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微生物陈化可提升麦秆水热炭对Cd2+吸附性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升水热炭对Cd2+的吸附性能,使用麦秆水热炭,在厌氧发酵条件下对其进行微生物陈化改良,通过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和孔分析(BET)、红外光谱分析(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水热炭微生物改良前后的表面特性进行了系统表征,并通过吸附实验考察了微生物陈化过程对水热炭吸附Cd2+的过程及机制.结果表明:随陈化时间的增加,水热炭的比表面积提升近5倍;pH由酸性逐渐接近中性;水热炭陈化后表面负电荷增多;O/C增加、H/C减少;表面C-C键强度降低,而含氧官能团相对强度增加.微生物陈化过程显著提升了水热炭对Cd2+的吸附能力.微生物陈化水热炭对Cd2+的吸附能力与体系pH值和温度呈正相关.微生物陈化水热炭对Cd2+的吸附机制以化学吸附为主导,主要为单分子层均相吸附;官能团络合、表面静电作用、离子交换、π键配位作用对Cd2+的吸附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微生物陈化处理可显著改变水热炭的孔隙结构并提升对Cd2+的吸附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鲜食玉米发育过程中游离糖和氨基酸变化
《食品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晶甜5号超甜玉米和晶糯8号糯玉米2个鲜食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并分析玉米鲜穗由吐丝授粉至乳熟期发育过程中3种游离糖和18种氨基酸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晶甜5号和晶糯8号2个品种的蔗糖和丙氨酸含量随发育时间延长均表现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并分别与3种游离糖和18种氨基酸总量的变化一致.对这2种玉米发育中测定的上述21个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PCA法提取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39.9%、24.4%和13.3%,其中PC1与PC2主要提取了鲜食玉米不同发育阶段甜味氨基酸及糖含量的变化信息,PC3则主要体现了2个品种中天冬氨酸与谷氨酸2种鲜味氨基酸含量的不同;聚类分析结果则显示玉米样品因发育阶段接近而聚集.综上所述,发育程度是影响鲜食玉米游离糖和氨基酸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其次为品种间的差异.研究结果为从原料角度调控鲜食玉米加工产品品质尤其是玉米汁风味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肉质型桃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生物合成 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不同肉质型桃果实在成熟过程中乙烯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品质差异,为深入揭示果实软化机制及成熟度的准确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软溶质型桃'雨花露''霞晖5号'和'奉化玉露',硬溶质型桃'霞晖6号''湖景蜜露'和'霞晖8号',Stonyhard型桃'霞脆''华玉'和'秦王',不溶质型桃'弗雷德里克''金童8号'和'金童9号'的果实为材料,比较研究3个成熟度(七、八、九成熟)果实的乙烯释放规律,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分析与乙烯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桃果实硬度随着成熟度的增加逐渐降低,七、八、九成熟果实呼吸速率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且九成熟果实呼吸速率均高于七、八成熟果实.RT-qPCR结果表明,随着成熟度的增加,溶质型桃果实的PpACS1基因表达与果实乙烯释放速率保持高度一致,且乙烯释放量较高的九成熟果实中PpACS1基因均具有较高表达丰度,而Stonyhard型桃PpaACS1基因表达水平极低;PpACS4基因在不同肉质型桃果实中随成熟度递增表达上调,且溶质型桃果实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Stonyhard型桃;PpACO1基因在不同肉质型桃果实中均有表达,其表达水平随果实成熟度递增有所差异,且果实基因的表达丰度主要集中在八成熟果实中;PpACS2、PpACS3、PpACS5基因在桃果实成熟过程中几乎不表达.[结论]溶质型(软溶质、硬溶质和不溶质)桃果实在成熟过程中主要通过调节与乙烯生物合成相关的PpACS1、PpACS4、PpACO1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而控制桃果实的成熟软化;Stonyhard型桃果实由于基因表达水平受抑制,果实在成熟过程中一直维持较高的硬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叶菌唑与4种杀菌剂复配对小麦赤霉病的毒力及防效
