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无磷保水剂对中式调理鸡丁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中式调理鸡丁的保水性,避免加工中磷的使用,研究了复合无磷保水剂对中式调理鸡丁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海藻糖、碳酸氢钠、L-组氨酸添加量为自变量,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中式调理鸡丁保水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最小蒸煮损失的无磷保水剂组合为:海藻糖2%、碳酸氢钠0.75%、L-组氨酸0.3%;最大腌渍吸收率的无磷保水剂组合为:海藻糖2%、碳酸氢钠0.50%、L-组氨酸0.1%.鸡丁储存过程中剪切力、色泽、鲜度和回味值的测定结果表明,无磷保水剂不仅能够提高中式调理鸡丁的保水性,还能提高其保鲜效果.

关键词: 无磷保水剂 中式调理鸡丁 保水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东寿光黄瓜上瓜类褪绿黄化病毒的分子鉴定

江苏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6年,本研究在对山东黄瓜病毒病调查时发现当地黄瓜上出现一种叶片表现黄化植株伴有轻微矮缩的病害,为明确其中伴随的病毒种类,我们对田间病样进行了采集,提取总RNA后利用瓜类病毒引物进行RT-PCR检测,结果发现在利用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ucurbit chlorotic yellows virus,CCYV)引物检测样品时,田间采集的25份疑似病样中13份能扩增到400 bp左右的目的条带.为进一步确认,我们又针对CCYV的外壳蛋白基因(CP)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对13份阳性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均能扩增到目的片段,对获得的CP基因片段进行克隆并测定序列,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CP基因序列全长753 bp,编码1个由250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28700的蛋白质.进一步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与CCYV已报道分离物有很高的同源性,并聚类到同一个大的分支,其中与日本分离物、希腊分离物及中国其他地区分离物相对近缘,聚类到一支,而与伊朗分离物近缘关系相对较远.这些结果说明山东黄瓜黄化病样上检测到的病毒为瓜类褪绿黄化病毒,这也是该病毒在山东侵染黄瓜的首次报道.

关键词: 黄瓜 瓜类褪绿黄化病毒 分子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矮秆小粒突变体dsg7的图位克隆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作物之一,株高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不断发掘新的水稻株高调控基因,阐明水稻株高调控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Kitaake的EMS(甲基磺酸乙酯)诱变后代中筛选到一个矮秆小粒突变体dsg7,与Kitaake相比,dsg7株高变矮,千粒重下降.通过叶鞘切片观察证实,由于细胞数目减少导致小粒表型的出现.利用图位克隆,将DSG7定位到第7染色体长臂237kb的区间内,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测序证实Os07g0616000为突变基因,编码一个植物中广泛存在的蛋白.本研究证实DSG7参与水稻株高发育调控,为阐明水稻株高调控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水稻株高发育分子机制的进一步阐释.

关键词: 矮秆 小粒 图位克隆 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型鹅星状病毒AHQJ18株的分离鉴定

江苏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关键词: 痛风 新型鹅星状病毒 分离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自然生物膜对面源污水中氮磷去除的研究进展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面源污染负荷在一些区域已经成为地表水体的第一大污染源,如何有效削减污染水体中氮磷污染负荷已成为重要科学问题之一。自然生物膜是生长在淹水固体表面的微生物群落及其与周边非生物物质交织在一起的聚集体,广泛分布于水土界面环境中,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能有效去除水相中的污染物,因此,近些年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净化。综述了自然生物膜去除氮(反硝化、吸收、氨挥发和吹脱)和磷(吸收降解、吸附、共沉淀)的机制,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总结了近年发展迅速的新型功能材料耦合自然生物膜提升氮磷去除效率的主要进展。最后,展望了将自然生物膜与不同类型生态工程相结合并应用于大尺度污染水体净化与生态修复的前景。该综述可为自然生物膜及其类似微生物聚集体净化污水以及自然生物膜群落结构优化和功能化研究方面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自然生物膜 面源污染 氮磷 周丛生物 功能材料耦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骆马湖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7年夏季对骆马湖浮游植物群落进行调查,探讨骆马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期为骆马湖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此次调查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32属,其中,绿藻门属数最多,其后依次为蓝藻门和硅藻门,优势属主要为浮游蓝丝藻、微囊藻和小球藻.全湖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2.63*105~2.85*107 cells·L-1之间,生物量在0.092~4.522 mg·L-1之间.全湖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在0.60~2.60之间,平均值为1.75,且9月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高于8月(P<0.05),但不同点位之间多样性指数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与往期骆马湖调查结果相比,此次调查得到的全湖多样性指数差异不大,细胞丰度明显增加,优势属多集中在蓝藻门和绿藻门,尤其是浮游蓝丝藻明显增多.从近几年的优势属种类、藻类细胞密度变化来看,骆马湖富营养化程度依然在加剧.RDA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溶解氧浓度和氮磷比的共同作用解释了骆马湖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28.16%.其中,骆马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受采砂、围网养殖及夏季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因此,减少人为活动干扰对于保护骆马湖水质和南水北调工程水质势在必行.

