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复合菌剂对小麦秸秆降解速率、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影响
《土壤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秸秆在农业上的有效利用日益受到关注.针对秸秆还田后腐解难的问题,本文选择7株纤维素降解菌种进行复配:拟茎点霉B3、茎点霉YY11、绿色木霉、里氏木霉、根霉、黑曲霉、蜂房芽孢杆菌.最终采用两种复配液体菌剂A(B3、YY11、绿色木霉和蜂房芽孢杆菌)、C(上述7个菌种),同时制作与液体菌剂A、C分别对应的固体菌剂B、D.探讨了复合菌剂对秸秆降解速率的促进作用和对土壤质量的提升效果.结果表明,4种菌剂均可促进小麦秸秆降解,改善土壤生物学特性,增加土壤养分,改良玉米农艺学性状.综合评价各个指标,菌剂B(B3、YY11、绿色木霉、蜂房芽孢杆菌;固体剂型)的表现最好,且玉米总产量比市售秸秆腐熟剂处理高20.72%.总之,本研究表明小麦秸秆还田后和联合菌剂使用能明显提高土壤降解功能,并且为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农业管理方式提供了一种有应用前景的秸秆腐熟剂组合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小麦品种扬麦19为供试材料,设置免耕套播、旋耕撒播、旋耕条播、耕翻+旋耕条播等4种方式,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苏北平原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小麦播种施肥一体机条播小麦,同时机械深施基肥,能显著提高旋耕条播和耕翻+旋耕条播处理的小麦产量,分别平均比旋耕撒播提高7.6%和10.8%.旋耕条播和耕翻+旋耕条播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小麦的生物产量,明显增加了小麦的经济系数,显著增加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麦田土壤速效氮含量,显著提高了小麦氮肥偏生产力.旋耕条播和耕翻+旋耕条播处理虽然均显著增加了小麦氮素累积量,但小麦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籽粒生产效率均显著降低.说明在小麦生产中,使用小麦播种施肥一体机条播小麦,结合基肥机械深施,减少25%的小麦播种量和10%的氮肥施用量,虽然能增加土壤速效氮素含量,并提高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量,但还需通过合理栽培技术措施的应用,协调好氮素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之间的矛盾,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棉花InDel标记开发及其应用
《棉花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获得可以用于棉花品种鉴定和纯度检测的二态性InDel标记,提高棉花种子的检验精确度和效率,为棉花的分子育种发挥作用.[方法]基于来源不同的121份棉花全基因组信息,根据高多态性信息含量筛选多态性高的InDel位点,开发二态性InDel标记,并在我国66个棉花品种的遗传距离分析和聚类分析中进行应用.[结果]基于121份棉花的二代测序数据获得10 967个InDel位点,合成了85对InDel引物,选择其中有效引物64对,其中At亚组的特异引物35对、Dt亚组特异引物29对,At、Dt亚组染色体的平均最小等位频率分别为0.45、0.32,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49、0.40;所用的66个棉花品种的遗传距离范围是0.04~0.65cM(厘摩),平均为0.39 cM,遗传距离最大的2个品种是泗棉3号和中棉所36,遗传距离最小的是徐棉18和徐杂3号.[结论]开发的64个棉花二态性InDel标记能有效地通过揭示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反映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区分来源不同的棉花品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产权稳定性对农户农田基本建设投资行为的影响
