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719条记录
魔芋葡甘聚糖添加量对黑荞麦面条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黑荞麦面条的品质,本文系统研究了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添加对黑荞麦混合面粉溶剂保持力(solvent retention capacity,SRC)、混合特性和面条的质构、蒸煮、消化特性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KGM添加黑荞麦混合粉的SRC呈上升的趋势,面团的吸水率、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也呈上升的趋势,但弱化度C1-C2值和淀粉回生特性C5-C4值呈下降的趋势,在3%时分别下降了0.18 N·m和1.14 N·m。黑荞麦面条的蒸煮时间、断条率和蒸煮损失率随KGM添加呈下降的趋势,而拉伸强度和剪切力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在添加量2.5%时最大,分别为31.11 g和426.07 g。此外,添加KGM后黑荞麦面条的巯基含量总体无明显差异,二硫键含量显著提高(P<0.05)。在消化特性的研究中发现,KGM添加后黑荞麦面条的淀粉水解率、RS含量和eGI值无明显差异,与常规工艺制备的黑荞麦面条相近。综合各指标,黑荞麦面团的品质在KGM添加量3%时最佳,因为在此添加量下混合面粉的SRC和混合特性最佳;而面条的品质在KGM添加量为2.5%时提升最大,在此添加量下面条的蒸煮和质构等特性最佳。

关键词: 黑荞麦粉 魔芋葡甘聚糖 混合特性 蒸煮特性 质构特性 消化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黑色素的提取鉴定、生物合成及其功能活性研究进展

植物生理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黑色素是一类由酚类化合物聚合而成的大分子物质,在人类健康领域有重要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目前植物黑色素的提取工艺、结构鉴定方法、生物合成、功能活性及其应用等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应用基础研究的发展方向,旨在为植物源天然黑色素的产品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黑色素 提取 结构鉴定 生物合成 功能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种质资源淹水成苗特性评价及优异种质筛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淹水直播既可以免去育苗、插秧、排水等人工成本,又可以有效防控杂草和鸟害、鼠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水稻栽培品种大多低氧成苗率低,不适宜淹水直播,品种匮乏问题严重制约淹水直播技术发展与推广。鉴定筛选淹水成苗性强的水稻种质资源是培育淹水直播稻新品种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利用湖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保存的国内外水稻种质材料,通过测定淹水成苗率、发芽势、低氧萌发率、低氧相对萌发率、胚芽鞘长度、低氧胚芽鞘长度、低氧相对胚芽鞘长度等指标,鉴定筛选出淹水成苗率达50%以上的水稻种质17份。相关性分析表明,发芽势、低氧萌发率、胚芽鞘长度、低氧胚芽鞘长度、低氧相对胚芽鞘长度等指标与淹水成苗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低氧胚芽鞘长度与淹水成苗率的相关性最高,可作为鉴定评价淹水成苗特性的重要指标。通过对254份水稻种质资源淹水成苗特性重要调控基因OsGF14h的单倍型类型检测分析,鉴定出8份淹水成苗率高(>30%)而OsGF14h单倍型为无功能型的材料,为淹水成苗特性相关新基因的挖掘提供了线索。本研究对于提高耐淹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鉴定效率,挖掘淹水成苗特性调控基因,进而培育淹水直播稻新品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水稻 种质资源 淹水成苗 鉴定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创制长粒香型抗病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

杂交水稻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E农香11S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新选育的一个优质光温敏核不育系,其稻米细长、品质优、有香味、抗稻瘟病、生育期偏短。利用生育期相对较长、一般配合力高的光温敏核不育系隆科638S为亲本与E农香11S杂交,后代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表型鉴定,创制了6个来源于“隆科638S/E农香11S”后代且同时携带Pi1、fgr和GL7基因的不育系新株系,对其育性、主要农艺性状、稻米品质及杂种优势进行了评价。新不育株系生育期较E农香11S长3.6~6.0d,主要农艺性状、稻米品质、育性等方面与E农香11S表现相似,一般配合力优于E农香11S,其中ML-S15所配杂交组合达到隆科638S所配组合和对照丰两优4号的产量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新不育株系可以用于培育长熟期、长粒、香型、抗稻瘟病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水稻 光温敏核不育系 长粒 香味 抗稻瘟病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虾壳粉添加量对小龙虾酱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及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小龙虾虾酱为研究对象,分别添加0、20%、40%的虾壳粉,在小龙虾虾酱发酵第0、6和12 d的三个阶段,通过电子鼻、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以及16S rRNA测序对小龙虾虾酱的风味及微生物演变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添加虾壳粉后可以显著增加虾酱样品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种类与含量(含硫化合物、胺类、酮类、酯类和杂环类),其中添加20%虾壳粉能更好地促进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产生与增长;结合挥发性风味化合物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变量重要性投影值(Variable Importance for the Projection,VIP)共筛选出3种物质(2-癸酮、甲硫醇、二甲基三硫)作为区分不同虾壳粉添加量和不同发酵时间差异的标志性风味化合物。虾壳粉的添加增加了微生物属的丰度与多样性(海洋芽孢杆菌属(Oceanobacillus)、枝芽孢杆菌属(Virgibacillus)、樱桃样芽胞杆菌属(Cerasibacillus)),结合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发现,添加虾壳粉样品组中独有的枝芽孢杆菌属(Virgibacillus)与多种关键风味化合物呈显著正相关,对风味贡献最大。综上所述,在小龙虾酱中添加虾壳粉,尤其是添加量为20%时,有利于促进风味相关微生物属的生长进而丰富虾酱的风味。