关键词: 骆马湖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驱动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叶绿素含量基因效应分析

作物杂志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控制玉米叶绿素含量的遗传规律,以叶绿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的2个普通玉米自交系组配的P1、P2、F1、BC1、BC2、F2 6个世代为试验材料,运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探明玉米叶绿素含量的遗传模型,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F1叶绿素含量杂种优势表现为正向离中亲优势,无超亲优势;玉米叶绿素含量的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非加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2对主基因与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均为减效,显性效应均为增效,上位性效应累计为正向;BC1、BC2、F2叶绿素含量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74.58%、78.62%、20.84%,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2.84%、7.69%、68.11%.

关键词: 玉米 叶绿素含量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近缘野生种Ipomoea Littoralis全基因组Survey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Ipomoea littoralis是甘薯的近缘野生种之一,对其全基因组的研究可为甘薯种质资源的创新提供参考,同时为全基因组精细图谱的绘制打下基础.本研究通过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深度约为60*,经过滤后得到22.45 G数据,结合生物信息学手段估算基因组大小、杂合率、重复序列和GC含量等基因组特征.预估基因组大小经修正后为676.27 Mb.K-mer分析结果得出I. littoralis基因组中重复序列所占比率为60.98%,杂合率为0.81%;初步组装结果,contigs N50为0.684 kb,总读长为0.538 Gb,scaffolds N50为12.09 kb,总读长为0.602 Gb;GC平均深度及含量分布出现分层现象.本研究首次报道I. littoralis的基因组特征信息,为进一步全基因组深度测序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甘薯 基因组调查 Ipomoea littoralis 种质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红蓝LED光照强度和灌溉量交互作用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红蓝LED光为基本光源,研究了光照强度和灌溉量互作对千禧番茄幼苗生长发育和光及地上合作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光照强度和灌溉量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随着灌溉量的减少,番茄幼苗株高降低、茎粗变小、节间缩短、叶面积减少,植株鲜样质量和地上部干质量的生物量分配逐渐降低,光合作用降低。试验发现,影响叶绿素含量的主要因子为光照条件,水分表现为次要影响因子。相同灌溉量下,当光照强度超过3 540 lx后,光照增强对植株的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试验中所有处理组合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均稳定在0.8左右,表明植株生长均处于健康状态。在各处理中,以3 540 lx的光照强度和150 mL·株~(-1)的灌溉量(L_2W_1)处理植株生长状况最好。

关键词: 番茄幼苗 红蓝光 光照强度 灌溉量 光合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质炭与噬菌体联用阻控与灭活土壤–生菜体系中抗生素抗性致病细菌

土壤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田土壤–蔬菜体系中残留和滋生的多种抗生素抗性致病细菌已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造成较严重的隐患,因此开展针对性的风险管控技术研究十分迫切.生物质炭阻控与农业噬菌体疗法联用靶向灭活土壤–蔬菜体系中抗生素抗性致病细菌,为解决此类污染土壤问题提供了全新途径.本研究以自主制备的抗生素抗性致病细菌(携带四环素抗性基因tetW的大肠杆菌K12,携带氯霉素抗性基因ampC的铜绿假单胞菌PAO1)污染农田土壤为盆栽用土,开展生菜土培试验60 d.设置单独或同时添加生物质炭和接种广宿主型噬菌体(YSZ 5K)的不同处理,以土壤–生菜体系中K12、PAO1数量变化及tetW、ampC丰度消减程度表征联合修复的效果.结果表明,针对土壤–生菜体系中残留K12、PAO1和tetW、ampC消减程度变化,判断不同处理效果,依次为:BP(生物质炭与噬菌体联用)>B(单独施用生物质炭)>P(单独接种噬菌体)>CK(对照),其中BP处理条件下,K12与PAO1在土壤和生菜叶片中数量较之对照处理下降了2.1~3.1个数量级,tetW和ampC丰度较之对照处理下降了2.2~3.3个数量级.此外,在BP处理条件下,生菜收获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和稳定性指数也得到显著提升,证明该联合治理方式是一种较为环境友好的修复技术.本研究结果可为降低土壤–蔬菜体系中抗性致病细菌的残留风险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管控技术.

关键词: 土壤–蔬菜体系 生物质炭 农业噬菌体疗法 抗生素抗性致病细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