《中国土地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研究目的:从产权稳定性的角度研究其对农户农田基本建设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全国8省地块层面的调查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结果:产权稳定性对农户农田基本建设投资行为有显著影响,产权稳定性越低,农户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投资行为的可能性越小。Logit模型估计结果显示,与没有使用凭证的地块相比,农户在有使用凭证的地块上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投资的概率将提高2.54个百分点;村级农地调整每增加1次,农户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投资的概率将下降1.70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地块缺少使用凭证和农地的频繁调整提高了农地政策变化的不可预期性,导致农地产权在法律和事实上变得不稳定,进而抑制农户对农田进行基本建设投资。研究结论:为提高农户农田进行基本建设投资的积极性,应确保农地确权政策落实,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提高农民产权主观认知,全面增强农地产权稳定性。
关键词: 土地经济 产权稳定性 农田基本建设投资 Logit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个抗虫棉的外源Bt基因分子鉴定及其染色体定位
《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中美2个抗虫棉品种GK19与33B为试验材料,利用检测中美Bt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分别对抗虫棉亲本GK19和33B进行PCR扩增,并通过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Bt基因进行分子鉴定与染色体定位,旨在从外源基因转化事件的视角探究中美转基因抗虫棉差异的分子基础。结果表明, GK19为中国转Bt基因抗虫棉, 33B为美国转Bt基因抗虫棉; GK19的Bt基因被定位在棉花Chr.20上,共16对SSR多态性标记与其Bt基因连锁,两侧的分子标记为NAU3907和NAU2579,其遗传距离分别为2.4 cM和1.5 cM; 33B的Bt基因被定位在棉花Chr.26上,共20对SSR多态性标记与Bt基因连锁,目标Bt基因位于标记NAU460和dc40260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3.6 cM和2.0 cM。以上结果表明GK19和33B属于不同的遗传转化事件。
关键词: 抗虫棉 Bt基因 PCR检测 染色体定位 转基因事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葫芦固液分离机脱水参数优化及中试运行效果
《农业工程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获得低成本、高效率的水葫芦规模化处理处置技术参数,该研究基于50t/d处理能力的工况,以自主研发的SHJ-400型水葫芦固液分离机和卧式甩刀粉碎机为基础,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粉碎粗细、进料量和挤压脱水停留时间对水葫芦规模化脱水效果的影响,同时获得了脱水残渣与挤压汁液中的干物质、氮磷钾养分分布规律,为水葫芦脱水作业后残渣及汁液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适宜的水葫芦固液分离技术参数,即水葫芦适宜粉碎粗细为20~30mm、进料量为8t/h和挤压脱水停留时间为3min;水葫芦脱水残渣和挤压汁液中的干物质分布比例分别为61.67%~65.48%和34.52%~38.33%,而大部分氮磷钾养分保留于挤压汁液中,水葫芦粉碎和固液分离环节的减容率分别为50.25%和93.70%。此外,以处理能力50 t/d示范工程为试验平台,获得了实际运行工况的脱水作业运行效果参数,即在水葫芦初始含水率95.08%条件下,经固液分离后水葫芦脱水残渣含水率为83.21%,脱水率为78.59%,水葫芦固液分离机处理能力为6.25 t/h,并通过成本测算得到水葫芦固液分离成本为4.40元/t。该研究所获得低成本、高效率的水葫芦规模化处理脱水作业技术方案,为形成水葫芦规模化处理处置工程整体解决方案提供技术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冻结和解冻方法对金针菜品质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乌嘴"金针菜为材料,通过测定解冻时间、汁液流失率、可溶性固形物和叶绿素含量、脂氧合酶(LOX)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标,研究不同冻结和解冻方法对金针菜品质和膜脂过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冻结处理中,P7和P8冻结方法明显地降低了汁液流失率、维持了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叶绿素含量,延缓了速冻金针菜品质的下降;解冻方法中,微波解冻能够有效地减少金针菜解冻后品质的下降,抑制LOX活性和MDA含量的升高,减少冷冻对细胞膜完整性的破坏作用.