《植物保护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叶菌唑分别与咪鲜胺、戊唑醇、丙硫菌唑和氟啶胺的几种不同配比复配剂对禾谷镰孢菌的室内联合毒力,并通过田间试验评价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叶菌唑、咪鲜胺、戊唑醇、丙硫菌唑和氟啶胺对禾谷镰孢菌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016 3~0.038 3、0.014 7、0.280 7、0.094 5、0.230 0μg/mL,复配剂叶菌唑∶咪鲜胺1∶2和叶菌唑∶戊唑醇1∶1具有增效作用,SR值分别为1.540 5和1.515 3.按此比例制备了30%叶菌唑·咪鲜胺水乳剂和20%叶菌唑·戊唑醇悬浮剂用以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这2个复配剂的田间防效均与用量呈正相关性,且一次防效均在65%以上,并且对小麦安全,这一结果表明叶菌唑与咪鲜胺、戊唑醇这2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可以复配使用,大大延缓了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的进一步加剧,为赤霉病的综合防控和抗药性治理提供依据,具有良好的市场开发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规模猪场沼液沉淀池底泥中磷形态变化特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规模猪场污染物排放定位监测点为依托,利用SMT法系统研究二级串联沉淀池0~10和>10~20 cm深度底泥中总磷(TP)、无机磷(IP)、有机磷(OP)、NaOH提取态磷(NaOH-P)和HCl提取态磷(HCl-P)浓度变化特征.研究发现,0~10 cm深度底泥中各形态磷含量均高于>10~20 cm深度底泥,且沉淀池Ⅰ>沉淀池Ⅱ.在沉淀池I的底泥中,各形态磷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HCl-P、NaOH-P和OP.在沉淀池Ⅱ的底泥中,各形态磷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OP、NaOH-P和HCl-P.HCl-P(惰性磷)占比均表现为0~ 10 cm深度高于>10~20 cm深度,沉淀池I>沉淀池Ⅱ,说明更深层底泥和二级沉淀池底泥中的磷活性更高.该研究可为提高沼液贮存池底泥中磷的安全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芹酚对食源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
《中国食品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分析菌体泳动能力、生物膜内菌落总数和胞外多糖含量、生物膜的微观结构及相关基因表达量来研究香芹酚对粪肠球菌R612-Z1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和可能的抑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香芹酚对该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512μg/mL.1/4 MIC(128μg/mL)香芹酚对生物膜膜内活菌总数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能够显著抑制菌体的泳动能力和生物膜内胞外多糖的合成.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香芹酚存在时生物膜结构松散、细胞之间连接不致密、膜厚度降低并有裂缝、不平整.通过荧光定量PCR发现1/4 MIC香芹酚存在时与粘附和胞外多糖合成相关的基因表达量变化明显下降.本研究结果表明1/4 MIC香芹酚对粪肠球菌R612-Z1生物膜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菌体的初期粘附和胞外多糖的合成来完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添加量的发酵饲料对1~55日龄肉鹅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添加量的发酵饲料对1~55日龄肉鹅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免疫指标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1日龄、健康的肉鹅7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2.5%、5.0%和7.5%发酵饲料的试验饲粮.试验期共55 d,分为1~15日龄和16~55日龄2个阶段.结果表明:在生长性能方面,与对照组相比,3个试验组的末重、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料重比(F/G)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2.5%、5.0%和7.5%组末重分别提高了1.94%、1.79%和2.56%,2.5%、5.0%和7.5%组ADG分别提高了1.97%、1.82%和2.57%.在血清生化指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2.5%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以及甘油三酯(TG)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5.0%和7.5%组的血清中AKP和ACP活性以及TG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AKP活性分别降低了55.48%和59.59%,血清ACP活性分别降低了37.28%和43.79%,血清TG含量分别降低了30.25%和16.67%.在血清免疫指标方面,对照组与试验组血清免疫相关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各项指标,在1~55日龄肉鹅饲粮中添加7.5%发酵饲料的饲喂效果优于添加2.5%和5.0%发酵饲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山药炭疽病病原菌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山药炭疽病是危害山药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可导致30%~85%的产量损失.