关键词: 小龙虾 虾壳粉 虾酱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耐热选育对新城疫LaSota疫苗株热稳定性的影响

动物医学进展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LaSota疫苗株热稳定性相关的潜在氨基酸位点,将其在SPF鸡胚中自然传代、间隔耐热选育和连续耐热选育至20代,监测血凝活性和细胞感染力的热稳定性;对不同代次的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筛选传代过程中的突变位点,并利用蛋白结构生物学方法分析突变位点在病毒蛋白结构热稳定性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经过间隔耐热选育和连续耐热选育的病毒血凝活性和细胞感染力热稳定性均有所提升。测序结果分析表明,与自然传代毒株相比,间隔耐热选育和连续耐热选育病毒分别共计有11和12个碱基突变,其中5个为错义突变(间隔耐热选育病毒为4个),NP蛋白Q169K(仅发生在连续耐热选育病毒)、HN蛋白G171S和V191I、M蛋白E170D以及L蛋白E1612K。蛋白结构分析结果显示,L蛋白E1612K的突变导蛋白二级结构改变;HN蛋白G171S的突变导致蛋白三级结构改变。通过耐热选育筛选出了5个可能与NDV LaSota疫苗株热稳定性相关的关键氨基酸位点,为NDV的耐热机理研究及ND耐热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新城疫病毒 LaSota疫苗株 耐热选育 鸡胚传代 热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压静电场对鮰鱼中不动杆菌与希瓦氏菌互作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高压静电场(HVEF)处理斑点叉尾鮰中不动杆菌对希瓦氏菌群体感应调控的影响,对不动杆菌(AR)中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种类进行检测,以HVEF处理前、后的抗辐射不动杆菌(AR)分别与哈夫尼希瓦氏菌(SH)、腐败希瓦氏菌(SP)混合培养体系为研究对象,分析HVEF处理对希瓦氏菌膜电位、蛋白酶活性、生物被膜、胞外聚合物、聚集性及运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混菌共培养体系中菌株SP和菌株SH虽不能产生AHLs信号分子,但在菌株AR的影响下其致腐能力和生物膜形成能力明显提高。菌株AR分别与菌株SH和菌株SP共培养后,其蛋白酶活性分别提高了3.29倍和4.43倍,生物膜形成分别提高了5.00倍和4.60倍,聚集性提高了1.53倍和2.22倍,泳动迁移能力分别提高了5.47倍和5.76倍,群集迁移能力分别提高了4.89倍和2.21倍。菌株AR经HVEF处理后与菌株SH和菌株SP共培养体系相较于未经HVEF处理组,作用效果显著。本研究结果可为菌群间互作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群体感应 高压静电场 信号分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SCD5通过TRIM15调控脂滴数量的机制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脂肪沉积对猪肉的风味、嫩度和色泽有着重要影响,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tearoyl-Co A desaturase, SCD)在调控脂质代谢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中家族成员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5(stearoyl-Co A desaturase 5, SCD5)作为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 MUFA)限速酶,调控单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与三酰基甘油(TAG)含量。然而SCD5在脂滴(Lipid droplet, LD)生物发生过程中具体影响尚不明确。三元基序蛋白家族成员15(Tripartite Motif Containing15, TRIM15)通过调节TAG代谢影响脂滴生物发生,并且在SCD5缺失后其表达量显著下降,两者之间的调控关系及其在脂滴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仍有待深入探讨。【目的】探究SCD5对脂滴生物发生的调控作用以及SCD5是否通过TRIM15介导脂滴的形成与积累,进一步揭示SCD5在脂质代谢中的作用机制,为猪肉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本研究通过猪肾细胞(porcine kidney-15, PK-15)系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PK-15 SCD5敲除细胞系,通过转染SCD5过表达载体构建PK-15 SCD5过表达细胞系,以及在小鼠成肌细胞(C2C12)中过表达SCD5。利用Bodipy染色流式细胞术分析脂滴含量;利用Bodipy染色、共聚焦成像和油红O染色观察脂滴数量,探究SCD5对脂滴生物发生过程的作用。随后对PK-15 SCD5缺失细胞进行RNA-seq测序发现TRIM15显著下调,通过RT-q PCR和Western blot验证TRIM15的表达量,并构建TRIM15过表达载体在PK-15 SCD5缺失细胞中过表达TRIM15,探讨SCD5和TRIM15在LD生物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结果】Bodipy染色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在PK-15 SCD5缺失细胞中脂滴含量显著降低,过表达SCD5显著增加脂滴含量;在C2C12中过表达SCD5结果相同。