综合分析,微波解冻结合P7或P8冻结处理是解决速冻金针菜解冻后品质下降的理想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模式对菜—稻轮作农田土壤磷素径流损失与表观平衡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2015—2016年)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农户习惯性施肥(T1)、减量施肥(T2)及优化施肥(T3)不同施肥模式对太湖流域菜—稻轮作农田土壤磷素径流流失特征和磷素表观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菜—轮作农田地表径流排水主要分布于强降雨(梅雨季、台风季)集中的水稻生长季,与降雨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磷素径流流失也集中在水稻季,各处理条件下,其流失量占周年流失总量的比例达74.75%~81.46%。农户习惯性施肥模式(T1)处理条件下,蔬菜季径流总磷平均浓度(0.55mg/L)显著高于水稻季(0.29mg/L),但磷素径流流失量(0.49kg/hm2)却显著低于水稻季(2.13kg/hm~2)。减量施肥(T2)和优化施肥(T3)模式处理可显著降低蔬菜季、水稻季径流磷素浓度和菜—稻周年磷素径流流失量。较T1处理,T2和T3处理显著降低菜—稻周年TP径流流失量分别达22.48%和4 5.66%。菜—稻轮作农田土壤磷素盈余量呈现显著的施肥模式差异和季节差异,周年盈余量高达260.90kg/hm~2,且主要集中在蔬菜生长季(70.63%)。较T1处理,T2、T3处理显著降低周年磷素盈余量达3 8.47%~64.87%(P<0.05)。同时,虽然蔬菜产量在T2、T3处理下均显著下降,但较T2处理,T3处理对蔬菜、水稻及周年产量均无显著影响。可见,菜—稻轮作种植模式下,蔬菜季施用适量生物炭,稻季不施磷具有磷素减排、维持作物稳产和磷素表观平衡的协同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法检测农产品中戊唑醇残留
《分析化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纳米金标记高亲和、高特异性戊唑醇单克隆抗体,建立了戊唑醇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方法,通过裸眼观察可快速定性判断是否超过最大限量值(MRL),实现了样品现场快速筛查与精准定量分析,具有快速、精准、低成本的优点.以20 nm的胶体金颗粒标记抗戊唑醇单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探针,分别将包被原Teb-OVA(0.3 mg/mL)和羊抗小鼠IgG抗体(1 mg/mL)包被于硝酸纤维膜(NC膜),形成检测线(T线)和质控线(C线),组装成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裸眼观察的检出限为6.25 ng/mL(T线完全消线),可在15 min内实现小麦、黄瓜和甘蓝中戊唑醇的定性与半定量分析,分析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胶体金免疫检测方法特异性和准确性好,操作方便,重复性好,可满足现场快速筛查大量样品的需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土壤增效剂对稻田氨挥发排放的影响
《环境科学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硝化抑制剂和生物炭是农田土壤管理常用的土壤增效剂.其中,硝化抑制剂可以增加作物产量提高氮素利用率,而生物炭是生物质资源利用的一种新方式,且具有一定的吸附特性.以减少稻田氨挥发带来的氮素损失及环境污染问题为目的,在原状土柱模拟试验条件下,以单施化肥处理(CN)为对照,研究了生物炭(B)添加、硝化抑制剂(CP)添加及复合添加处理(BCP)对田面水p H、田面水铵态氮浓度、水稻产量及氨挥发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增效剂施用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硝化抑制剂添加有增加水稻产量的趋势.两种土壤增效剂添加均显著增加了稻田氨挥发损失,损失量占施氮量的25%~35%.其中,肥期(施肥后7 d内)氨挥发损失占总损失的86%~91%,是氨挥发损失的主要时期.与CN处理相比,CP处理明显提高了田面水NH_4~+-N浓度和氨挥发损失,基肥期、穗肥期和非肥期增加效应明显,氨挥发增幅分别为138%、48%和78%,全生育期氨挥发总损失量增加59%.生物炭添加对稻田氨挥发损失也有明显的促进效应,且具有阶段性特征,前期(基肥期和蘖肥期)的增加效应高于后期(穗肥期和穗肥后),田面水NH_4~+-N浓度和p H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两者配施添加处理显现出了正交互作用,氨挥发损失量大于单施处理,与化肥处理差异显著.结果说明,生物炭添加不能解决硝化抑制剂添加引起的铵态氮浓度升高和氨挥发损失增加的问题,对于硝化抑制剂添加引起的氨挥发损失增加的问题需要继续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