本研究采用柯赫氏法则对从病斑组织块分离的病原菌进行验证,通过形态学结合多基因分子系统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6株炭疽菌分别与喀斯特炭疽菌(Colletotrichum karstii)、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隐秘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enigma)和兰科炭疽菌复合种(Colletotrichum orchidearum complex)的Colletotrichum plurivorum和Colletotrichum sojae聚在一起,支持率分别为89%、80%、87%、94%、88%和91%.这是关于喀斯特炭疽菌、暹罗炭疽菌、隐秘炭疽菌、C.plurivorum和C.sojae引起山药炭疽病的首次报道.致病性测试表明,6株菌株均能对山药离体叶片致病,但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具有一定差异.暹罗炭疽菌致病力最强,喀斯特炭疽菌、胶孢炭疽菌、C.plurivorum或C.sojae致病力中等,隐秘炭疽菌致病力最弱.山药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构成和致病性分化存在差异,为深入研究该病发生规律、防治及抗病育种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紫山药(Dioscorea alata L.) 炭疽病 病原鉴定 多基因联合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九种常用农药在桃树生长后期使用的安全性
《农药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桃生长后期使用农药的安全性,以桃早熟品种'金陵黄露'为材料,分别在桃果收获前7和14 d,按最高推荐剂量及2倍最高推荐剂量混合施用9种农药,包括4种杀虫剂(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氯氟氰菊酯和吡虫啉)和5种杀菌剂(苯醚甲环唑、腈苯唑、嘧菌酯、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研究了桃果中的农药残留量变化及不同农药在桃枝、桃叶、果皮和果肉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套袋在桃生长后期阻控农药吸收中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桃收获前7 d,按2倍最高推荐剂量施用其中3种杀菌剂(苯醚甲环唑、腈苯唑、嘧菌酯)和4种杀虫剂(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氯氟氰菊酯、吡虫啉),7种农药在桃全果中的残留量均低于中国国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MRL);而过量施用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桃全果中多菌灵残留量显著高于MRL标准,且随着施药后时间的延长,增加了多菌灵由果皮或枝叶向果肉迁移的风险.套袋处理后,桃全果中多菌灵的残留量远低于中国MRL标准,同时显著减少了桃全果中其他8种农药的残留量.9种供试农药在桃树不同组织中的分布规律一致,由高到低依次为果皮>全果>桃叶≥果肉≥桃枝.本研究表明,不同农药品种在桃生长后期消解规律存在差异,其中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超量使用会增加多菌灵在桃果中残留超标的风险,而套袋处理可减少桃果中的农药残留.该结果对去除桃果中农药残留、降低膳食摄入风险有一定指导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红外辐射处理的米糠多糖组分、提取率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稻谷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本实验基于红外辐射处理以提高米糠多糖抗氧化特性.在红外辐射强度为2 780 W/m~2处理条件下,将新鲜米糠加热处理至表层温度分别为70、75、80、85、90℃.分别采用硫酸-苯酚法及气相色谱技术分析红外辐射处理对米糠多糖提取率及组分的影响规律;同时,对样品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并探讨该处理技术对米糠多糖营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红外辐射处理米糠表层温度达到75℃时,多糖得率相对最高,较对照样品多糖得率提高了18.33%.同时,处理组样品中鼠李糖、甘露糖的含量明显提高.当处理终止温度设置成80℃时,米糠多糖中鼠李糖的含量最高;而在85℃时,米糠多糖中甘露糖的含量相对最高.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处理终止温度为85℃时,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率最高,为(25.21±0.88)%;而羟自由基清除活性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活性最佳处理终止温度分别为80℃和75℃,对应清除率分别为(61.24±1.08)%和(35.93±0.24)%.综上所述,采用红外辐射处理可辅助提高米糠多糖提取效率,同时保持良好的抗氧化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