Bodipy染色共聚焦成像和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SCD5缺失显著降低了PK-15细胞LD的数量而过表达SCD5后LD的数量显著增加;在C2C12细胞中异位表达SCD5则结果与之相同;对PK-15 SCD5缺失细胞进行RNA-seq测序后分析,GO和KEGG富集分析揭示SCD5与多细胞生物发育和脂质代谢途径相关,表明SCD5调控脂质代谢。通过对调控脂质代谢的基因进行分析发现TRIM15下调最为显著,这表明SCD5可能通过TRIM15调控脂质代谢。在PK-15 SCD5缺失细胞中过表达TRIM15,Bodipy染色流式细胞术以及Bodipy染色和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TRIM15增加了PK-15 SCD5缺失细胞的脂滴含量同时PK-15 SCD5缺失细胞中的LD数量显著增加。【结论】SCD5通过调控TRIM15的表达来介导LD生物发生进而调控LD的数量,调控脂肪沉积,这为猪肉品质改良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 SCD5 TRIM15 脂滴 脂质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整合素结合序列N端Gly错义突变对重组胶原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生物工程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胶原蛋白作为动物体内多种组织和功能的重要基质蛋白,在生物材料领域应用广泛。而在Ⅰ型胶原蛋白的三螺旋结构中,Gly-Xaa-Yaa三联体中Gly的错义突变是引发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 OI)的重要原因。其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涵盖从轻度骨骼脆弱(Ⅰ型)到严重肢体畸形(Ⅲ型),乃至致死性围产期型(Ⅱ型)的广泛疾病谱。本研究以重组胶原蛋白作为研究模型,旨在进一步明确发生在整合素结合序列GFPGERN端的Gly→Ala/Val突变是否会影响胶原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探讨错义突变对胶原蛋白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机制。通过在GFPGER序列N端的7个Gly位点分别引入Ala和Val突变,系统评估了氨基酸替换对重组胶原蛋白的三螺旋结构、热稳定性、整合素结合能力和细胞黏附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所有Gly错义突变体均能形成稳定的三螺旋结构,但热稳定性略有下降。通过胰蛋白酶酶解实验,发现Gly→Val替换导致重组胶原蛋白对胰蛋白酶的敏感性增加,表明突变位点周围可能存在局部的构象扰动。此外,Gly→Val突变体的整合素结合能力和HT1080细胞黏附能力均显著降低,且这种效应比Gly→Ala突变体更为显著。这表明当Gly被更大体积的Val替代时,对胶原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影响更为负面。本研究为理解成骨不全症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见解,同时为胶原蛋白的序列设计和生物材料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验基础。

关键词: 重组胶原蛋白 成骨不全症 错义突变 三螺旋结构 整合素结合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园根际解磷菌的筛选及其对茶叶产量、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茶叶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从茶园根际筛选具有产吲哚乙酸(IAA)能力的解磷菌,从湖北省英山县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茶园采集根际土壤,通过平板透明圈法筛选解磷菌,以解磷活性及产IAA能力为指标进行复筛,通过形态特征及16 S 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并研究其促生特性。通过大田试验研究菌株对茶叶产量、品质及土壤性质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从茶树根际土壤中筛选出的解磷菌DFP-24具有较好的产IAA能力,经鉴定为森林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arboris),同时菌株具有产铁载体、产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和固氮等促生特性。大田试验表明,施加DFP-24菌株可提高茶芽密度,显著提高茶叶全磷含量,增加茶叶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酚氨比,影响茶叶品质,同时还能改善土壤性质。综上所述,菌株DFP-24具有开发微生物菌肥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可为茶树专用根际促生菌肥的开发和应用提供菌种资源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解磷菌 茶叶品质 促生作用 肥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