前会对水稻叶片造成伤害;②若沉积点太小并不足致死剂量,则害虫接触沉积点后仍继续为害叶片直至获得致死剂量;③若沉积点太大,虽含有致死剂量,但害虫只能接触该沉积点的小部分,不能获得致死剂量,则害虫可能在沉积点的范围内继续为害,也可能在几个沉积点的缝隙间为害直至获得致死剂量;④当沉积点的剂量超出致死剂量,则害虫接触沉积点后死亡,超出致死剂量的那部分农药被浪费.总之杀死害虫和保护作物需要有足够多的农药沉积点,而单位面积上沉积点的数量、大小和剂量即可组成农药的沉积结构,不同的沉积结构会产生不同的杀虫效果,最终影响农药利用率.
关键词: 农药雾滴 农药剂量 雾滴沉积与分布 防治效果 农药损失 农药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爪槭ApMYB306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基因克隆的方法获得鸡爪槭金陵黄枫R2R3-MYB转录因子基因,经同源比对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将其命名为ApMYB306.通过组织表达特性分析发现ApMYB306在茎中表达量最高,叶中表达量次之,根中表达量最低.在洋葱表皮细胞中瞬时表达分析结果显示ApMYB306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ApMYB306对于高温、低温、干旱和盐胁迫均有明显的响应,受胁迫诱导后表达量显著上升.冷冻处理后,转ApMYB306基因株系成活率较野生型升高.ApMYB306超表达拟南芥株系较野生型开花延迟,表明ApMYB306可能通过抑制拟南芥FT基因启动子的表达调控花期.
关键词: 鸡爪槭 ApMYB306基因 抗逆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不同形态碳氮含量和酶活性对培养时间及外源碳投入的响应
《水土保持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绿色农业科技的推动下,有机物料资源化利用备受青睐,但有机物料种类不同对土壤肥力的提升效果不同,为探究有机物料施用对潮土不同形态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的动态影响,通过为期1年的培养试验,设置添加10 g/kg的秸秆菌渣(S)、树枝菌渣(B)、小麦秸秆(W)、黑麦草秸秆(R)和蚕豆秸秆(BB),并以空白处理作为对照(CK).结果表明:与CK相比,有机物料施用显著增加土壤不同形态碳氮含量及酶活性,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有机碳及全氮含量呈增加的趋势,增幅分别为25.4%~42.9%和35%~60%,易氧化有机碳和碱解氮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大值分别为2.80,43.26 mg/kg,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则呈下降的趋势,最大值分别为346 mg/kg,293μg/g和23.08μg/g.有机物料施用会增加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呼吸速率,通过对3个取样期7种水解酶的分析发现,酶活性表现为:LAP>PHOS>NAG>BG>CB>AG>XYL,即参与氮循环酶活性>参与磷循环酶活性>参与碳循环酶活性,绿肥秸秆主要增加氮循环酶活性,且以BB处理酶活性最高,菌菇渣主要增加碳循环酶活性,B处理酶活性高于S处理.有机物料施用会影响土壤酶活性,增加不同形态碳氮含量,但增幅因有机物料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且碳氮组分对培养时间的响应不一.总体而言,小麦秸秆和蚕豆秸秆腐殖化系数最高,对不同组分碳氮含量增加效果最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洋葱通用型愈伤组织诱导的建立
《中国农学通报 》 2020 CSCD
摘要:为研究洋葱愈伤诱导体系建立问题,对洋葱种子幼苗、鳞茎盘、幼嫩花序不同组织进行愈伤诱导,同时对愈伤组织进行继代培养和发芽诱导筛选.结果表明,12份洋葱种子材料未诱导出愈伤组织,12份洋葱球的鳞茎盘只有'早春黄3号(不育系)'诱导出愈伤组织;22份洋葱花序在黑暗条件进行愈伤诱导,诱导率为100%,说明洋葱不同组织对愈伤的诱导发生存在差异,洋葱幼嫩花序培养基诱导率100%,说明洋葱最佳诱导愈伤的组织为幼嫩花序.对不同材料愈伤进行继代培养,'早春黄3号(不育系)'和'黄金大玉葱'愈伤生长最快;利用液体培养基进行继代培养,能够快速、高效扩繁愈伤组织.选用27份不同梯度组合的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进行出苗诱导,在光照条件下,开始会有绿色组织形成,全部诱导出根,均未诱导出苗.石蜡切片观察外植体诱导愈伤和继代培养愈伤无差异,再生培养基诱导后有根形态形成.说明不同成分的培养基诱导洋葱愈伤组织,其内部促进生根的激素增加,导致根的诱导发生.通用型洋葱愈伤组织的诱导形成,为不同基因型的洋葱诱导出苗、生根奠定材料基础,对洋葱基因编辑等技术应用具有促进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流域中稻产量和品质性状差异与其生育期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江苏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在不同光温条件下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响应特点,利用长江流域中稻区多样的气候条件,2017年和2018年分别在长江流域中稻区9个省(市)设立10个和11个试验点,选择各地区代表性品种8~9个,共18个品种,进行大田分期播种试验,以当地最适播种期为基准,前后共分3期播种,分析供试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变化,并记录同期的气象特征.结果表明:所有试验点2年3期分期播种水稻品种的光温特征可以分为3个区域,即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以及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产量高低顺序为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精米率为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垩白粒率和蛋白质含量均为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直链淀粉含量为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胶稠度为中温中光照区(长江流域东部)>高温高光照区(长江流域中部)>低温低光照区(长江流域西部),糊化温度区域间差别不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齐穗后光、温分别与产量和品质均显著相关(P<0.05),在长江流域中稻区,选择适宜的品种,参照长江流域中部"双减"(齐穗后20 d内的平均温度不超过31℃,日照时数不超过160 h)、长江流域东部"一减(温)一增(光)"(齐穗后平均温度不超过29℃,日照时数不少于90 h)以及长江流域西部"双增"(平均温度不低于20℃,日照时数不少于110 h)等温光原则,均可以种植出高产与优质协调的稻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季节蟹塘不同水生植物对水质净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蟹塘水生植物不仅是河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天然饵料和栖息蜕壳场所,还可净化蟹塘水体.蟹塘原有植物伊乐藻(Elodea nuttdlii)在炎热的夏季会生长不良甚至死亡,致使河蟹生境恶化.因此,筛选具有耐高温特性的水生植物对生态养蟹有重要意义.分别以蕹菜(Ipomoea aquatica)、水稻(Oryza sativa)和伊乐藻作为蟹塘水生植物,通过比较其对河蟹产量、养殖尾水水质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筛选出更为适宜蟹塘的水生植物,以期达到河蟹稳产和环境友好的目标.结果表明,3个处理间河蟹产量均无显著差异,3种水生植物的氮磷同化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蕹菜、伊乐藻和水稻.与伊乐藻相比,7-9月蕹菜和水稻对蟹塘水体总氮有明显的削减作用,且多数时间点差异显著,对总磷的削减作用则无显著差异.同时,不同处理蟹塘均表现为CH4和N2O排放源.蕹菜和水稻处理CH4累积排放量均显著高于伊乐藻处理,而3个处理N2O累积排放量无显著差异.与蕹菜和水稻处理相比,伊乐藻处理全球增温潜能(GWP)增加.考虑到8月中下旬水稻结实死亡,因此在炎热的夏季,蕹菜可以作为伊乐藻和水稻的替代品,以改善河蟹养殖尾水水质.
关键词: 河蟹 高温季节 水质净化 温室气体排放 综合温室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